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时期喷硒对'本地早'柑橘养分吸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时期喷硒对柑橘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本地早'柑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叶面喷施200 mg/L亚硒酸钠溶液,分析柑橘成熟期叶片与果实硒含量、其他养分含量以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果实着色期之前喷硒均可增加叶片、果实的总硒含量;喷硒时间越早,硒的有机化比例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喷硒可促进柑橘对全氮、全钾的吸收,抑制对全磷、全钙、全镁的吸收;幼果期喷硒的果皮较薄,酸含量较低,而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含量较高.说明叶面喷硒通过增加柑橘硒含量,影响养分的吸收平衡,提高果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果实品质,其中以果实幼果期叶面喷硒的综合效果最佳.
关键词: ’本地早’柑橘;叶面喷硒;硒含量;养分吸收;果实品质


不同产地'红美人'杂柑的糖酸特征及品质比较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产地‘红美人’果实品质差异及糖酸组分含量特征,以眉山、黄石、宜昌、宁波、衢州和台州6个产地‘红美人’果实为试材,进行常规品质指标的检测,并采用离子色谱法(I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糖酸组分及其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含量为66.03~95.34 mg/g,蔗糖占总糖含量的51.20%~56.92%,葡萄糖含量略低于果糖;总酸含量为6.52~9.07 mg/g,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其次是苹果酸。其中,宁波的果实横径和单果重最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 TSS)和维生素C (Vc)含量均最高,且果皮最薄。果糖、葡萄糖与蔗糖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柠檬酸与3种糖、苹果酸及莽草酸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苹果酸与葡萄糖、果糖呈显著负相关。‘红美人’为蔗糖和柠檬酸积累型,且糖酸组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不同产地果实品质间差异显著,本次样品以宁波果实的综合品质较优,说明种植的地理位置对‘红美人’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红美人’杂柑的推广及引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温州蜜柑宫川耐浮皮芽变系果实浮皮特性和耐贮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Miyagawa wase’)耐浮皮芽变系的果实品质、浮皮特性和耐贮性能,为耐浮皮柑橘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多年测定比较耐浮皮芽变系及其对照母树宫川的果实主要品质性状包括单果质量、果形指数、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Vc)含量和浮皮指数;观察测定宫川及其芽变系果皮特征和厚度,利用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比较两者果皮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差异;通过常温贮藏试验,比较两者果实贮藏性能。【结果】芽变系成熟果实平均单果质量102.90 g,果形指数0.78,色调角h0值68.19,硬度0.96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3.88%,可滴定酸含量0.62%,Vc含量29.87 mg·100 g-1,其中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均显著高于宫川,浮皮指数显著低于宫川;芽变系果实果皮厚度显著低于宫川,白皮层细胞排列相对整齐且细胞结构较为完整,宫川白皮层细胞表现质壁分离,细胞器降解,趋于衰老;常温贮藏过程中,芽变系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均高于同时期宫川,浮皮程度始终较低,耐贮性优于宫川。【结论】宫川芽变系果实保持了宫川的优良果实品质,且较母树宫川更耐浮皮和贮藏,具有成为耐浮皮柑橘新品种的潜力,同时也是研究浮皮机制的好材料。


寒兰FLOWERING LOCUS T基因克隆及周期性表达水平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寒兰(Cymbidium kanran)为中国五大国兰之一,主要花期10~12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为研究寒兰花期调控,本研究对寒兰FT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对其完整花期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寒兰FT基因ORF序列长度为531 bp,编码177个氨基酸,序列与已报到的建兰、春兰等兰属植物高度同源;(2)在8和9月期间,开花寒兰叶片中的FT基因表达水平均比未开花的寒兰高1.3倍,其余时间该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3)在8至12月期间,开花寒兰假鳞茎中的FT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是未开花寒兰的1.56、2.46、3.10、2.70和1.42倍;(4)在花期中,假鳞茎FT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叶片至少15.80倍;(5)假鳞茎中FT基因表达水平高于花序梗和花被片,略低于初生花芽.上述结果充分说明自然开花的寒兰叶片与假鳞茎的FT基因在特定时期的表达模式有重要的相关性,这为今后进行寒兰花期调控研究和人工催花试验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植被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褪黑素处理对小青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青菜是典型的绿叶蔬菜,采后极易衰老黄化.本文以小青菜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0.2,0.4,0.6,0.8 mmol/L)褪黑素(MT)对小青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MT处理可有效延缓小青菜的衰老进程,保持良好色泽,延缓失重率和黄化率的升高,保持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MT处理还可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不同褪黑素处理浓度中,0.6 mmol/L褪黑素最适宜小青菜的贮藏保鲜.本研究结果为小青菜采后保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青菜;褪黑素;保鲜;品质


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研究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是浙江省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主要作物,对于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但近年来,种稻收益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稻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对促进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全方面调研与典型调研,分层次梳理了当前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现实需求,明确了制约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提出了浙江省水稻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 水稻 产加销一体化 经营主体 经营模式 经济效益 浙江


不同来源大麦对条纹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来源大麦对条纹病的抗性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三明治法"通过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对91份大麦材料进行抗性评价,并通过31对SSR标记对91份大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后共鉴定出4份免疫、6份高抗、33份抗病、43份感病和5份高感大麦材料;31对SSR标记共检测出等位基因238个,平均每对标记可检测到7.67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的变幅为2~19;主基因频率变化范围为0.236~0.951,平均值为0.394;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0.094~0.871,平均值为0.667;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091~0.860,平均值为0.613;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3~1.000,平均值为0.522;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83水平上可将参试材料聚为3个大类群,各大类分别包含86份、2份和3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供试大麦材料分为3个亚群,每个亚群分别包含47份、33份和11份材料,且在91份材料中,Q>0.6的材料占总数的97.80%。本研究经抗病鉴定及分子标记结果综合分析,可为挑选抗病亲本辅助抗大麦条纹病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麦 大麦条纹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褪黑素生物合成及其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褪黑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保守小分子物质,它能参与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种子发芽、叶片衰老以及果实成熟等生理生长过程.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褪黑素在植物应对生物/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抗氧化作用最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它可以直接或通过调控抗氧化酶系统的基因表达水平间接清除活性氧,或通过参与多胺、一氧化氮、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水杨酸、茉莉酸等物质的合成,减少逆境胁迫对植株的伤害.本文将从植物褪黑素的生物合成、褪黑素在植物逆境胁迫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