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系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评价转基因玉米对土壤环境生态安全风险,通过盆栽试验,以转Bt基因P1498及非转基因亲本Non-Bt P1498,转抗除草剂基因C31为材料,研究比较转基因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对土壤细菌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在苗期有显著影响,其他生育期没有影响;放线菌在抽雄期有显著影响,其他生育期没有影响;转基因玉米对土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没有影响。说明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污泥农用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质组分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分组方法,将土壤逐级分离成不同粒径后再分出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施加不同污泥后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不同重组结合态腐殖质组分中Cu、Zn、Cd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浓度随其粒径减小呈不断升高趋势,但施用污泥增加了土壤细砂粒级组分中的重金属比例,且随施用污泥中重金属浓度上升而增加。施加污泥后,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松结态腐殖质比例明显增加,紧结态腐殖质所占比例下降。施加污泥后土壤细砂颗粒松结态腐殖质中Cu、Zn、Cd所占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Cu、Zn、Cd比例下降。粉砂粒级松结态腐殖质中Cu、Cd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Cu、Cd比例下降。细粉砂和胶体粒级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中Cu、Zn、Cd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粒径组分土壤颗粒中重金属比例变化不仅与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比例有关,还与土壤颗粒大小和土壤性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耐盐碱食用向日葵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选育适宜在山西省食用向日葵生产区种植的抗旱耐盐碱、广适性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恢复系以及杂交种,本试验以国内的优良品种资源与自选育的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套袋自交成功选育出恢复系‘汾恢1号’、‘汾恢2号’、‘汾恢3号’,对3个恢复系进行农艺性状调查、抗旱耐盐碱鉴定和早代恢复力和配合力选择,结果表明恢复系‘汾恢1号’、‘汾恢2号’、‘汾恢3号’配合力高、花粉量大、恢复率100%、抗旱、耐盐碱、高抗黄萎病、耐菌核病,其中‘汾恢1号’表现突出,3个恢复系于2012年11月29日通过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验收。利用‘汾恢1号’培育的杂交组合FK-0918,2014年参加山西省区试平均产量达3726.56 kg/hm2,比对照YS809增产29.9%,排第四位。该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旱性、耐盐碱、产量高,商品性好,生育期108天,适宜在山西省晋中及晋西北食用向日葵生产区种植,应用推广前景乐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8号苹果在山西太谷的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山西果树 》 2015
摘要:经过10多年的引种试栽,认为美国8号适宜在引种地栽植,表现为果个大,单果重260g以上,品质优,果面靓丽,果肉酥脆,酸甜适口。在太谷地区,8月上中旬成熟。生产上可采用2m×4m株行距定植,纺锤形整枝,同时要加强管理,以实现丰产、稳产、优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生产力研究 》 2015
摘要: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2012年,山西城镇化首次突破50%关口,社会结构进入新时期。在这个关键点上,城镇化应该如何推进,山西必须静心思量,唯此步履才能更为稳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组培苗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优化高粱组培苗生根与移栽培养体系,为高粱育种提供新的选择群体,加快高粱育种进程。研究不同配方培养基1/2 MS,1/2 MS+1 mg/L IAA,1/2 MS+1 mg/L NAA,1/2 MS+1 mg/L IBA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以及就不同移栽基质对高粱组培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2 MS+1 mg/L IBA培养基更有利于高粱组培苗根系的形成和伸长,为最理想的培养基配方;移栽基质壤土+腐叶土(按1∶2的比例混合)的成活率达87%,为最佳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同盆地盐碱荒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摘要:为有效开发盐碱荒地的潜力和利用土地后备资源,本文以大同盆地盐碱荒地为研究区,从自然、社会及农业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经验,对研究区进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综合得分,把盐碱荒地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级盐碱程度最轻,占总面积的12.10%,二级占16.07%,三级23.58%,四级21.67%,五级18.07%,六级盐碱程度最重,占总面积8.51%。将一级至四级划为宜耕地区,五级划分为宜林草区,六级划分为其他利用区。评价结果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盐碱荒地开发利用规划、有效防止盐碱荒地面积的增加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