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黄淮麦区41个小麦品种(系)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我国黄淮麦区41个小麦品种(系)中品质基因的分布和频率,利用23个分子标记对面筋强度、淀粉特性、面粉色泽及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面筋强度相关基因Ax2*、Dx5+Dy10、Dx2+Dy12频率分别为7.32%、43.90%、56.10%;Wx(Waxy)-B1蛋白亚基基因Wx-B1b只在1份材料中出现;低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b、Psy-B1b、Zds-A1a频率分别为39.02%、43.90%、51.22%,高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a、Psy-B1a、Psy-B1c、Zds-A1b频率分别为60.98%、39.03%、17.07%、48.78%,Zds-D1位点均为Zds-D1b类型;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相关基因Ppo-A1b、Ppo-D1a频率分别为51.22%、60.98%;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相关基因Lox-B1a、Lox-B1b频率分别为14.63%、85.37%;籽粒硬度基因(Puroindoline,Pin)的6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ina-D1a(80.48%)、Pina-D1b(19.52%)、Pinb-D1a(26.83%)、Pinb-D1b(73.17%)、Pinb-2v2(34.15%)和Pinb-2v3(65.85%)。共检测出14个品质相关优质基因和16个优质基因组合,Ax2*/Dy10+Dx5和Dy10+Dx5/Wx-B1b优质亚基基因组合分别出现在陕垦10号和郑麦366中;在所有品种中,郑0856、郑1325、郑9188、郑9062-5、郑9062-9、新麦28和西农979七个品种(系)中同时存在4个低黄色素相关优质基因,占比17.07%。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品质相关基因 优质基因组合 分子标记 面筋强度 淀粉特性 面粉色泽 籽粒硬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分析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白交系郑683-1为轮回亲本,ZPH1388、ZPH5和东237为供体亲本构建BC3F5群体,对穗部和株型性状进行基因组预测分析,研究2种交叉验证方式、6种GS方法和显著数量性状位点(QTL)作为固定效应对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相比5折交叉验证,10折交叉验证可以提高穗粒数、行粒数、株高和穗位高的预测准确性,降低穗行数和叶夹角的预测能力.相比随机效应模型,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和叶夹角将1~2个QTL作为固定效应可以提高基因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将1~5个QTL作为固定效应会降低穗位高的预测能力.对于株高,贝叶斯A和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将1~5个QTL作为固定效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他4种方法多数情况固定效应的加入会降低株高的预测能力.在穗粒数和株高中,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的准确性最高,略高于4种贝叶斯方法,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的准确性最低.对于其他4个性状,最优预测方法受不同交叉验证方式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影响表现不一.

关键词: 玉米;基因组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分析

农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 (RR) =14.9~91.1;对吡蚜酮 (RR=6.91~16.7) 和毒死蜱 (RR=8.48~70.0) 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 (RR=1.29~11.1) 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 (RR=0.95~5.19) 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RR=3.31~7.24) 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 (RR=0.89~3.92)、啶虫脒 (RR=1.11~2.33)、烯啶虫胺 (RR=0.16~0.64)、呋虫胺 (RR=1.87~3.86)、异丙威 (RR=0.47~1.37) 和氟啶虫酰胺 (RR=1.63~4.3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灰飞虱 田间种群 杀虫剂 噻嗪酮 抗药性 抗性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对IAA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平菇对IAA的响应机制,分别用高浓度(1×10-3mol/L)、低浓度(1×10-8mol/L)IAA处理平菇生长发育过程的菌丝体(7 d、15 d)及子实体(25 d、27 d、31 d),以不处理为对照(CK),通过转录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采用Venn分析、聚类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及共表达网络揭示平菇不同生长阶段对IAA响应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高浓度IAA处理菌丝体和子实体,分别筛选到DEGs 217个和10个,共表达关系对6 735个和32个;低浓度IAA处理菌丝体和子实体分别获得DEGs 81个和87个,共表达关系对766个和1 565个。GO及KEGG富集结果显示,低浓度IAA通过TRINITY_DN2732_c0_g1调控核糖体合成内源植物激素,通过TRINITY_DN530_c0_g1及TRINITY_DN3832_c0_g1促进子实体阶段的代谢进程;高浓度IAA通过TRINITY_DN41591_c0_g1调控甘油磷脂代谢过程,TRINITY_DN14069_c0_g1调控几丁质代谢及TRINITY_DN35150_c0_g1、TRINITY_DN5314_c0_g1、TRINITY_DN43009_c0_g1调节氧化还原酶活性,同时通过TRINITY_DN21430_c0_g1调控子实体阶段ATP的合成。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IAA通过DEGs影响平菇菌丝体阶段的激素合成及子实体阶段的代谢过程;高浓度IAA通过DEGs调控平菇菌丝体阶段的氧化应激机制及子实体阶段的ATP合成。

