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三空栽培技术下玉米螟的防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找到一种高效、低毒、低污染的杀虫剂,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进行三空栽培技术模式下6种药剂处理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甲维盐与2%阿维·高氯氟对玉米螟的防效及产量要好于20%氯虫苯甲酰胺、3%辛硫磷、5%阿维菌素和20%乙酰甲胺磷等药剂处理。2%甲维盐的防效最好,株数防效达到82.88%,幼虫防效达到85.46%。同时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极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产量达13 269.0kg·hm~(-2),同对照相比增产率达9.2%。2%甲维盐乳油防治玉米螟效果理想,填补了三空技术在玉米大田害虫防治的空缺,建议施药浓度为750mL·hm~(-2)。


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黑龙江省地区紫花苜蓿的科学生产和利用,以农菁8号紫花苜蓿为试材,研究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影响。结果表明:鲜重优化组合为第一次刈割最佳时期是现蕾末期,第二次刈割最佳时期是中花期,第三次刈割最佳时间是初蕾期,留茬高度5.00cm最为合理;干重优化组合为第一次刈割最佳时期是现蕾末期,第二次刈割最佳时期是现蕾末期,第三次刈割最佳时间是中花期,留茬高度5.00cm最为合理。


一株乳酸乳球菌产γ-氨基丁酸能力及其安全性评价
《中国酿造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并初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乳酸乳球菌乳亚种HUCM 201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条件,即接种量为4%、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60 h,其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浓度可达218.7μg/mL。通过硝基还原酶活性检测、生物胺产生能力分析、吲哚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初步评价了菌株HUCM 201的安全性,发现其硝基还原酶阴性,吲哚试验阴性,无溶血,不能产生酪胺、组胺、尸胺和腐胺生物胺类物质,可初步认为是一株安全的益生菌。


蓝莓组培苗耐高pH值培养基鉴定
《中国林副特产 》 2017
摘要:以"美登"、"北陆"、"野生型"为试材,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不同pH值的继代培养基中,研究蓝莓对高pH值培养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H值为5.8条件下的增殖系数可以作为蓝莓继代培养期耐高pH培养基的鉴定的参考指标。最终鉴定出,"美登"的耐高pH值培养基能力较强,"北陆"次之,"野生型"最弱。


水稻叶片气孔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气孔是植物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CO2浓度发生变化,气孔将第一时间作出响应。试验以开顶式气室(OTC)为研究手段,设定CO2浓度分别为380μmol/mol(CK)、550μmol/mol(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水稻第4张叶片的气孔,分析CO2浓度增高对叶片气孔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较CK腹面、背面气孔带间距离增加24.27%、26.41%,气孔带上气孔间距离缩小20.28%、14.73%,CO2浓度增加使气孔带上气孔排列更加紧密;处理较CK叶片背面气孔器面积、周长、长度显著增加,叶片腹面宽度显著减少;叶片背面保卫细胞的面积、周长、长度显著增加,宽度显著减少;叶片腹面气孔乳突面积、周长显著减少,背面乳突数量显著减少;CO2浓度增加促进了叶片表面细胞分裂,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细胞数量,促进细胞分裂,处理较CK腹面、背面气孔指数(SI)分别下降14.80%、14.18%,气孔密度(SD)变化差异不显著,说明SI比SD更适合表达CO2浓度变化对气孔的影响。


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核仁前体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1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仁前体存在于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中,由于核仁前体在卵母细胞中的含量较少且结构致密,目前,只有少数核仁前体组分得到了鉴定.核仁前体结构的完整组成尚未被详细解析,明确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尚存挑战.早期的观点认为:核仁前体虽不具备加工rRNA及生成核糖体的功能,但该结构为纤维颗粒状核仁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发育后期胚胎重获核糖体生成能力.近期,这一观点逐步得到了修正.基于显微操作技术的核仁前体转移实验证实:母源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发挥作用的时间窗口限定在受精至原核期之间.核仁前体可参与染色质重塑过程并维持着丝粒稳定,进而影响胚胎早期发育.本文主要综述了核仁前体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从核仁前体的角度为拯救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提供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