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虾夷扇贝自交与杂交群体不同时期的生长比较和通径分析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杂交群体和虾夷扇贝自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以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采用数量性状对比、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在4月龄和20月龄时的杂交群体与自交群体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杂交群体各数量性状的均值大于自交群体;4月龄时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小于20月龄时。4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673、0.831;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452、0.574。20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630、0.547和0.523;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836、0.934和0.933。在通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主要形态性状对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线性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在0.690~0.939。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不同目标的人工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虾夷扇贝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虾夷扇贝 自交与杂交群体 形态性状 体质量性状 通径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测定水产品中19种磺胺类药物及其2种增效剂
《分析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基于固相萃取技术,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9种磺胺类药物及其2种增效剂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不同提取条件、净化条件和色谱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样品经乙腈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1种磺胺类药物的检出限为1.0μg/kg,定量限为2.0μg/kg,相对标准偏差(n=6)为2.45%~13.9%,考察了鲤鱼、对虾、海参、甲鱼等4种基质条件下的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介于67.8%~115%之间。该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水产品中多种磺胺类药物及其增效剂的残留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产品 磺胺类药物 增效剂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对凡纳对虾不同家系幼体发育及仔虾抗逆性状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物理诱变对虾类前期幼体发育及抗逆性状的影响,探讨通过诱变技术增加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可利用遗传变异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4尾来自不同家系(A、B、C和D)的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个体所产的受精卵(原肠胚期)分别进行相同功率(360 W)、不同时间(2、4、8和12 min)的批量诱变处理,并对孵化率、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存活率、变态率以及仔虾低氧耐受性和氨氮胁迫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RTP对凡纳对虾进行诱变处理后在不同家系间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在幼体发育前期阶段,4个家系随着诱变时间的增加,肢芽期畸形率均呈上升趋势,孵化率均呈下降趋势;与未经过诱变的对照组相比,除A和D家系诱变2 min组外,其余处理组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均显著升高(P<0.05);除A家系诱变2 min组外,其余各家系处理组孵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和孵化率与诱变时间均呈现中度或高度相关;与对照组相比,A、B、C和D4个家系在相同阶段的同一处理组存活率的表现具有不定向性,A家系诱变8min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而C家系诱变4和8min组存活率显著升高,D家系诱变2和4 min组存活率显著降低,而诱变8 min组则显著升高。可能是诱变的不定向性以及诱变作用于个体造成的。通过存活率和各期变态率综合分析可得,低剂量(2min组)诱变死亡高峰期多发生于幼体发育后期,高剂量(4、8和12min组)诱变幼体死亡高峰期多发生于幼体发育中前期。对A家系幼体的低氧耐受性和氨氮胁迫测试结果表明,低剂量的辐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氧耐受能力;诱变2 min组和8 min组分别在氨氮胁迫实验第4天、第7天存活率很高,诱变对该家系幼体对抗氨氮胁迫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说明ARTP诱变凡纳对虾受精卵在不同家系中幼体发育前期具有一些共性趋势,在幼体发育后期和性状的改变上具有不定向性。研究结果对凡纳对虾新种质创制及功能研究材料的制备提出了新的方法,并为凡纳对虾诱变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低氧胁迫对绿鳍马面鲀血液生理生化、鳃组织结构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的低氧耐受能力和低氧胁迫过程中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鳃组织结构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使用封闭静水法,分析了绿鳍马面鲀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ss of equilibrium, LOE)时的水体溶解氧浓度,随后分别在Pcrit、LOE、恢复正常溶解氧3 h (R3)和6 h (R6)时,检测绿鳍马面鲀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鳃组织结构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101.23±14.28) g]在Pcrit和LOE时的水体溶解氧浓度分别为(4.0±0.2) mg/L和(2.2±0.2) mg/L。低氧胁迫下,血液葡萄糖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白细胞数目和红细胞数目在LOE时显著升高(P<0.05),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在LOE时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基质厚度和周长伴随着低氧胁迫进程显著增加,鳃小片间距显著减小,气体交换率显著降低(P<0.05);鳃小片呈现末端杵状、融合和基质增生。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在低氧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在LOE时达到最大值。恢复正常溶解氧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鳃组织结构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在恢复6 h后上述大部分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低氧应激导致绿鳍马面鲀血液生理生化相关指标、鳃小片组织形态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发生显著改变,恢复正常溶解氧6 h后低氧胁迫诱导的生理改变和潜在的应激损伤显著缓解。相关结果为研究绿鳍马面鲀低氧耐受生理调控机制和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低氧胁迫 血液生理生化 鳃组织结构 肝脏抗氧化能力