关键词: 平菇 IAA 菌丝体阶段 子实体阶段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拮抗及ITS序列分析的河南香菇主产区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瓜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及拮抗法对河南食用菌主产区香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遗传多样性.以收集的41个香菇栽培菌株为样本,两两之间进行拮抗测试分析,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回收、测序,采用比对邻接法(neighbor-joing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个差异菌株拮抗现象明显,其余菌株无拮抗或者拮抗不显著,41个香菇菌株初步分为16个不同菌株及7个不同亚种;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41个香菇品种聚为独立进化的4个大类,即3个不同的菌株和8个不同的亚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065,与Pleurotus ostreatus(KY962509)种间遗传距离为0.3740.综上所述,"ITS+拮抗法"结合可以明确区分菌株间拮抗、无拮抗及拮抗不明显现象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遗传距离的差异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为香菇品种的鉴定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香菇 ITS 拮抗鉴定 遗传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材料,连续2个年度在河南省淇县、原阳、长葛、郸城、南阳5个试验点,分析不同环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筛选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并探究影响强筋小麦品质的生态环境因子,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的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2018-2019年度,原阳和南阳试验点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淇县、长葛和郸城试验点;2019-2020年度,淇县、原阳和长葛试验点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郸城和南阳试验点.不同试验点和年际间小麦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018-2019年度,郸城试验点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5个指标均未达标到强筋小麦标准,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019-2020年度,仅淇县试验点小麦的湿面筋含量、长葛试验点小麦的稳定时间未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除此之外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个年度5个试验点间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基本表现为弱化度>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形成时间>恒定变形拉伸阻力>能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延伸性>沉淀指数>吸水量、出粉率.小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出粉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延伸性与沉淀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延伸性、出粉率和吸水量共计10个贡献率较大的指标,可作为评价强筋小麦品质的指标.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出粉率与拔节期—开花期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开花期—成熟期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期—开花期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延伸性与越冬期—拔节期积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强筋小麦 产量 面粉品质 品质稳定性 积温 日照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研究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醇类和醛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基于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很好区分8个产区香椿样品.基于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对8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12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其中(E)-2-己烯醛-D、乙酸乙酯-D、苯酚、糠醛、苯乙醇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GC-IMS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化快速分析,为香椿挥发性香气差异研究提供有益依据.

关键词: 香椿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与微量元素在小麦吸收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小麦生理阻控降Cd材料,以郑麦1354和郑麦1860为供试小麦品种,通过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Zn(1~10μmol·L-1)和Mn(1~10μmol·L-1)供应量对小麦生物量和Cd/Zn/Mn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Cd(1~50μmol·L-1)胁迫水平对小麦生物量和Cd/Zn/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μmol·L-1 Zn和10μmol·L-1 Mn处理显著提高了两种小麦的生物量.Mn(1~10μmol·L-1)处理使郑麦1354和郑麦1860小麦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2.8%~29.4%和15.2%~17.5%,地下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5.7%~30.0%和28.6%~31.6%,Zn(1~10μmol·L-1)处理使郑麦1354和郑麦1860小麦地下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0.3%~34.3%和18.9%~43.0%,此外还使郑麦1354地上部的Cd含量降低了10.1%~13.1%.不同Cd胁迫(1~50μmol·L-1)均有提高小麦生物量的趋势.随着Cd胁迫水平的提高,两个品种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地下部Z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n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在小麦吸收金属元素过程中,Cd与Mn存在竞争关系,而与Zn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且其竞争程度因品种而异.研究表明,适度提高Mn和Zn供应能显著降低小麦植株Cd含量,因此Mn和Zn是实现小麦降Cd的有效生理阻控材料.

关键词: 小麦 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光调控信号途径关键基因CtHY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草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以药用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为研究对象,克隆光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HY5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红花HY5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红花转录数据为参考,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方法从红花中克隆得到HY5的全长c DNA和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tHY5基因在红花不同组织及花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 CtHY5基因的c DNA全长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DNA全长为1941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HY5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系统进化树及模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tHY5与来自菊科的刺菜蓟、黄花蒿、薇甘菊、向日葵、莴苣中的HY5进化关系较近。定量分析表明,在白色红花和红色红花中,CtHY5基因均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和苞片,在根中表达量最低。此外,除了根外,CtHY5基因在白色红花各组织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红色红花。结论 首次从红花中克隆得到了光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CtHY5基因,并研究了该基因在不同花色红花品系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花 光信号途径 HY5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砜吡草唑和吡氟酰草胺混配对抗性多花黑麦草的防除技术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抗性多花黑麦草防除技术,为其防除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多花黑麦草对炔草酯等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150+150 g a.i./hm2)于小麦播后1 d进行土壤处理对抗性多花黑麦草防效最好,株防效达60.62%~94.38%,鲜质量防效达97.14%~99.77%.该处理对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安全性好.[结论]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150+150 g a.i./hm2)于小麦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对抗性多花黑麦草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化学防除 抗药性 砜吡草唑 吡氟酰草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