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6636条记录
营养代偿效应对育肥猪胴体品质、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及肌内脂肪代谢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营养代偿效应对育肥后期猪胴体品质、肉品质、抗氧化能力以及肌内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30头体重相同、健康状态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头猪,每头猪为1个重复)。对照组自由采食;限饲组(FAST)每日饲喂2.5 kg,限饲14 d;补饲组(FAST+FED)每日饲喂2.5kg,限饲7 d,恢复自由采食7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FAST组和FAST+FED组中肉色黄度b*显著降低(P<0.05);与FAST组相比,FAST+FED组肌内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提高趋势,分别提高了17.7%和12.1%。(2)与对照组相比,FAST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FAST组相比,FAST+FED组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3)FAST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AST+FED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AST+FED组(P<0.05);FAST组中HS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AST+FED组(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AST+FED组(P<0.05),FAST+FED组中FA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本试验条件下,补饲引发的营养代偿效应有促进肌内脂肪沉积的能力,营养代偿效应可以下调脂解过程,上调脂合成过程促进肌内脂肪的沉积,提高育肥猪肌肉抗氧化能力,降低育肥期限饲对育肥猪的胴体和肉品质性状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营养代偿效应 育肥猪 肉品质 抗氧化 自噬 肌内脂肪 脂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展望 2021

摘要:良种不仅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基于对“十三五”以来天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分析指出,天津市农作物育种技术与创新成果丰硕,种子企业数量日趋稳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迅速发展,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同时,结合调研情况阐述了天津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育种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强化、作物种业发展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最后,从顶层设计、建立种业创新体系、创新育种体制机制和做好人才储备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 种业 创新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 天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杂草学报 2021

摘要:繁缕[Stellaria media(L.) Vill.]逐渐成为天津设施蔬菜田中的恶性杂草,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对预防及治理繁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温度、pH值、干旱胁迫、盐胁迫、埋藏深度等对繁缕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适于繁缕种子萌发的温度为10℃,其次是15、5℃,随着温度升高,萌发率降低,芽长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10℃时,不同pH值(5.0、6.0、7.0、8.0、9.0)培养液处理之间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在5、20℃时,不同pH值对繁缕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影响。较高浓度的NaCl、PEG(聚乙二醇)培养液及较深的埋藏深度,皆不利于繁缕种子的萌发。温度、埋藏深度、土壤状况(如盐分含量、pH值、干旱程度)均能影响繁缕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关键词: 繁缕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实现小麦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目标,以天津地区主推小麦品种'衡观35'、'衡4399'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不同小麦品种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施氮水平为不施氮(N1),225 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结果表明,N2和N3比N1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8.85%~94.88%和62.03%~131.51%;3个小麦品种氮肥利用率为25.5%~35.6%,N3的氮肥利用率与N2相比降低了8.02%~20.32%;'衡观35'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4.64%,'衡4399'、'济麦22'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降低了23.83%和12.48%.综合考虑三个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225 kg·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肥量.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收获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仔猪引起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对致病相关因子的影响

中国兽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仔猪肠道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在肠道中复制并导致肠道出现炎症病变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PDCoV天津地区分离株TJ1经口服感染10日龄仔猪,在攻毒后第4天对仔猪进行剖检,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空肠、回肠、结肠、盲肠组织主要病变表现为肠黏膜间质、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局部黏膜绒毛萎缩等。通过荧光定量PCR试验,对肠道组织中PDCo V M基因、天然免疫基因IFN-α、IFN-β、DDX58、STAT2与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CoV在4种肠组织中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实现自身复制,且在空肠、回肠、结肠中通过增强TNF-α、IL-6的表达促进肠道炎症病变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可为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肠道 组织病理学 天然免疫基因 炎症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2-EPSPS和GAT基因的耐除草剂大豆ZH10-6对田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转基因大豆ZH10-6(转G2-EPSPS和GAT基因,耐除草剂)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安全性,从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大豆病害、大豆根瘤菌和田间杂草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ZH10-6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主要节肢动物种群的发生规律、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及根瘤菌数量等方面的影响,与非转基因对照材料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目标除草剂草甘膦的施用,能够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因此认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对田间生物多样性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推广提供了安全性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 生物多样性 节肢动物 大豆病害 大豆根瘤菌 田间杂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网蝽触角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对其寄主植物的化学感受机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梨网蝽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7大数据库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获得梨网蝽的主要嗅觉相关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28 017条unigenes,长度在1 000 bp以上的unigenes有9 921条;通过与7大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梨网蝽触角转录组数据中的17 891条unigenes被成功注释;在已成功注释的unigenes中,鉴定得到12个OBP基因和17个CSP基因,其中OB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有6个属于Classic家族;而CS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全部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符合昆虫CSP基因的结构特征。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梨网蝽6个OB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OB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聚为3个分支;梨网蝽16个CSP基因与其他昆虫CSP基因的进化树也聚为3个分支。

关键词: 梨网蝽 触角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嗅觉基因 基因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典型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对天津的启示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旅游消费升级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浙江省、北京市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总结浙江、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从用地、三产融合、市场、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经验借鉴 启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库对红薯贮藏的影响

包装工程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自动切换库对红薯在贮藏期间中生理指标的影响,研讨贮藏的可行性.方法 以普通地窖库为对照组进行实验,测试库内温湿度变化以及红薯的含水量、硬度、淀粉含量、MDA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生理指标(含水量和含量均以质量分数计)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贮藏100 d时,双向库内红薯的含水量为72.18%,硬度为677.263 N/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32%,MDA含量为4.25μmol/g,淀粉含量为16.05%,均优于普通地窖库内红薯的指标.结论 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自动切换库与普通窖藏库相比,能较好地维持红薯在贮藏期间所需的温湿度,保持了红薯硬度、含水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减少了红薯在贮藏期间的损耗,对红薯的贮藏起着显著作用.

关键词: 红薯 自然冷源 双向切换库 生理指标 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准温控贮藏对西兰花采后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西兰花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生理变化与品质差异,分别用普通冰箱[(4.0±1.0)℃]、精准温控的冰温库[(-0.5±0.3)℃]和相温库([(-0.4±0.1)℃]3种环境贮藏采摘后的西兰花。结果表明:经过冰箱冷藏的西兰花贮藏期可达30 d, 30 d后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品质逐渐劣变;精准温控(冰温与相温)贮藏的西兰花70 d后色泽饱满,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呼吸强度与乙烯生成速率较小,且腐烂率与黄化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体现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膜质受损程度较轻、机体防御体系较强。冰温与相温贮藏60 d时,西兰花维生素C质量分数分别为37.70、46.53 mg·100 g-1,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2.30、15.56 mg·100 g-1,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67.20、120.00 U·g-1;在70 d时,西兰花呼吸强度分别为463.79、416.90 mg·(kg·h)-1,乙烯生成速率为83.37、63.07μL·(kg·h)-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1 543.91、1 588.55 U·g-1。相比较冰温,相温贮藏能延缓西兰花维生素C及黄酮含量下降,抑制其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使得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P<0.05)。精准温控(冰温与相温)贮藏可控制西兰花的生理变化,有效延缓其采后品质下降的速率,相温贮藏优于冰温贮藏。

关键词: 西兰花 贮藏 精准温控 相温 冰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