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碱水养殖对脊尾白虾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盐碱水养殖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盐碱水养殖“黄育1号”、海水养殖“黄育1号”和野生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1)海水养殖“黄育1号”的赖氨酸(Lys)、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3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等营养指标与野生群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2)盐碱水养殖“黄育1号”肌肉的水分、PUFA含量显著高于海水养殖“黄育1号”(P<0.05),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DAA)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海水养殖“黄育1号”(P<0.05);盐碱水养殖“黄育1号”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海水养殖“黄育1号”(P<0.05)。综上所述,海水养殖“黄育1号”整体营养品质优于野生群体。盐碱水养殖“黄育1号”肌肉PUFA含量丰富,在脂质营养方面优于海水养殖“黄育1号”。然而,盐碱水会降低脊尾白虾的抗氧化能力,不利于脊尾白虾肌肉氨基酸的累积。总体而言,盐碱水养殖、海水养殖“黄育1号”与野生群体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盐碱水 营养评价 氨基酸 脂肪酸 抗氧化能力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产卵频次雌虾卵巢比较代谢组学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虾产卵频次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多次产卵和不产卵凡纳滨对虾雌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成熟发育早期和晚期的雌虾卵巢进行内源性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卵巢成熟发育早期,检测到156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胆固醇、雄烯二酮、磷脂酰胆碱(PC)、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前列腺素E2等脂类相关代谢产物,以及精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富集在128条代谢通路中,如卵巢类固醇生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卵巢成熟发育晚期,检测到1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左旋肉碱、睾酮、磷脂酰胆碱等,富集在10条代谢通路中,如甘油磷脂代谢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卵频次雌虾卵巢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成熟发育的早期阶段,脂类和氨基酸代谢在卵巢成熟发育早期的速度调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产卵频次差异的内部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对虾等甲壳动物的繁殖调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基因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检测方法,研究利用重组酶介导链置换核酸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与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相结合,构建了GCRV-Ⅱ病毒RAA结合CRISPR/Cas12a可视化"一步"快速检测方法.首先选择GCRV-Ⅱ毒株间序列保守,不同基因型GCRV间差异明显的s6基因(GQ896337)的保守区设计5对RAA候选引物和2对crRNA,合成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crRNA组合.其次测试反应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最后建立下层扩增相、上层检测相的"一步法"反应体系.该检测方法在37℃恒温下反应可检测出GCRV-Ⅱ,最低检测限为102 copies/μL.对24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高于现行国标PCR法.研究建立的GCRV-Ⅱ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特异性高、灵敏度好、可重复性强、与设备兼容性好、在蓝光灯下可通过肉眼判断检测结果.
关键词: GCRV-Ⅱ RAA CRISPR/Cas12a 现场诊断


水产品小分子代谢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品小分子代谢物具有丰富的种类,根据结构特点可以将它们分为糖、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相关衍生物等.小分子代谢物在水产品的营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常见的食品分析方法如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色质联用法以及核磁共振波谱法对水产品小分子代谢物进行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物组的研究,能够对水产品品种分类、掺假检测、风味调控以及品质控制等方向提供关键信息.针对不同的分析物种类和分析目的,通常需要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该综述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全面讨论了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及其组合在检测水产品小分子代谢物方面的进展,聚焦于它们的特点以及优劣势,论述了它们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和成果,旨在为水产品中小分子代谢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 小分子代谢物 分析方法 光谱 核磁波谱 色质联用


秦皇岛昌黎海域微生物群落与抗生素耐药基因季节性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秦皇岛昌黎海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抗性基因季节性赋存特征,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昌黎海域的海水、底泥和矛尾复虾虎鱼(Synchogobius hasta)肠道内容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昌黎海域样本微生物组成主要是细菌类,最优势的细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优势的细菌属是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海水中的主要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类型是APH2_IIa、vanXYG、OXA_325和TriC,底泥中的最主要抗生素耐药基因类型是bcrB、vanHO、adeS和EreA等,矛尾复虾虎鱼肠道内容物中抗生素耐药基因主要是msrE、emrK和QnrB4等。网络分析揭示了该海域的属水平的微生物类群与抗生素耐药基因高度相关,并且主要类群的属都是多重耐药菌株,抗生素的外排泵是该微生物群落主要的抗生素耐药机制。本研究发现昌黎扇贝养殖区具有丰富的抗生素耐药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且与水产养殖生产中常用抗生素类别较为吻合,提示后续应加强对该养殖海域中抗生素耐药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持续监控。
关键词: 昌黎县 海域 微生物群落 抗生素耐药基因 季节性分布特征


