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桃果实花色素苷积累与ABP1、ARF6表达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和响应因子ARFs参与桃果实发育等生理过程。以两种红肉桃基因型(DBF、bf)和一个白肉桃品种的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花色素苷组分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pABP1和PpARF6在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红肉桃基因型果实在发育期花色素苷的积累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油桃"(bf)花色素苷含量在盛花后88d达到最高峰,随后直至果实成熟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而"北京一线红"(DBF)的花色素苷含量在花后64d前未检测到花色素苷组分,而后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峰。另外,PpABP1和PpARF6在桃果肉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北京一线红和"雪白桃"(白肉)分别在盛花后72d和74d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黑油桃中表达量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基因表达组织差异性分析发现,PpABP1和PpARF6在花瓣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另外,在黑油桃果皮、幼果、新梢和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品种。

关键词: 果实 花色素苷 ABP1 ARF6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和秸秆还田对晚播小麦养分平衡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晚播小麦产量、养分积累、秸秆养分释放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并配施适当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籽粒产量.晚播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施氮量(270 kg N·hm-2)下,秸秆还田处理的干物质、磷、钾积累高于不还田处理,氮积累则呈相反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率增加,且拔节后秸秆养分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比例降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秸秆的干物质、磷、钾释放量呈倒"N"型变化趋势,而氮释放量则呈"V"型变化趋势.计算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并增加施氮量,养分总盈余量显著升高;在获得较高产量的施氮条件下,氮、钾素显著盈余,磷素投入较为合理.晚播小麦实行秸秆还田后,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至257 kg·hm-2,并减少钾肥投入.

关键词: 施氮量 秸秆还田 晚播小麦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B1464插入位点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稻曲病菌致病力丧失的突变菌株B1464为材料,对其生物学形态和分子遗传变异进行分析。B1464田间接种表现为不致病,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在营养贫瘠的MM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PSA和TB3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慢,并且在PS液体培养基中产孢能力下降,同时突变菌株的分生孢子与野生型相比形态和大小均发生变化。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T-DNA在突变菌株B1464中以单拷贝形式插入,利用TAIL-PCR技术扩增得到的紧邻T-DNA两侧的侧翼序列在野生型中不相邻,与野生型菌株基因组比对发现突变菌株插入位点处丢失约20kb的DNA片段。RT-PCR结果表明突变菌株中T-DNA插入位点两侧基因表达量均下调。推断突变菌株B1464的致病能力丧失可能是由于T-DNA的插入导致了染色体重排及破坏了某些基因的正常表达。

关键词: 稻曲病菌 T-DNA插入突变 致病力 苹果酸合成酶 铜转运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皮洋葱新品种‘紫星’

园艺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星’洋葱是以‘意大利红’(Italian Red)为母本,‘陕西高桩红皮’为父本杂交后,经过连续6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属中日照、中早熟类型,生育期230 d。鳞茎厚扁球形,球形指数0.70,鳞茎外皮深紫红色,内部鳞片浅紫色,辛辣味淡,口感脆甜,品质好;平均单球质量316 g,产量79 700kg·hm-2,高抗紫斑病、霜霉病。适宜中日照中南部地区秋播早夏收露地栽培。

关键词: 洋葱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膜包装对石榴采后生理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薄膜包装对采后石榴生理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测定了2种不同规格薄膜包装(32.70μm聚乙烯袋、15.55μm聚乙烯袋,以12.75μm打孔聚乙烯袋作为对照)处理后石榴在(5±1)℃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薄膜包装处理均可延缓石榴采后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减少和糖酸比的增加。其中,32.70μm聚乙烯袋可显著维持较高的维生素C和总酚含量,且可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不明显。总之,32.70μm聚乙烯袋包装处理总体效果优于15.55μm聚乙烯袋。

