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套作防治作物土传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间套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两种或多种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连作引发的枯萎病是影响很多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通过合理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以达到自然控制枯萎病的目的。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不同作物间作模式对土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其次,从田间小气候改变、寄主形态及生理改变、诱导寄主抗性、养分高效利用、抑制病原菌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对控害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局限性进了讨论,并对未来利用不同作物间作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方向及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效率,以7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双列杂交设计的21个F1杂交组合在2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于其加性效应,显性程度为超显性。增效基因为显性,减效基因为隐性。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2个试点的平均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0%和63.17%。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并在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与地点互作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调节ATP的含量对提高转玉米C_4型pepc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否是限制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epc)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水稻(PC)及其原种‘Kitaake’(WT)作为试验材料,喷施蒸馏水(对照)、2 mmol·L-1亚硫酸氢钠溶液、100μmol·L-1N′-(3,4-二氯苯基)-N,N-二甲基脲[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μrea,DCMU]和10μmol·L-1寡霉素(oligomycin)溶液过夜处理5~6叶期水稻幼苗,在20%(m/v)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ATP含量、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光系统Ⅱ(photosynthem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ΦPS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提高了PC和WT在水培条件下叶片的Pn,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则降低了PC和WT叶片的Pn。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增加了WT叶片Gs和Ci,但降低了PC叶片Gs和Ci。喷施DCMU溶液增加了PC和WT叶片Ci,但降低了叶片Gs。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亚硫酸氢钠、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的水稻叶片Pn均下降,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可以减缓Pn下降的趋势,喷施DCMU和寡霉素溶液加速了叶片Pn的下降。在20%PEG-6000处理8 h后,PC在喷施不同试剂处理下Gs差异不大,但其Pn变化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处理下叶片中ATP含量、PEPC活性以及ΦPSⅡ出现显著变化,DCMU处理引起ATP含量、PEPC活性和ΦPSⅡ快速下降,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能够减缓这些参数的下降,喷施寡霉素降低了叶片中的ATP含量,但是对ΦPSⅡ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EPC的高表达能够维持较高的PSⅡ活性,与原种相比,也产生较高含量的ATP,来维持净光合速率的稳定。
关键词: 水稻 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干旱 光合速率 三磷酸腺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菜用大豆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菜用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选择效率,优化菜用大豆品质评价体系,以江苏省主栽的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分析其物理特性指标(荚长、荚宽、荚厚、百荚质量、百粒质量、L*、a*、b*、硬度、水分含量)和化学特性指标(VC、叶绿素、粗脂肪、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异黄酮含量,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结果表明:品质特性中叶绿素和异黄酮含量、LOX活力、淀粉含量、百粒质量、百荚质量、a*在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大,而L*和水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其余指标变化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18项指标反映的菜用大豆品质可用7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92.332 9%)。进一步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百粒质量以及叶绿素、VC、可溶性糖、粗脂肪、异黄酮含量,硬度和a*这8个品质指标代替原有的18项指标,为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提供了可能。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中,徐豆17号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区凡2号和新大粒1号,苏豆8号综合品质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黄淮海地区5省市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5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资源密度、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明确了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初步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的潜势。结果表明:黄淮海5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理论数量达到2.4×108 t,可收集量达到2.1×108 t。