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中蛋氨酸需求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0%、0.60%、0.90%、1.20%、1.50%蛋氨酸制成6组等氮等脂饲料,各组蛋氨酸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61%、0.85%、1.10%、1.39%、1.60%、1.84%,对初始体重为(13.83±0.63)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了76 d的喂养实验,探讨其蛋氨酸的需求量。研究表明,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由0.61%升高至1.60%时,红鳍东方鲀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蛋白效率比(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均显著升高(P<0.05),且都在1.60%组取得最大值。其中,特定生长率在1.39%、1.60%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蛋氨酸的进一步升高,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比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蛋氨酸水平对于蛋白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各组间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氨酸水平升高,肝体比(Hepatosomatic index, HSI)和脏体比(Viscerosomatic index, VSI)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在蛋氨酸含量为1.60%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蛋氨酸0.61%组(P<0.05),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血清中甘油三酯、胆汁酸的含量,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饲料蛋氨酸水平对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蛋白水平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体重为(13.83~82.47)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的蛋氨酸需求量为1.38%,占饲料蛋白质的2.71%。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幼鱼 蛋氨酸需求量 生长性能 体组成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Chl 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2003—2015年的叶绿素a浓度及海表温度、风速、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资料的月平均数据,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东海主要环境因子对9个生态特征区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对黄、东海生态变化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可得:黄、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由大到小排列为长江口、台州列岛邻近海域、黄、东海交界处海域、东海南部,且外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小于近岸。叶绿素a浓度在黄、东海交界处海域外海与海表温度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口与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正相关,在长江口外海与风速极显著负相关,在台州列岛与风速显著负相关,在南麂列岛与海表温度显著负相关,在福建近海与海表温度极显著负相关,在东海南部与风速极显著正相关,在黄、东海交界处的最相关环境因子有待增加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精细化研究每个生态代表性区域的最显著相关环境因子,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海表温度 风速 光合有效辐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摘要: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综述近几年克氏原螯虾蛋白质、脂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需求及饲料开发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开展克氏原螯虾营养需求研究,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及其产业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营养需求 饲料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和冰藏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与蛋白质氧化相关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菱鲆在贮藏过程中肌肉品质变化与蛋白质氧化的关系,研究了4℃冷藏和0℃冰藏条件下大菱鲆鱼肉蛋白质氧化指标和品质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组样品的持水性、表面疏水性以及羰基与二硫键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感官评分、质构指标和总巯基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变化,冷藏和冰藏过程中大菱鲆鱼肉品质劣化程度随蛋白质氧化逐渐增加,且冷藏组品质劣化和蛋白质氧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冰藏组;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大菱鲆鱼肉蛋白质氧化程度越高,其品质越差。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冷藏和冰藏条件下大菱鲆鱼肉蛋白质氧化指标与品质指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贮藏过程中大菱鲆鱼肉品质变化与蛋白质氧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大菱鲆 贮藏 品质 蛋白质氧化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黄河鲤新品系IGF2b基因SNPs获取体系的建立及在该品系选育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鲤IGF2b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基因全基因组信息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获取体系,并验证该获取体系在黄河鲤新品系选育中运用的适用性,本研究首先对10个不同鲤品种的33个鲤个体重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整体上了解IGF2b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及其在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然后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分段获取IGF2b基因的SNPs信息,并以不同的鲤品种验证引物的适用性,最后在黄河鲤新品系中检测其应用。研究结果:获得8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引物进行分段克隆的结果,并通过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获取相应的SNPs。经过直接测序,本文对黄河鲤、建鲤、黄河鲤和建鲤的正反交后代进行PCR检测发现条带单一,目地片段正确;结合黄河鲤新品系的体重数据,本文又以IGF2b~(3#)引物检测到一个与体重明显相关的SNPs,同时检测到一个与该基因表达量相关的另一个SNPs。本研究的方法能够在该基因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鲤分子育种中SNPs的检测,并验证发现黄河鲤新品系IGF2b~(3#)引物227号位点处,出现的突变位点使体重降低,且有一处SNPs与其表达量有关。这将为其他物种、其他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子标记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黄河鲤 品系选育 IGF2b 分段克隆 SNPs 分子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亚铁螯合肽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为原料,酶解制备亚铁螯合肽.以亚铁螯合率为主要指标,水解度为辅助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制备南极磷虾亚铁螯合肽(Antarctic krill iron-chelating peptides,AKIP),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lcalase 2.4 L是南极磷虾酶解的最适用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7.6℃,加酶量5.5%,pH8.8,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的亚铁螯合率为77.77%±0.72%,水解度为23.22%±0.16%,实测结果与预测值符合良好.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南极磷虾亚铁螯合肽具有良好的亚铁螯合活性位点.AKIP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80~1000 Da之间,约占89.28%.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AKIP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92、2.09 mg/mL),且呈现较好的量效关系,在食源性螯合肽和天然抗氧化剂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多肽 亚铁螯合率 响应面分析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致病力及中草药抑制其世代繁殖的研究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刺激隐核虫寄生感染而引起的"白点病"成为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的致病力及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的抑制和阻断其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测定了患病大黄鱼产生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大小、孵化率和幼虫产率的基础上,测定了幼虫体外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同时,研究了HD-2中草药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杀除效果以及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患病大黄鱼体型规格与产生包囊总数呈正相关,包囊直径为(340.8±64.9)μm,平均孵化率为76.4%,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幼虫孵化20 h后便丧失感染力.幼虫感染大黄鱼7 d的LD90为9 712个幼虫/尾,LD50为4 366个幼虫/尾.HD-2中草药液可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分别口服含复方中草药5、10和15 g/kg饲料30 d的实验组大黄鱼在LD50攻毒剂量下其相对感染强度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2.0%、44.5%和51.8%,包囊体积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6.1%和37.3%,孵化率分别下降16.3%、23.3%和27.9%;在LD90攻毒剂量下3个实验组大黄鱼的存活率分别达到40.0%、55.0%和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自然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表明,采集口服15 d的3组大黄鱼的包囊数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73.1%、87.7%和93.8%,鱼体死亡率分别为58.3%、36.7%和21.7%,较对照组8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用药组大黄鱼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口服复方中草药HD-2能有效阻断刺激隐核虫的二次感染,抑制包囊的形成和发育,降低包囊孵化率和幼虫孵化数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虫体的世代繁殖.

