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三江平原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三江平原)的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规律及影响水稻潜叶蝇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试验从2006年开始连续10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对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情况进行定点调查,收集水稻潜叶蝇发生时期的气象因子及第一代的虫口基数,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6月末水稻潜叶蝇百株虫口数、气象因子及第一代虫口基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第一代虫口基数及5月中旬的平均气温为影响水稻潜叶蝇的主要直接因子,而5月上旬的平均温度和5月下旬的平均温度是通过影响第一代虫口基数而间接影响了6月末的百株虫口数。通过逐步回归建立的短期预测模型Y=-150.012-1.432X_1+7.79X_4+0.17X_6+5.96X_7-0.121X_9-0.14X_(12)-0.09X_(15)+1.43X_(19)回归拟合效果好。可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进行中短期预测。

关键词: 水稻潜叶蝇 通径分析 逐步回归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份糯性糜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选育优质、高产的糜子新品种,对20个糯性糜子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20份糜子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单穗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19,主茎节数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37。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把20份种质分为5大组群,其中,第一组群的齐黍1号这份材料的产量最高;第五组群的内糜8号和雁黍11的穗粒重在所有参试材料中是最高的,属于丰产型种质,应作为糜子杂交育种的亲本加以重点利用。

关键词: 糯性糜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土壤与作物 2017

摘要: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分部分,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的物质基础,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壤整体的肥力状况,其大小和含量成为土壤质量高低、抗侵蚀能力强弱的指标。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利用黑土长期定位试验4个典型施肥处理:有机肥马粪与无机肥氮磷钾混合施用(MNPK)、施用化肥氮磷钾(NPK)、施用有机肥马粪(M)和不施肥处理(CK),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并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的黑土(0~20 cm)进行团聚体颗粒分级后,土壤2 mm~0.25 mm和0.25 mm~0.053 mm团聚体为优势粒级,二者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46.5%和39.6%。各处理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因粒级而异,0.25 mm~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各粒级有机碳含量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MNPK、M、和CK处理在2 mm~0.25 mm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3.0%、45.7%和51.1%,单施化肥处理(NPK)在0.25 mm~0.053 mm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为47.9%。以上结果与各粒级团聚体在长期施肥土壤中所占比例相一致。

关键词: 黑土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东北黑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真菌丰度、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的影响,探讨东北黑土真菌群落变化与施肥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调节土壤微生物结构,改善其生态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36年长期定位试验站,选取4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CK)、有机肥处理(M)、氮磷钾无机肥处理(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MNPK)的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真菌ITS基因为分子标靶借助q PCR技术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并与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偶联分析,揭示群落与施肥的相关性。【结果】长期施用无机肥显著降低土壤p H,而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有效缓解土壤酸化。NPK处理的ITS基因丰度显著高于MNPK;MNPK处理的细菌/真菌比值(26.91×104)显著大于NPK,各处理比值由高到低为MNPK>M>CK>NPK。细菌/真菌比值与土壤p H正相关;MNPK处理的真菌α多样性指数值略大于NPK。Ascomycota和Zygomycota为土壤中主要真菌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真菌组成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对照处理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为45.35%,MNPK和NPK处理分别为50.93%和56.16%。有机肥有利于降低病原真菌相对丰度,具有高度侵染性的Cochliobolus在MNPK(0.41%)和M(0.39%)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小于CK(3.25%)和NPK(2.08%)。CCA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共解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73.3%,有效磷(贡献量为32.4%,P=0.002)、铵态氮(贡献量为14.8%,P=0.01)和硝态氮(贡献量为16.2%,P=0.048)是3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结论】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真菌丰度、多样性,以及菌群组成特征不同。与无机肥相比,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能够有效改善真菌群落结构,降低真菌的丰度,增加真菌多样性,并提高土壤p H,减缓土壤酸化。土壤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黑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重要因素。

关键词: 施肥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土壤有效磷 土壤铵态氮 土壤硝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洲亚麻品种鉴定初报

中国麻业科学 2017

摘要:为扩充黑龙江省优质纤维亚麻资源,选取9份欧洲亚麻品种在该省兰西县进行田间鉴定,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经济效益,明确9份欧洲亚麻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在9份欧洲亚麻品种中,CALIFA的种子产量最高,达734.65 kg/hm~2;DAMARA纤维产量最高,达1679.00 kg/hm~2;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为DAMARA、ARAMIS、ALIZEE、AVIAN、LISSETTE、VESTA、DRAKKAR、AGATHA和CALIFA,其中DAMARA和ARAMIS的生产潜力较大,建议进一步试验,登记后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亚麻 欧洲 品种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腐霉根腐病的生理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关键词: 腐霉根腐病 大豆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感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苗期盆栽的方法,以五寨黑豆(抗)、07-2-10-6(抗)和合丰35(感)、07-2-7-14(感)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对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寨黑豆及07-2-10-6根系分泌物能抑制线虫卵的孵化,而合丰35及07-2-7-14根系分泌物能刺激线虫卵的孵化。培养10d后,合丰35及感病后代07-2-7-14的线虫卵孵化相对值分别为3.71和4.38,五寨黑豆及抗病后代07-2-10-6的线虫卵孵化相对值分别为0.89和1.39。大豆根内各龄线虫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侵入抗病品种中的J2幼虫数量较少,只有部分J2幼虫可以进一步发育成高龄期的线虫,且发育速度迟缓,雌雄比值为1∶4.13;侵入感病品种中的J2幼虫群体数量大,多数能够正常发育成更高一级的虫体,发育速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中的J2幼虫,雌雄比值为10.56∶1。五寨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是其根外抗性、抗发育和抗繁殖多种抗病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大豆抗感资源 大豆胞囊线虫 3号生理小种 根分泌物 发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大豆合农97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17

摘要:合农97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种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5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完成全部试验程序,2016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平均脂肪含量21.5%,蛋白含量38.5%。生育期平均118d,需活动积温2385℃左右。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3133.5kg,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9.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219.0kg,较对照平均增产13.9%;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抗灰斑病。该品种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大豆 合农97 高产 高油 抗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灭草松最低有效使用剂量的测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大豆田苗后茎叶化学除草,在大豆苗后杂草2~4叶期茎叶喷施不同剂量的480g·L~(-1)灭草松水剂,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大豆及一年生阔叶杂草的光合率进行测定,确定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灭草松最低有效使用剂量。结果表明:灭草松对一年生阔叶杂草表现快速防除效果,一般在施药后5~10d杂草即干枯死亡,其中对刺蓼、苘麻表现非常敏感,对藜表现一般敏感,对反枝苋表现不敏感。当杂草的光合率值低于20%时,灭草松对杂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大于90%,杂草得到有效防控;当光合率值高于40%时,灭草松对杂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低于60%,杂草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使杂草的光合率低于20%,而对作物的光合率高于70%的剂量即为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的最低有效使用剂量。以一般敏感杂草藜(2~4叶龄)为基准,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灭草松的最低有效使用剂量为600g·hm~(-2)。

关键词: 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 灭草松 最低有效使用剂量 光合率 防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脱毒快繁中的培养基元素组成及成本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繁殖倍数高,周期短,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批量马铃薯试管苗,但是脱毒快繁的成本比较高。如果在快繁的同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节约成本,那对于马铃薯试管苗的工厂化生产是很有利的,也能大幅度提高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马铃薯 组织培养 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