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0种杀菌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为0.507 2、0.639 8、0.995 9mg/L,其次是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25%氟环·醚菌酯悬浮剂,EC50在1.380 3~2.118 2mg/L,毒力较弱的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6.317 8、17.425 7mg/L,毒力最小的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达41.595 7mg/L。综合各供试药剂的斜率和EC50、EC90,稻黑孢霉菌对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锰盐以及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最为敏感,这些药剂可作防治稻叶褐条斑病的候选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花生测土配方施肥钾素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指导当地花生施肥,广东省在2008—2013年开展了花生"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花生施肥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肥效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广东省花生种植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的数学模型:y=15.486lnx+19.745,r=0.701**;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推荐施钾(K2O)量的数学模型y=-0.6357x+155.24,r=-0.531**。根据数学模型确定土壤速效钾丰缺范围分为<20 mg/kg、20~35 mg/kg、35~70 mg/kg、70~130 mg/kg、>130 mg/kg 5个等级,对应的每公顷推荐施钾(K2O)量为142.5 kg、135.0~142.5 kg、112.5~135.0 kg、75.0~112.5 kg和75.0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野牡丹科观赏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南方农业 》 2014
摘要:野牡丹科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世界有156~166个属、4500余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1属,其中5个为特有属,有114种,其中72种为特有种。广东约有17属70种,种数占我国的61.4%。本科植物在园林中可采用孤植、丛植、片植、混植等方式应用。介绍了常见庭园栽培的野牡丹科植物虎颜花(Tigridiopalma magnifica)等7种,观赏性较高的野生野牡丹科植物4种(棱果花Barthea barthei、线萼金花树Blastus apricus、光萼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 var.vernicinum、楮头红Sarcopyramis napalensis var.napalensis),从国外引进栽培的野牡丹科植物宝莲花(Medinilla magnifica)等5种。发表了拍摄的多幅野牡丹科植物珍贵图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茎腐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 Samson et al.引起的细菌性甘薯病害,属于我国新发生病害,其蔓延迅速、防治困难,严重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已成为我国南方甘薯产区主要病害之一。文章对该病症状、病原菌分类、致病机制、全基因组测序概况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地区地方权力结构的当代变迁——以江西省鄱阳县管驿前村的治理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当代农村村民自治政策在广大地区展开,村落中普遍开展了以直选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而民主选举尚无法化解原有的权力形式。以20世纪初以来农村地方权力形成为例,认为除了国家权力外,农村地区的地方势力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地方精英也掌握着话语权力,当代乡村治理呈现了多元权力相互作用的复杂格局。村委会作为乡镇的派出机构,其政治性功能相应淡化,经济和管理作用逐渐凸显;地方民间组织和团体则以其文化网络为依托,因其广泛的团结性而成为地方保护的代表。若将广大农村地区的权力形式简化为"国家"与"地方"的二元格局,两者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发生相应地变化,在经历了统一、冲突阶段之后,当代的农村治理呈现出国家与地方之间谋求合作的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不显著(P>0.05);茶园Ⅲ蜘蛛聚集数量最多,为1155头,并与稻田生境茶园(Ⅱ)、生活区生境茶园(Ⅳ)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蜘蛛功能群聚集情况来看,结网型蜘蛛相对较少,为295头;游猎型蜘蛛最多,为2957头;其中,茶园Ⅰ与茶园Ⅲ蜘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数值较大,对叶蝉的跟随效应明显,并与Ⅱ、Ⅳ茶园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茶园Ⅰ和茶园Ⅲ均能够明显提高蜘蛛群落聚集的时空分布水平;蜘蛛群落的聚集密度时空分布大小表现为:茶园Ⅰ>茶园Ⅲ>茶园Ⅳ>茶园Ⅱ。由此可知周边生境结构植物丰富和相对稳定的茶园能通过和谐的生态过程影响蜘蛛和叶蝉的时空格局,提高蜘蛛对害虫叶蝉的自然控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