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6%,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分别占已利用量的49.0%、31.6%、4.4%、8.8%、6.2%。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黄淮海各省(市)秸秆潜在利用途径,预测竞争性秸秆利用需求量为1.5×108 t,分别为肥料化6.7×107 t、饲料化5.7×107 t、基料化1.1×107 t、原料化1.8×107 t,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量则为8.80×107 t。在已有利用结构基础上,黄淮海地区秸秆实现全量化利用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两个增加"、"一个减少"、"两个调节",即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分别增加2.5×106和6.3×106 t,饲料化利用减少4.8×105 t,肥料化利用调节范围为-2.2×107~7.2×107 t,能源化利用调节范围为0~7.2×107 t。并提出"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 肥料 利用现状 利用潜势 黄淮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输卵管TLR家族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已公开的10种鸟类Toll样受体(TLRs)家族基因在鹅输卵管不同功能部位的差异表达。分别采用RT-PCR和q RT-PCR技术检测输卵管基因表达谱和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除TLR1-1和TLR5分别在膨大部和子宫部组织无表达外,其他TLR家族基因在输卵管不同部位均表达,其中4个基因在阴道部高表达,2个基因分别在伞部和峡部高表达,1个基因分别在膨大部和子宫部高表达;TLR2-2和TLR21在输卵管不同功能部位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阴道部TLR1-1表达显著高于伞部(P<0.05),TLR3表达显著高于伞部、峡部和膨大部(P<0.05),TLR5表达显著高于伞部和膨大部(P<0.05),TLR15表达显著高于子宫部(P<0.05);伞部TLR1-2和TLR2-1表达显著高于峡部和阴道部(P<0.05);峡部TLR4表达显著高于子宫部和阴道部(P<0.05),TLR5显著高于伞部和膨大部(P<0.05);膨大部TLR2-1表达显著高于峡部和阴道部(P<0.05);子宫部TLR7表达显著高于伞部、峡部、膨大部和阴道部(P<0.05)。表明鹅输卵管不同功能部位差异化表达TLR,存在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影像融合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适宜尺度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江苏省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提取的田块适宜尺度,选取冬小麦拔节期空间分辨率为2 m×2 m的GF-1全色影像和30 m×30 m的HJ-1多光谱影像进行研究。首先,将GF-1全色影像进行8 m和16 m重采样,形成3种不同尺度全色影像,然后分别与HJ-1多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法融合,生成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 m×2 m、8 m×8 m和16 m×16 m的3种不同尺度多光谱影像,并通过融合影像质量评价以及光谱特征值和非监督分类的面积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尺度融合影像均值差异不大,分别为81.20、79.26和79.44。3种尺度融合影像的平均梯度值和标准差差异明显,其中16 m×16 m融合影像显著高于2 m×2 m、8 m×8 m融合影像,融合影像质量较原始多光谱影像质量发生明显改善,突出了丰富的植被光谱信息。从3种融合影像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精度可以看出,16 m×16 m融合影像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精度较理想,达到96.73%。研究结果说明,16 m×16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较为适合江苏省冬小麦种植的田块分布特征,有利于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准确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农艺性状标记对来自17个省份的176份中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形态标记并未按照这些地方种质的来源地聚类,176份种质可以划分为5大类群,发现了复份保存的2对种质材料。对其中133份地方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筛选到高干物率、高淀粉种质11份,其中广东地方种质爆皮王的干物率和鲜薯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34.87%和23.32%;鲜薯可溶性糖≥4.00%的材料11份,其中来自云南的腾冲本地种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5.22%;筛选高蛋白材料2份。同时利用品质性状标记将133份地方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主要为干物率、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低,可溶性糖含量高的14份种质;第Ⅱ类群主要为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干物率和粗蛋白含量较低的28份种质;第Ⅲ类群由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腾冲本地种1份种质构成;第Ⅴ类群由干物率及鲜薯淀粉含量都很高的4份广东品种构成;剩余的86份种质组成第Ⅳ类群,各项表现不等。通过对我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探索,为甘薯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同时促进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发酵床对苏邮1号鸭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及肉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传统依水圈养、生物发酵床旱养2种不同饲养模式对苏邮1号鸭生产性能、鲜蛋与咸蛋品质以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50日龄苏邮1号鸭600羽,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依水圈养组(对照组),发酵床旱养组(试验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发酵床旱养的苏邮1号鸭5%产蛋率日龄和50%产蛋率日龄分别极显著或显著提前12 d(P<0.01)和10 d(P<0.05),鸭蛋的平均蛋重显著提高(P<0.05),腿肌的亮度值显著下降(P<0.05),腿肌的红度值显著提高(P<0.05),胸肌剪切力显著提高(P<0.05),胸肌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腿肌的滴水损失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果揭示生物发酵床旱养不影响苏邮1号鸭产蛋性能,未对鸭蛋鲜蛋与咸蛋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解决了苏邮1号鸭规模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