关键词: 薄膜包装 石榴 贮藏 生理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NEE月平均日变化总体呈"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则呈显著的"W"型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两季作物(小麦、水稻)的生长季节。小麦/水稻月平均最大碳吸收峰出现在4月/8月,分别达到-1.12 mg·m-2·s-1、-1.45 mg·m-2·s-1;日最大累积碳吸收量分别为-12.88 g(C)·m-2·d-1、-10.63 g(C)·m-2·d-1,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达到-769.61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白天NEE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Michaelis-Menten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作物生长季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2=0.37~0.83);在同一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白天NEE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 800μmol·m-2·s-1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光抑制。温度是影响夜间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夜间NEE与不同层次温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但是不同作物夜间NEE的最适温度略有差异,小麦夜间NEE与土壤温度(10 cm)相关性最好(0.60),而水稻夜间NEE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0.49)。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通量 净碳交换 农田生态系统 稻麦轮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及其芽变‘绿黄花’梨成熟期果皮代谢物鉴定与比较分析

果树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和比较砂梨品种‘黄花’(Pyrus pyrifolia Nakai‘Huanghua’)及其芽变‘绿黄花’(Pyrus pyrifolia Nakai‘Lühuanghua’)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2者成熟期果皮中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同时,对这2种梨果皮中代谢物质的峰响应强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2者果皮中代谢物的差异使得梨果皮色泽发生变异。GC-MS的结果中共得到18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类,丙氨酸和L-天门冬酰胺等氨基酸类以及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糖类物质;LC-MS的结果中共得到43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顺式-15-二十四碳烯酸、5,9-二十四碳二烯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和二十四烷酸等脂肪酸类,邻苯二甲酸二己基酯和2-单亚油酰甘油酯等酯类,熊果酸和角鲨烯等三萜类,5-氧-反式-对-香豆酰-奎宁酸、香草酸、熊果苷和绿原酸等酚类,黄酮类,松柏醛和肉桂酸等苯丙烷类,豆甾醇等甾醇类以及δ-生育三烯酚和α-生育三烯酚等维生素E类物质。【结论】‘黄花’与‘绿黄花’果皮色泽上的不同很可能是这些差异性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砂梨(Pyrus pyrifolia Nakai) 果皮 GC-MS LC-MS PCA PLS-DA 差异代谢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花脸猪产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及PCR-RFLP技术对FSHβ、ESR和PRLR基因在二花脸猪群体内的多态性及对繁殖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08头二花脸猪中检测到FSHβ基因的AA和AB基因型,ESR和PRLR基因的AA、AB和BB 3种基因型。FSHβ基因的AA基因型初产和经产的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B基因型;ESR基因的BB基因型初产及经产TNB和NBA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和AA基因型;PRLR基因的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TNB和NBA均高于BB基因型(P<0.01)。FSHβ基因的A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初生质量(BW)和断奶质量(WW)均高于AA基因型(P>0.05);ESR基因的AA基因型初产和经产BW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WW高于BB基因型;PRLR基因的B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仔猪的WW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FSHβ、PRLR和ESR基因对二花脸猪繁殖性状有一定影响,可作为二花脸猪繁殖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

关键词: 二花脸猪 产仔数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农科院柔性引才的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柔性引进人才的优势,提出了省级农科院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在政策、管理机制和保障等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人才 柔性引进 省级农科院 政策 管理机制 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糠毛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米糠毛油与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8头胎次相近、平均体质量为(37.31±2.81)kg 80日龄的肉猪,随机分成2组,即米糠毛油组和大豆毛油组,测定了2组肉猪生产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血清脂肪酶活性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肉猪的生长期、育肥期及全期,米糠毛油组肉猪的日增质量、日采食量均低于大豆毛油组,料质量比与大豆毛油组,差异均不显著。与大豆毛油相比,米糠毛油对肉猪血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质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显著;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血清甘油三酯比大豆毛油组显著下降41.99%;米糠毛油组肉猪血清脂蛋白质脂酶、肝脂酶、总脂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豆毛油组。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豆毛油组。表明米糠毛油和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的生产性能影响差异不显著;米糠毛油在肉猪体内更易于消化吸收。

关键词: 肉猪 米糠毛油 大豆毛油 生产性能 脂类代谢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