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人工草地的栽培管理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由于目前天然草地种植的质量都不是很高,导致天然草场的压力比较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人工草地的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于人工草地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相关的农业技术措施栽培的草地,可以获得更加高产的草,能够弥补天然草的不足。


盐化草甸土和黑土型水田土壤连续深耕改土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深耕在不同类型水田土壤上的改土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应用自主研发水田深耕犁,在黑土和盐化草甸土上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1)黑土深翻区增产7.28%~8.37%,浅翻区增产6.02%~7.72%,盐化草甸土深翻区和浅翻区与旋耕相比第1年水稻产量差异不大;第2年减产9.96%~11.03%;2)翻耕促进黑土土壤养分均一化,耕作层土壤养分降低不明显,土层间养分含量差异变小,盐化草甸土深耕后造成表层养分浓度降低,0~20 cm土层浅翻区和深翻区土壤有机质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57和6.68 g/kg,全氮分别下降0.24和0.29 g/kg,碱解氮0~1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降低2.31和11.52 mg/kg,pH值明显增加,0~30cm土层交换性Na+浓度增加;3)与对照相比,浅翻和深翻降低了黑土下层土固相比率、容重,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10~2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比对照分别降低4.23%和3.23%,土壤容重下降0.09 g/cm3和0.08 g/cm3,通气系数分别提高3.04倍和3.42倍,透水系数提高1.71倍和1.14倍;>20~30 cm土层深翻区土壤固相比率降低1.86%,通气系数和饱和透水系数比对照提高0.86倍和1.87倍;盐化草甸土浅翻区和深翻区均有增加下层土固相率和容重,降低通气、透水性的趋势。盐化草甸土水田不适合深耕,黑土型水田土壤深耕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


黑龙江省东部大豆疫霉群体结构及其时空动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疫霉群体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连续3年对黑龙江省东部4个具有代表性地块桦南县土龙山镇生产田Ht、桦南县曙光一队生产田Hs、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品种试验田Jn和农垦科学院大豆品种试验田Nk土样,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其中的大豆疫霉,利用一套含单个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近等基因系,通过国际通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大豆疫霉生理小种。结果表明,379株大豆疫霉分别属于105种致病型,其中包括24个生理小种,1种IRT和80种新致病型,每种致病型优势度不明显。24个生理小种中,0、10、14和40号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供试大豆疫霉群体对单个Rps基因的致病频率显示,在黑龙江省东部种植含有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风险较高,而种植含有Rps1c、Rps1k和Rps3a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随着时间推移,黑龙江省东部大豆疫霉单个菌株聚合对更多Rps基因毒性,单个菌株毒性增强。大豆疫霉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且随时间推移群体毒性也增强。空间上,生产田大豆疫霉群体较试验田群体毒性结构更复杂多样。
关键词: 大豆疫霉 生理小种 群体结构 时空动态 黑龙江东部


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旱直播稻生产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旱直播稻的综合效应,以指导寒地旱直播的生产,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旱直播喷灌、旱直播稻控制灌溉、旱直播稻间歇灌溉和移栽常规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直播喷灌、旱直播控制灌溉、旱直播间歇灌溉分别比移栽常规灌溉节水90.5%、84.1%和77.8%,产量比移栽常规灌溉水稻降低19.6%、15.4%和18.0%,经济效益比移栽常规灌溉水稻提高2.6、3.6和3.3倍。旱直播控灌水稻产量高于其它直播稻的原因是其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高,更有利于直播稻高产的形成。


橘红心黄瓜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与变化规律探究
《中国瓜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橘红心黄瓜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过程及变化规律,以橘红心水果黄瓜和旱黄瓜为研究对象,以与其生长习性类似的普通黄瓜为对照,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上述材料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进行测定,并利用RHS植物比色卡对各材料瓤色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黄瓜材料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材料‘JHH-3’在果实发育40 d时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高达252.95 mg·L~(-1),而从果实瓤色看,当果实发育40 d时材料‘JHS-1’和‘JHH-3’瓤色最深,说明黄瓜果实瓤色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正相关。而在众多材料中材料‘JHS-3’转色最早,材料‘JHS-1’次之。


不同栽插密度对龙粳39、龙粳31混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17
摘要:将龙粳39、龙粳31按4∶6的比例混合种植,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对二者混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行距30cm、株距13.3cm、每株5苗产量最高,产量达9423.9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