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密度和速度分析及其地震反射模型构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和对比获取这些资料的四种方法和途径,总结速度和密度随岩性、地层年代、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该区目的层的速度、密度和地震反射模型,并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目的层上部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速度、密度物性上差异大,下部地层这种差异较小;在构建的地震反射模型中,古生界内部存在3个强反射标志层,分别对应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界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界面和上奥陶统汤头组/五峰组界面。模型界面可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深部优质层段地震资料对比。
关键词: 速度和密度 地震反射模型 海相地层 苏北盆地 南黄海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盆地科学钻探CSDP-2井上古生界—中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石油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南黄海盆地科学钻探CSDP-2全取心井岩心资料及其45块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12块含烃流体包裹体薄片的测温结果,在总结南黄海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其与上、中、下扬子板块烃源岩品质的异同并分析了其成因,进而结合油气显示和充注特征探讨了南黄海盆地上古生界—中生界的油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CSDP-2井上古生界—中生界发育青龙组、龙潭组—大隆组和栖霞组3套区域性烃源岩层。其中,龙潭组—大隆组的有机质丰度以中—好为主且不乏优质烃源岩存在,其生、排烃强度最高达7.95×10~6t/km~2和1.65×10~6t/km~2;栖霞组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碳质泥岩和臭灰岩的成烃演化基本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强度分别为6.52×10~6t/km~2和8.61×10~5t/km~2;青龙组泥质灰岩的生烃能力较弱,有机质丰度集中在中—差级别,排烃强度仅为1.27×10~5t/km~2。在沉积环境、有机质母源和生物生产率的共同影响下,南黄海盆地整体烃源岩品质与下扬子板块苏北盆地相当,但较上扬子板块四川盆地略差。同时,研究区海相地层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且已在CSDP-2井发现多处直接油气显示和气测高值异常,彰显了较为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气充注期次 勘探前景 上古生界—中生界 CSDP-2井 南黄海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
《地球物理学报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分析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的岩心、测井和相应多道地震资料基础上,明确了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在新近系充填沉积之下,依次发育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下段、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二叠系下统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群和志留系高家边组、奥陶系.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分析与区域地质认识,确定了地震反射界面T2、T8、T9、T10、T11的反射特征与对应的地质界面.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整体受南黄海构造运动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加里东运动造成志留系上统及中下泥盆统沉积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中部隆起广泛发育,厚度大,二叠系最大沉积厚度约1900m,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局限,主要保存下三叠系,地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
关键词: 南黄海 中部隆起 中-古生界 地层分布 大陆架科学钻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于2016年11月在实验室对水深3164~5 592 m的菲律宾海深海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声学特性进行测量,获取了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等声学特性参数。结合沉积物的孔隙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参数,分析了海底沉积物声速、声速比、声阻抗、声阻抗指数与孔隙度、密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该海域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海数据与浅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差,与深海回归方程符合度较好;Hamilton校正方法有助于修正实验室测量引起的温度和压力误差,声速比与Hamilton方程符合度比声速好;声阻抗和声阻抗指数与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性优于声速和声速比。此外,研究认为由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较为复杂,其声学特性回归方程存在差异。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在使用基于不同海域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预测时,应加以区别对待。该研究丰富了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数据,对促进深海海底沉积物声学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致密油藏过剩压力与油气富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红河油田延长组是致密油气的重要储集层系,为了揭示延长组过剩压力对长6、长8油层组油气富集的影响,利用测井、钻井、录井资料,定量计算了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了其平面与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各油层组油气显示、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的叠合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红河油田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充注的主要动力,油气在源储压差作用下分别向上下进入长6和长8油层组,平面上源储压差与油气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着油气的充注下限。
关键词: 过剩压力 源-储压差 致密储层 油气富集 充注下限 红河油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场金属硫化物的矿物学组成及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南印度洋脊(SWIR)是当前洋底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热液硫化物矿床形成机理,对位于该洋脊的龙旂热液场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硫化物为高温热液喷溢活动所形成的富Fe型硫化物,目前已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氧化蚀变;硫化物矿物组合以磁黄铁矿、黄铁矿为主,其次是少量黄铜矿、白铁矿和(铁)闪锌矿;黄铜矿出溶等轴古巴矿现象普遍,部分样品中可见自然金颗粒。经综合分析,该区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和1个后期海底风化阶段:(1)高温的黄铁矿+黄铜矿(等轴古巴矿)+磁黄铁矿阶段,(2)中高温的黄铁矿+闪锌矿阶段,(3)低温的胶状或莓球状黄铁矿+白铁矿+自然金阶段,(4)后期硫化物海底氧化性蚀变阶段主要是形成Fe的氧/羟化物。在整个成矿期间,流体温度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主要硫化物矿物形成时端元流体的温度应在335℃以上,瞬间(短时)或局部热液的最高温度推测超过400℃。本区的磁黄铁矿属于富钴型磁黄铁矿亚类,经历了六方磁黄铁矿+黄铁矿→单斜磁黄铁矿+黄铁矿的变化,表明该区热液流体发生了快速降温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 热液硫化物 矿物学 成矿序列 指示意义 龙旂热液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小黄鱼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 小黄鱼 渤海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时空变化 体长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海洋经济 》 2018
摘要: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能够促进沿海城市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青岛市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引领城市之一,加强青岛市建设全国蓝色领军城市研究能够为全国海洋城市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但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型特征仍比较明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各功能区海洋创新链与产业链错位严重,海洋开发空间结构性矛盾突出.青岛市应从提升全国"海洋科学城"地位、建设全国高水平的海洋大科学装置平台、加大创新要素引进力度和启动离岸海洋新兴产业试验区等方面推动全国蓝色领军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 海洋新旧动能转换 海洋创新能力 海洋新兴产业 体制机制改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美水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8
摘要:中美互为水产品贸易重要伙伴国。通过测算2002-2016年中国水产品资源禀赋系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指数,分析中国对美水产品贸易竞争力及趋势,以为生态优先渔业阶段和贸易摩擦背景下的战略优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中国水产品竞争力总体上较美国更高;中美水产品存在明显资源互补优势,中国在养殖水产品和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对美出口以养殖水产品和来进料加工方式为主,美国在捕捞产品方面优势较高;按照SITC分类,中国在干腌熏鱼类、鱼类制品、甲壳软体类制品方面优势明显;中国水产品竞争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面临来自加拿大、印尼、越南、泰国等国的挤压。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转变出口创汇传统贸易思维和提升竞争力与拓展出口市场等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