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可降解塑料特征分析与快速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塑料污染是一个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制品成为缓解塑料污染的重要手段,但市场中可降解塑料虚假宣传等现象频发.综述了近年来塑料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旨在为可降解塑料的特征分析和快速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帮助.随着可降解塑料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检测分析技术需要向更快速、更准确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

关键词: 可降解塑料;光谱分析;热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田的扩散规律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致灾性害虫,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在田间调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单作以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2019年的36 m~2和2020年的64 m~2小区中存活率分别为43.4%和60.3%,为害株率分别为24.3%和21.1%,扩散半径分别为336.4 cm和611.3 cm。在扩散方向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向四周随机扩散趋势,两年试验最远扩散距离均达到小区边缘。在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田中玉米的总被害率、被害级别及草地贪夜蛾幼虫扩散半径与玉米单作田无显著差异,表明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并不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田间迁移扩散起到阻碍作用。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大豆2∶2和2∶4间作田中玉米上的存活率分别为24.67%和23.67%,均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田中幼虫存活率,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可能会对其种群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大豆 间作 田间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温度对绿熟期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辣椒田间生产中的贮藏温度条件——常温(20℃)和高温(30℃),对辣椒(Capsicum annum L.)品种'P1808'的绿熟期果实进行短期贮藏,并在贮藏后24 h和48 h分别对果实硬度、失水率、辣椒素类物质、氨基酸含量等商品性、风味和营养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温贮藏24 h和48 h条件下,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 h升高50% 以上),叶绿素类物质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失水率、相对电导率和蛋白质含量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高温贮藏24 h和48 h条件下,辣椒素类物质含量逐步升高(24 h升高近50%,48 h升高近150%),叶绿素含量逐步下降,硬度48 h后显著下降,而失水率、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和总胡罗卜素含量显著上升.对不同温度贮藏48 h后的辣椒果实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常温还是高温,贮藏48 h后辣椒果实中不同种类氨基酸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而常温贮藏在提升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及各类风味相关氨基酸的含量上效果尤为显著.从氨基酸营养价值角度考虑,蛋氨酸+胱氨酸是辣椒果实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与对照相比,常温和高温贮藏48 h均会导致辣椒果实中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均低于氨基酸模式谱标准.本研究结果有望为田间辣椒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辣椒;绿熟期果实;贮藏温度;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红麻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已收集的红麻资源,以22份浙江红麻种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2年重复,对其16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2份浙江红麻资源变异系数范围为3.49%~20.10%,以纤维强力变异系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单株产量因子、群体产量因子和纤维品质因子)提供了原始性状80.753%的信息;欧氏距离为10时,可把22份浙江红麻资源分为3类,其中I类为高产型,Ⅱ类具有高纤维强力特征;隶属函数法分析显示,浙1-96、航优1号、ZHKX-01和浙4438等I类资源排名靠前,具备选育高产种质的潜力。

关键词: 红麻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菌核病的田间防效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桐庐县、临安区3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肥大型菌核病和小粒型菌核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6~424 mg a.i./kg范围内防效达到89.66%~98.58%,其防效显著优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结论]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桑果菌核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桑树叶片和植株未出现药害。

关键词: 果桑 桑果菌核病 防治效果 悬浮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抑霉唑手性异构体及其代谢物在柑橘贮藏中的选择性行为

农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确定了抑霉唑及其代谢产物咪唑乙醇的绝对构型,建立了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柑橘不同部位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对映体的手性分析方法,并开展了柑橘贮藏过程中抑霉唑的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柑橘(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果肉、全果和果皮样品通过乙腈(含体积分数1% 的乙酸)提取,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分别采用Lux Cellulose-2和Chiralpak IG-3手性柱分离对映体.结果表明:抑霉唑和咪唑乙醇对映体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15,>0.9991),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005 mg/kg;4个添加水平(0.0005、0.05、0.125、0.25 mg/kg)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101% 和73%~~10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2.9% 和0.4%~~5.6%.抑霉唑在柑橘中的贮藏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抑霉唑在全果和果皮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6 d和158 d,S-抑霉唑在全果和果皮中半衰期分别为77 d和82 d,即S-抑霉唑的降解速率明显快于R-抑霉唑;其代谢产物S-咪唑乙醇在柑橘果实各部位的积累速度均高于R-咪唑乙醇.

关键词: 抑霉唑;咪唑乙醇;手性拆分;代谢产物;柑橘贮藏;降解行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干旱胁迫转录组初步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重要观赏植物。到目前为止,关于洋桔梗的基础分子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特别是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本试验利用转录组二代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下的洋桔梗幼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录组测序数据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结果。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基因信息,利用Trinity和Corset等软件将序列进行了拼接,共得到102 014条非冗余基因,其中包含2 929条编码基因,经分析发现分属于79个转录因子家族。对所有基因进行注释,发现比对相似度最高的物种是中果咖啡。最后,对基因序列进行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获得了所有非冗余基因以及转录因子编码基因所包含的SSR信息。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针对洋桔梗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研究提供候选分子资源。

关键词: 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 干旱胁迫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猪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及其消减措施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生猪养殖废水中残留多种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若不加合理处理将诱导环境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增加微生物所含抗性基因的丰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检测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将成为未来评价废水安全处理效果的重要重指标.在此背景下,本文综述了生猪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情况以及影响其在废水中丰度的关键因素,并对当前主要的处理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生猪废水中的高效消减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生猪废水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处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家禽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鸭疫里默氏杆菌作为常见的水禽病原体之一,能够引发鸭、鹅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该病分布广泛,传播迅速且死亡率高.虽然抗生素有效减少了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由于抗生素在治疗和促生长过程中的大量使用,导致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正在逐年升高.文章就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特别是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以及耐药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能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耐药性;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光处理对夏菊优香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蓝光对夏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究光质影响菊花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选用菊花优香[Chrysanthemum morflorium(Ramat.)Kitam.'Yuuka']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经蓝光照射组培苗后,对组培苗进行表型观察、叶绿素含量测定、石蜡切片制作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进而从表观、细胞、分子3个层面来观察蓝光照射对菊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组培苗生长前期,蓝光处理会抑制菊花根的发育,而在后期该抑制作用减弱;同时蓝光照射会使植株发生矮化,且叶片明显变小,但植株总叶片数并未改变.基于石蜡切片的结果显示,蓝光处理60 d后,植株较白光对照组,茎明显变细,根变粗,叶片中栅栏细胞明显变大;同时,在叶绿素含量方面,蓝光照射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基因表达水平上,蓝光处理会使光敏色素基因CmPHYA、CmPHYB、CmPHYC和隐花色素基因CmCRY1、CmCRY2的表达量升高,使CmCRY1.2的表达量下降.另外,蓝光处理对开花调控基因CmCO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能诱导开花素基因CmFT1、CmFT2、CmFT3的表达.

关键词: 菊花 蓝光 石蜡切片 开花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