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生物炭施用对土壤磷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的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英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含碳丰富的秸秆在无氧或限氧的条件下低温热解后得到生物炭可施入土壤,有利于缓解秸秆处理压力、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良土壤。在重要的农粮基地辽宁潮棕壤上布置了生物炭还田试验。玉米田施用不同量的生物炭(0,360,1 800和3 600 kg·ha~(-1))一个生长季后,研究土壤有效磷(P)、有机P和全P含量的变化,并采用荧光共轭物质作为测定底物,通过酶解产生荧光物质研究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到土壤后,土壤有效P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P和全P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其原因是生物炭携带有效P而引起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适量生物炭处理(1 800 kg·ha~(-1))可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而高量生物炭处理(3 600 kg·ha~(-1))对酸性磷酸酶略有抑制,可能是生物炭自身的偏碱性使土壤pH值增大所致。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磷素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是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生物炭添加 土壤磷 土壤酶活性 荧光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提高紫色马铃薯的花青素含量和紫色马铃薯的产量,以紫色马铃薯品种紫罗兰为试材,研究了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ALAFE效果最好,紫色马铃薯中花青素含量为197.23mg·(100g)-1,产量比对照增加16.7%。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ALAFE促进了紫色马铃薯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了紫色马铃薯花青素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直接影响紫色马铃薯产量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 植物生长调节剂 花青素含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毛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样品用乙腈水溶液匀浆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8%~107.6%,变异系数在1.7%~7.2%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为2.5×10~(-10)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半衰期分别为4.3~10.1 d和3.1~10.2 d;以195.7 g·hm~(-2)和293.6 g·hm~(-2)剂量,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3d,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923、0.757 mg·kg~(-1),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中最大残留限量1 mg·kg~(-1)。综上建议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于大豆防治豆荚螟时,最多施用3次,用量为195.7~293.6 g·hm~(-2)(36~54 g ai·hm~(-2)),安全间隔期为3 d。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大豆 消解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垦丰16和合丰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幅度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关键词: DTA-6 GmAC基因表达 脱落纤维素酶 花荚脱落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通径

农业工程 2016

摘要:以30个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水平条件下3种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通径。结果表明,在施磷肥条件下,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的产量高于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而不施磷肥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百粒质量与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所有品种产量3因素对产量都有正向效应,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既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品种产量3因素间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之,在低等肥力下,大豆的高产栽培选择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较为稳定;在高肥条件下,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则具有更高产量潜力,是今后超高产大豆育种值得关注的类型。

关键词: 磷效率 大豆 产量构成 通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及配施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种类及其配施方式对马铃薯钾积累和产量性状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钾相比,硫酸钾与氯化钾配合施用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促进茎叶中的钾向块茎中转移,增加块茎中钾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都能够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基肥和追肥中含有两种钾肥的处理所得块茎的产量和品质都优于单独施用一种钾肥处理,因此马铃薯生产中可以适量施用氯化钾。基肥中氯化钾施用比例不宜超过50%,追肥中氯化钾的施用比例可以大于50%,氯化钾的总施用比例应控制在50%以内。

关键词: 马铃薯 钾肥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派斯莫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摘要:亚麻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亚麻派斯莫病又称斑点病或斑枯病,发病时造成亚麻落叶、早衰,给亚麻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介绍了亚麻派斯莫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以及其发生发展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促进亚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亚麻 派斯莫病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钠盐对糖渍黑豆软化效果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糖渍黑豆质地坚硬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比研究6种钠盐对糖渍黑豆的软化效果,以提高其食用品质。以钠盐种类、添加环节和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黑豆硬度和感官特性为目标量,筛选出适宜糖渍黑豆加工的钠盐种类,进而确定该钠盐的添加环节以及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使用的6种钠盐中以碳酸氢钠对黑豆的软化效果最为显著,碳酸氢钠能够提高黑豆的保水性、降低浸渍后的黑豆的硬度和固形物增加率。这些作用以在蒸煮过程中添加碳酸氢钠最为显著,蒸煮过程中添加0.2%的碳酸氢钠能够有效降低黑豆硬度,还可以维持较好口感。本研究结果为豆类食品加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豆 钠盐 碳酸氢钠 软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黑河地区大豆蚜虫发生动态调查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黑河地区大豆蚜虫发生规律,2014年利用吸虫塔和田间定点、定期的方法对大豆蚜虫的扩散飞行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吸虫塔监测中大豆蚜虫有翅蚜于5月13日始见,10月21日结束,历时154 d;其间共出现6次峰值,其中7月初至9月初的3次虫蜂数量较多。田间无翅蚜最早出现在6月24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3个峰值;田间有翅蚜虫最早出现在7月1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2个峰值。

关键词: 大豆蚜虫 吸虫塔 发生动态 扩散飞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油豆角产业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国园艺文摘 2016

摘要:概述黑龙江省油豆角产业历史及现状,分析油豆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油豆角 生产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