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苜蓿悬浮胚性愈伤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植物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苜蓿基因型是限制遗传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实验通过对7种苜蓿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出一份具有高频再生潜力的基因型公农-1号,并以该基因型为转化平台探索和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苜蓿遗传转化系统。分析了影响农杆菌共培养转化苜蓿悬浮胚性愈伤的因素,优化了悬浮培养条件,建立的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苜蓿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系统为:以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经悬浮培养得到的胚性愈伤为转化材料,乙酰丁香酮为100μmol·L-1、超声波处理时间8s、卡那霉素筛选浓度30mg·L-1、共培养4d,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和再生。最终,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证实目的基因-角碱蓬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


空间环境诱变对粳稻食味品质影响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通过对第22颗卫星搭载种子和实践八号搭载3个品种诱变选育的稳定株系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及与食味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诱导稻米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与对照品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后代中容易出现高蛋白质含量材料。2.米饭硬度值低的品种经空间诱导处理后,后代中硬度值低于对照品种株系比较少,而当对照品种食味较差,米饭硬度值较高的品种经过空间诱导后,后代株系中超亲现象比较多,硬度值降低明显。3.食味较差的品种经过空间诱导处理后能改善品种的食味,后代中优质食味米选拔几率较高。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及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玉米育种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转Bf基因玉米的抗螟性及产量分析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抗苄嘧磺隆雨久花ALS基因突变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近年来,中国东北水稻田抗药性雨久花发生严重,部分地区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控制该杂草的危害。为明确该杂草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稻田杂草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对苄嘧磺隆的抗药性机理,以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氨基酸突变位点。【方法】利用PCR技术,通过对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和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ALS片段进行扩增和基因克隆,最后对DNA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果】与敏感性的雨久花ALS相比,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共有3处发生突变,即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0位蛋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第388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其中第197位突变与诸多文献报道相符。【结论】抗药性雨久花ALS第197位的突变可能是雨久花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其它2个氨基酸突变是否也导致杂草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吉林省玉米新品种评价
《农业与技术 》 2009
摘要: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引导广大农民合理选购良种,对吉林省2004~2008年审定的47份参试玉米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估,鉴评出25份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作为2009年吉林省玉米主导品种。


乳蛋白源免疫活性肽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国内外研究表明乳蛋白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活性肽。乳蛋白酶解是目前获得免疫活性肽的主要手段。对乳蛋白来源的免疫活性肽的种类、结构及其功能进行详细的论述。


施氮对高淀粉玉米子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高淀粉玉米吉单535和普通玉米军单8号子粒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淀粉玉米粒重的增长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与普通玉米军单8号比较,高淀粉玉米吉单535营养体干重增长期较长,干重下降速率低,即由营养体干物质向子粒转运量较低。适宜的施氮量可有效地促进高淀粉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子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产量。高淀粉玉米吉单535的适宜施氮量为200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