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密度对矮秆早熟高粱新品种‘吉杂141’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6
摘要: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到9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大果沙棘良种‘浑金’
《林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浑金’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优良沙棘品种,属蒙古沙棘亚种,区域化测定结果表明适宜于我国高纬度推广种植,无刺或少刺,盛果期平均单株产量2 kg以上,单位面积果实产量达5 000 kg·hm~(-2),种子水解总黄酮含量223.38 mg·(100 g)~(-1)。


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化管理与灵活运用的矛盾初探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概述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农业科研经费灵活运用的必要性,初步探讨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规范经费管理制度中预算编制标准、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批准等流程、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实现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核算的衔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联系人制度等解决路径以供参考.


哈茨木霉抗多菌灵突变株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生理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接种菌核病菌后不同时间大豆植株抗逆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土壤中施用拮抗真菌哈茨木霉菌及其抗多菌灵突变株对植株抗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突变菌株的处理对SOD酶的诱导出现较早,在接种4 h后酶活开始增强,而接种后36 h相比对照可提高67%以上;接种72 h后POD酶活比对照提高27.3%;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却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表明哈茨木霉菌抗多菌灵突变株的应用具有诱导植株抗逆酶活性提高及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作用。


早熟高蛋白食用大豆新品种合农95及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2016
摘要:合农9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以中熟、高产大豆品种绥农14为母本,以早熟、广适性大豆品种黑河3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选择法,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育成。1选育过程2005年配制杂交组合合200534(绥农14×黑河38),当年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市黑龙江省农科院南繁基地种植F_1,成熟时按照单株进行收获;2006年分


不同生根药剂对晚丰黑穗醋栗硬枝扦插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提高黑穗醋栗扦插成活率,以黑穗醋栗新品种晚丰为试验材料,选择五种不同类型的生根药剂,研究其对晚丰黑穗醋栗品种硬枝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晚丰黑穗醋栗硬枝扦插的最适药品为猛生根,最适浓度为150~200mg·L~(-1),浸泡时间为4h。


施用改良剂对大庆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控制棚室土壤盐渍化进程,实现大庆盐碱土可持续利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等量石膏、菌渣及硫酸铝基础上设置不同腐植酸用量处理,与定植前土壤盐分含量、p H值进行分析比较,以明确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4种改良剂的处理5(施用纯腐植酸1 050 kg/hm~2+石膏1 050 kg/hm~2+硫酸铝22.5 kg/hm~2+食用菌菌渣30 000 kg/hm~2)使土壤全盐量由试验前的1.665 g/kg降低到0.851 g/kg;p H值由改良前9.32降低到8.35,下降近1个单位,由碱性变为微碱性;与处理1相比,其番茄增产19.2%,每公顷棚室增效50 070.9元。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盐、p H值降低量均与纯腐植酸施用量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综上分析,处理5对盐碱土改良效果最佳,番茄产量、效益最高,是大庆盐碱棚室最优化的综合改良施肥措施。


土层置换对草甸土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土层置换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这对作物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点选在黑龙江省宝清县草甸土上,以玉米绥玉7、马铃薯克新13和甜菜德国KWS3418为材料,设置土层置换和浅翻深松2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硬度、土壤三相、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处理相比,土层置换处理后2年内,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3.7%和3.0%;土壤硬度分别下降17.6%和21.6%。20~40 cm土壤固相分别降低0.3%和0.7%;液相分别提高3.7%和1.1%;气相分别提高2.0%和4.2%。进而容重降低,提高土壤通透性。土层置换处理改善20~40 cm土层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速效养分。20~40 cm土层平均养分变化为:碱解氮分别提高48.4%和46.0%;速效钾分别提高12.9%和38.9%;速效磷分别提高11.9%和15.6%。土壤不同层次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与浅翻深松处理相比,2011年、2012年玉米分别增产31.6%、17.9%,马铃薯分别增产70.5%、25.0%,甜菜分别增产12.4%和3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综合以上分析表明,土层置换处理后土壤2个作物生育期内能够改善心土层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土层置换技术可为低产土壤改良及作物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寒地粳型超级稻群体构建及其超高产特征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目的]对超高产群体进行构建研究,并探讨高产群体形成机制。[方法]以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为材料,设置2个水平的行距处理,3个水平的穴距处理和3个水平的穴基本苗数量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等相关指标。[结果]产量与株距和行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每穴苗数相关性不显著,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株距>行距>苗数。超级粳稻品种龙粳21最优群体插植规格是行距24 cm×株距12 cm,每穴5株基本苗,产量达到10 473.0kg/hm~2,高产原因主要是群体颖花量增多(4.5×108个/hm~2以上)。超高产群体在生育前期群体茎蘖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6月25日)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7月6日),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2倍),抽穗期成穗率高(>85%)。超高产群体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群体质量优[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颖花/叶(cm~2)和单茎茎鞘重均高],在抽穗期-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大、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数/叶和粒重/叶)均高。[结论]以足够穗数为基础,提高抽穗期-成熟期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寒地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