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可忽视的花生病害——茎腐病
《河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我省花生各产区时有茎腐病发生,并有上升的趋势。我们对其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利农民对此病识别和防治。 茎腐病又称倒秧病、烂腰病等,是一种暴发性病害。在发病较重的年份、地块,病株率轻的在10%—20%,严重的可达60%以上,甚至成片死亡,颗粒无收。 茎腐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第一对侧枝分生处或根茎的中上部。幼苗期病菌首先侵染子叶,使两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然后浸染


强化激励机制 发挥人才作用
《农业科技管理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强化激励机制发挥人才作用解宗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450002)经济腾飞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靠激励.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不育胞质杂种和可育胞质杂种,对3种不育胞质在经济和品质性状及抗病性上的遗传效应研究表明:不育胞质2485A对各种经济、品质性状和抗病性等没有影响;不育胞质252A对株高、分枝高度等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而对品质和抗病性没有影响;不育胞质32A仅对株高、分枝高度有一定影响,对其它性状均无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这3种不育胞质对杂种F_1无不良影响。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战略探析
《科研管理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对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科研发展的动力结构失衡,农业科技供需总量与结构的失衡,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和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对体制改革的误区进行了探讨,提出科研体制改革应遵循系统性和特殊性原则,对改革的渐进模式和多元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制改革和科研发展的“两种机制(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多元发展、两业(科研事业与科技企业)并举、两系(科研生产系统与生活服务系统)分离、兴办两产(科技产业与第三产业)、以科为本、分类管理”的对策建议.


灭蚜菌对果树蚜虫天敌保护作用的药剂试验
《河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灭蚜菌是一种防治蚜虫的生物农药。瓢虫、草蛉等是蚜虫在自然界的重要天敌。为了明确灭蚜菌对蚜虫天敌有无影响,1993年我们在果树上进行了此项药剂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1.1.1 灭蚜菌(中国农科院生防所提供)。1.1.2 氧化乐果(沈阳新城化工厂生产)。1.2 供试果树 3年生苹果树(间作小麦)。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喷200倍、400倍、600倍、800倍灭蚜


禾谷类作物缺铜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保护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禾谷类作物缺铜的诊断和防治何家泌,何文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郑州450002)铜素是植物15个重要营养元素之一。虽然它在禾谷类作物籽粒中的含量仅为氮、磷、钾、硫等的0.1%左右,但对于作物生长和结实却是必需的。有机质土壤(如泥炭)倾向于缺铜。加拿...


不同施肥结构的增产效应和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结构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轮作的年产量影响明显,各处理总的产量趋势是:MNPK>MNP>MN>NPK>NP>M>N>ck。基础地力的产量效应为37.9%,肥料的增产效应为62.1%;肥料增产效应中,化肥占75.8%,有机肥占24.2%,显示出化肥为主要增产途径;在化肥的增产效应中,N的增产效应为70.6%,P为23.5%,K为5.9%;以MNPK处理的产量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这说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作物高产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 施肥结构,定位试验,小麦─玉米轮作,增产效应,有机肥,化肥


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研究续报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一项基础工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较为复杂,其原因可能由于亲本组合、菌种来源以及记载分析等的不同而异。作者于1987年在本刊报导了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研究简报之后,又继续配制了15个小麦品种组进行其杂种后代的抗感性分离研究,根据各组合F_2代值株的抗感表现比例,分析了有关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性质,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汇报如下: 1 试验方法:使用品种11个包括郑州761、白免3号、太山1号、肯贵阿1号、郑引1号、百泉40、黔花4号、百农3217、抗锈782、抗锈784、高抗二号等,共配制了15个组合,将各组合的杂种种子零代在田间点播。对子一代植株接种当地小麦白粉菌(菌源是本地优势种的综合,根据另一文分析报告,其中含按八分法研究定名的403、3、2三个小种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