牡蛎养殖对大鹏澳环境因子与浮游菌落扰动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牡蛎养殖对典型半封闭海湾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理解其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位于典型城市半封闭海湾——大鹏澳的牡蛎养殖区4个季节的水体菌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养殖区与对照区在水体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水体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扰动相对较小,但其生物沉积作用却增强了海区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硫化物(Sulfide,Sul)和部分重金属的富集。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冬季牡蛎养殖区中的绿弯菌门、脱硫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菌落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揭示了硅酸盐(SiO32-)、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盐度是影响冬季牡蛎养殖区与对照区水体菌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基于FAPROTAX模型预测的水体菌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分析表明,冬季牡蛎养殖区细菌介导的氮(N)和硫(S)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综上,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海水菌落结构组成有一定的扰动,但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受到了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和水文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同时,牡蛎养殖也促进了N和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不同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肠道健康状况的比较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肠道健康角度揭示华南鲤生长迟缓的原因,为深入探究鱼类生长迟缓现象与肠道健康的内在关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当年同批繁殖的华南鲤幼鱼,分别在循环水和池塘网箱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5个月,根据其体质量分为4组[循环水模式生长正常组(R-N),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组(R-GS),池塘网箱模式生长正常组(P-N),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组(P-GS)],然后比较分析4组华南鲤的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菌群结构差异。【结果】2种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华南鲤的肠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低于生长正常华南鲤(P<0.05,下同),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低于生长正常华南鲤,其中胰蛋白酶活性差异达显著水平。池塘网箱模式下华南鲤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下的华南鲤;但同一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相对于生长正常华南鲤,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脱硫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绿弯菌门、蓝藻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脱硫杆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在属分类水平上,循环水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的未分类脱硫弧菌科、红球菌属、弧菌属和希瓦氏菌属相对丰度较生长正常华南鲤显著升高;池塘网箱模式生长迟缓华南鲤肠道的unclassified Pirellulaceae和Fimbriiglobus相对丰度较生长正常华南鲤显著升高。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生长迟缓与正常华南鲤肠道丰度差异菌群均显著富集在内分泌系统通路上。【结论】无论是在池塘网箱模式还是循环水模式下,生长迟缓华南鲤的肠道健康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消化酶活性降低,对食物消化能力减弱,即肠道健康水平下降可能是分化出生长迟缓华南鲤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型养殖工船氧锥设计与运行效果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保证养殖水体适宜的溶氧浓度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为满足养殖工船超大封闭水体及高密度养殖的需氧要求,以氧锥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氧锥尺寸模型,根据双膜理论与菲克定律以及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标准,开展氧锥增氧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氧锥出口的溶氧质量浓度能达到40 mg/L,超饱溶氧接近400%,实现超高溶氧饱和度;在氧气进气量为7.6 m3/h,氧锥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条件下,增氧能力受操作压力影响不明显,但是最佳进气量范围受操作压力影响显著.操作压力越大,当氧气进气量增大时,越不容易形成大气泡析出水面,从而保持较高的氧气利用率;在氧气进气量大于6.5 m3/h,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每个养殖舱配置1个氧锥能满足养殖舱氧量需求.该研究为大型养殖工船增氧设备的工程设计及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


基于sRNA的脊尾白虾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季节更替或天气骤变,水温骤降时有发生,养殖虾类很容易受到低温胁迫,sRNA分析可为其抗逆分子机制的探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及其对应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可能与低温调控关联的mi RNA,对体质量(1.27±0.15) g的脊尾白虾进行低温(0℃)处理4 h,对照组水温维持在25℃,sRNA测序得到20.45M bp过滤序列。通过比对获得55个保守的miRNA和9个非保守的miRNA。定量低温胁迫脊尾白虾miRNA表达丰度筛出11个显著上调的miRNA,其中dme-miR-100-3p miRNA上调幅度最大,其次为dme-miR-2491-5p miRNA。599个靶基因差异表达显著,GO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刺激反应、生物调节、粘附、催化活性和代谢过程等靶基因调控显著;COG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蛋白周转和伴侣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等靶基因调控显著;KEGG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二氢硫辛酯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在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降解等通路得到富集,而靶基因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在Wn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得到富集。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差异表达miRNA和相关靶基因在脊尾白虾的跨膜信号转导、蛋白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环节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推测低温通过脊尾白虾miRNA上调细胞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促进体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底物分解供能来适应逆境。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脊尾白虾低温胁迫下miRNA差异表达及其功能奠定基础。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铁港春秋季生态系统对比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21年春季和秋季铁港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EwE 6.5),构建了两个季节铁港港湾生态能量通道模型,分析了两个季节之间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设定春季为16个功能组,秋季为20个功能组,涵盖铁港港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秋季的能量转化效率远高于春季,秋季各功能组营养级水平及营养转化效率比春季均有上升。春季和秋季生态系统总能流分别为11 419.57 t·km-2·a-1和7 314.99 t·km-2·a-1,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分别在1.00~3.66和1.00~4.34,均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浮游植物是系统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高营养级功能组在生物量、生产量和能量流动方面占比较小,秋季渔业资源组份平均营养级在Ⅱ和Ⅲ之间。浮游植物、大部分底栖生物等处在能量流动关键位置的生物对多数功能组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春季和秋季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仍有较多剩余生产量未被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的发育阶段。


解冻温度和冷冻保护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其精原干细胞等种质资源冷冻保护技术尚不完善.本研究在前期建立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液配方基础上,研究解冻温度、抗氧化剂和抗冻蛋白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设置的解冻温度(20、25、30 和 40℃)中 25℃组冷冻保存效果最佳:解冻后细胞数目为(3.86±0.51)×105,细胞存活率可达(96.36±0.53)%;比较不同浓度组(500、1000 和 1500 mg/L)的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α-生育酚等3种抗氧化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冷冻保存液中添加1000 mg/L α-生育酚的实验组,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最多(7.64±0.34)×105,显著高于其他抗氧化剂添加组,细胞存活率可达(92.82±0.72)%;通过比较不同浓度(0.1、1.0 和 10 μg/mL)的两种类型抗冻蛋白(AFPⅠ和 AFPⅢ)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效果,发现添加了 1.0 μg/mL AFPI的实验组解冻效果最好,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为(6.85±0.19)×105,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6.89±0.73)%.综上所述,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的最佳解冻温度为 25℃,1000 mg/L α-生育酚作为抗氧化剂,和 1.0 μg/mL AFPI作为抗冻蛋白对其冷冻保存效果最佳.
关键词: 中华鲟 精原干细胞 超低温冷冻保存 解冻温度 抗氧化剂 抗冻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