关键词: 大黄鱼 刺激隐核虫 复方中草药HD-2 阻断感染 世代繁殖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膨化饲料中蛋白水平对大规格鳙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大规格鳙(Aristichthys nobilis)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20%、24%、28%、32%、36%和40%的6种膨化饲料饲养鳙8周.[结果]鳙的生长性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在饲料蛋白水平32%时达最佳值;当饲料蛋白水平在28%时,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表现最好;饲料蛋白水平对鳙的肥满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肠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蛋白水平为28%时,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中后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蛋白水平为28%时达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前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36%和40%蛋白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2%蛋白组葡萄糖和补体C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对鳙血清中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溶菌酶(LZM)均无显著影响.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在28%蛋白组达最佳值,但与32%蛋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表明鳙膨化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水平为29.28%~32.44%.

关键词: 蛋白质需求量 生长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地区气单胞菌耐药状况的调查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地区气单胞菌的耐药状况,为评估水产养殖中的细菌耐药性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6年每年7—9月分别对广东佛山、肇庆、韶关和阳江等4市6区(县)16个养殖户共20个池塘(均为无发病史池塘)进行动物样品及环境样品采集,分离纯化气单胞菌,然后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采集的590份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143株气单胞菌,鉴定为8个种,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占60.28%)、简达气单胞菌(A. jandaei,占18.11%)、温和气单胞菌(A. sobria,占7.96%)、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占7.09%)、豚鼠气单胞菌(A. caviae,占5.86%)、达卡气单胞菌(A. dhakensis,占0.35%)、A.simiae(占0.26%)和舒伯特气单胞菌(A. schubertii,占0.09%)。1143株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表现不一,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7.81%),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和萘啶酸中度耐药(69.55%和46.72%),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相对敏感,耐药率均在20.00%以下。豚鼠气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最高(25.37%),其次是嗜水气单胞菌(11.11%),温和气单胞菌、简达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相对敏感,多重耐药率分别为2.20%、1.93%和1.74%。畜禽粪便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率较高(10.53%),其次是鱼组织分离菌株(5.88%),而池塘水和底泥分离菌株相对敏感,多重耐药率分别为3.35%和1.95%。畜禽—鱼复合养殖模式和非复合养殖模式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均对新霉素完全敏感,但前者对其他13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后者;高密度养殖杂交鳢及复合养殖模式下团头鲂和麦鲮源分离菌株的耐药率较高,而一些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品种如罗非鱼和草鱼,其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率较低。【结论】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地区气单胞菌耐药率总体水平不高,耐药程度与养殖水平、用药习惯及养殖模式等有关,磺胺类耐药性已成为水产养殖细菌病害防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水产养殖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了解其发展趋势及传播风险,为评估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气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水产养殖地区 广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是粗肌丝的重要组成单位,其表达量的高低影响肌纤维的组成和肌肉生长。为了解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和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EcMHC2、EcMLC1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不同幼体发育时期及大小差异个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特征。研究显示,脊尾白虾EcMHC2基因(GenBank:MG545144)全长5 929bp,开放阅读框5 727bp,编码1 909个氨基酸;脊尾白虾EcMLC1基因(GenBank:MG545145)全长1 506bp,开放阅读框459bp,编码153个氨基酸。脊尾白虾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在系统进化上与其它十足目甲壳动物的关系较近。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肌肉组织内表达。在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不同时期,EcMHC2、EcMLC1在溞状幼体Ⅱ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溞状幼体的其它时期;仔虾第一天,EcMHC2、EcMLC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在脊尾白虾生长的四个阶段中,大个体组EcMHC2的表达量均显著的高于小个体组;60、80和120日龄时期,大个体组的EcMLC1表达量显著的高于小个体组;在大个体和小个体组中,EcMHC2、EcMLC1在80日龄的表达量最高。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在大个体组与小个体组的差异表达提示它们在脊尾白虾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肌球蛋白 生长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