2018-2023年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前鳞骨鲻(Osteomugil ophuyseni)、鳓(Ilisha elongata)、七丝鲚(Coilia grayi)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珠海外伶仃岛拟建海洋牧场海域重金属分布与评价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珠海外伶仃岛拟建海洋牧场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调查资料,使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质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极少数站位Cu元素含量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综合评价指数均小于1,S16站位海水重金属综合评价程度属于轻微污染,其余各站位均属于清洁状态,表层海水中Hg和As存在明显同源性,Pb、Hg和As之间存在明显异源性。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而建设人工鱼礁,可形成上升流的增殖人工鱼礁系统,有利于消除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带来的潜在生态影响。
关键词: 外伶仃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海洋牧场 海水 沉积物


8种净水材料及组合对水产养殖尾水去除效果评估
《淡水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水质净化模式进行优化,以净化前后养殖尾水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为检测指标,对活性炭、火山石、麦饭石、珊瑚石、生物珠、陶瓷环、吸氨石、细菌环等8种净化材料进行筛选,深入研究不同净水材料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效果以及不同净水材料组合使用的净化效果,优化组合使用参数。结果显示:活性炭对TN去除效果较好,最大去除率可达31.3%;细菌环对TP去除效果较好,最大去除率可达38.1%;生物珠对NH4+-N、NO2--N去除效果相对较好,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12%和25%;各净水材料对NO3--N的去除效果普遍不佳,最大去除率不超过4%。将活性炭、细菌环、生物珠两两按1∶1体积比组合使用,整体来看,三种组合对多种污染物均有不错的去除效果,其中生物珠与细菌环的组合效果最好,TP去除率高达100%,TN、NH4+-N、NO2--N去除效果均优于珊瑚石、细菌环材料,NO3--N去除效果优于所有单种材料,去除率可达16%。结果表明组合使用净水材料效果优于单个净水材料效果,生物珠与细菌环组合净化效果最佳。


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估计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本研究采用巢式交配设计建立家系,构建了40个脊尾白虾全同胞家系,其中,包括25个半同胞家系,利用一般线性模型估计了脊尾白虾50日龄和80日龄体长、总腹节长、体重以及抱卵量、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长抱卵量和第1次产卵时间性状的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50日龄体长、总腹节长、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7~0.69、0.31~0.44和0.20~0.65,80日龄体长、总腹节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39~0.54、0.31~0.47、0.33~0.71;抱卵量、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长抱卵量和第1次产卵时间的遗传力分别为0.45~0.52、0.30~0.49、0.43~0.48和0.33~0.77;经过t检验,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体重与体长、抱卵量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 4和0.205 8,体重与体长、抱卵量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 0和0.212 4。研究表明,脊尾白虾体长、总腹节长及体重3个生长性状和抱卵量、单位体长抱卵量、单位体重抱卵量及第1次产卵时间4个繁殖性状均达到中高等遗传力水平,体重和体长性状为高度正相关,体重和抱卵量性状为低度正相关。本研究为脊尾白虾高繁殖力性状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


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尾水颗粒物质沉降特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积和分解会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并影响鱼类健康,了解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池塘养殖尾水中固体颗粒物的沉降规律及其对养殖水体的影响,为其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置沉降处理尼罗罗非鱼池塘养殖尾水,分别于不同沉降时间采集不同深度的养殖尾水样品,对养殖尾水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及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静置沉降对养殖尾水水质无显著影响(P > 0.05),仅降低了养殖尾水表层中总氮(T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静置沉降可显著分离养殖尾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藻类(P<0.05)。经5.0 h静置沉降后,2.0 m高处水体总悬浮固体(TSS)浓度减少3 854 mg/L,叶绿素a浓度减少42 mg/L,浊度减少0.23 NTU,色度减少309度,养殖水体中的TSS和叶绿素a浓度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粒径分布结果显示,静置沉降可有效分离养殖水体中粒径大于100 μm的易沉降颗粒,但无法分离粒径低于30 μm的微细颗粒。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分布范围和浓度有关,固体颗粒沉降速度随其粒径分布范围减小和浓度的上升而降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养殖尾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以类富里酸质为主,静置沉降无法完全改变养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结论】短时间静置沉降能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易沉降颗粒,TSS和叶绿素a的浓度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静置沉降无法完全改变尾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也无法显著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养殖尾水 沉降分离 固体颗粒 粒径 溶解性有机物 尾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