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积累规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玉米雄穗始花开始,利用手持糖度计(PAL-1),分7个时期测定3个自交系茎秆糖含量,研究玉米茎秆糖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茎秆糖含量总体表现为递增,并且有低—高—低的变化趋势。(2)随着节位上升,从基部到顶部不同节间糖含量变化较复杂,自交系98A-04和义6从基部到顶部各节间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自交系新单053从基部到顶部各节间糖含量变化不大,可能与新单053株高较矮,节间较短有关。(3)在2/3乳线期,籽粒产量对茎秆糖含量积累无显著影响,棒3叶面积对茎秆糖含量的积累有显著的正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镇麦9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在2008—2009年连续2年江苏省淮南小麦区试中经试点和专家打分评判,田间表现、后期转色及熟相均为参试品种最佳;产量表现,2年区试19个试点,16点增产,平均产量7 647.9 kg/hm2,比扬麦11号增产5.59%,居参试种首位;2010年度生产试验,8点均增产,平均产量6 488.85 kg/hm2,比扬麦11号增产9.07%,居4个参试种第1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颊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红颊草莓茎尖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不同发育程度的匍匐茎尖作为外植体,其中以未展叶的污染率最低;MS+6-BA 0.2 mg/L+NAA 0.05 mg/L培养基适合草莓茎尖分化;MS+6-BA 0.3 mg/L培养基适合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增殖系数为3.8;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05 mg/L,平均生根数为7.30条/株,透气封口膜可以降低草莓组培苗玻璃化现象;在珍珠岩∶蛭石=1∶1的基质类型中,草莓的成活率最高,达95.27%,宜进行驯化炼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投喂形态对蚯蚓消化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与田间养殖试验,研究了蚯蚓对不同投喂形态水葫芦消化能力的差异及其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蚯蚓对匀浆态或腐烂状水葫芦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其消化水葫芦的速率及培养结束后蚯蚓重均大于切碎态及整株态水葫芦处理;添加鸡粪对水葫芦的促腐效果优于添加瑞莱特及FB试剂。化学促腐试剂以20%百草枯水剂处理效果较好,使用20%百草枯水剂(5%浓度)+鸡粪(20%重量占比)处理之后,水葫芦腐解速率是常规自然腐解速率的3.46倍;水葫芦与鸡粪混合饵料中,适合蚯蚓快速处理的水葫芦比例为7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脱水、光照、真空以及氧化等环境胁迫产生耐受性。此外,致病菌也能够分泌各种胞外毒力因子等,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制种技术的优势,根据3 a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了10行乘坐式水稻插秧机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配套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提取雪莲薯多糖工艺优化及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雪莲薯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波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50℃、超声波功率80W、料液比1:30(g/mL),雪莲薯多糖得率为53.3%。提取效果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功率>料液比。未脱蛋白多糖对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IC50为1.82mg/mL。脱蛋白后多糖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得到显著的提高,IC50为0.085mg/mL,比未脱蛋白多糖的清除作用提高了20余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多重PCR技术鉴定小麦背景中的1BL·1RS易位和Glu-D1d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有促进作用,尤其是Glu-D1d基因编码的1Dx5+1Dy10亚基能增加面团的筋度和弹性.小麦背景中的1BL·1RS易位对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如何判定小麦背景中是否含有1BL·1RS易位和HMW-GS的Glu-D1d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对分别检测1BL·1RS易位、Glu-B3和Glu-D1位点的共显性特异标记,结合SDS-PAGE鉴定,对16份已知遗传背景和Glu-D1x等位基因材料及38株(周麦18*烟农19)F2群体进行了分析,探索出适合同时鉴定小麦背景中1BL·1RS易位和Glu-D1d基因的多重PCR技术实验体系,并采用该体系对国内外35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体系是同时鉴定小麦背景中1BL·1RS易位和Glu-D1d基因的一种非常有效、简便可行的实验方法,可在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中应用.
关键词: 小麦 1BL·1RS易位 Glu-D1d基因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