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农产品检测成本核算方案浅析

吉林蔬菜 2016

摘要:样品是连接检测和消耗品的主体,明确不同检测参数和检测环节成本消耗,对于降低实验成本,做到节能减排,做好检测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核算要素、方法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 农产品 成本核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绥农41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绥农4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经有性杂交育成的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抗病、高产、抗倒、适应性好。2004年以黑农40为母本,以绥农2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以及吉林、内蒙、新疆等省区相适应的积温区域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CO_2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及差异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特征与有机质含量关系,设计耕层土壤6个不同有机质含量处理。通过对土壤CO2排放定位连续观测,研究耕层土壤不同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土壤CO2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土壤CO2排放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呈单峰曲线季节变化,与地温和气温变化一致;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均可模拟土壤CO2通量与地温和气温关系,指数方程拟合效果优于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土壤CO2排放最大通量、平均通量、排放总量与耕层土壤有机质呈单峰曲线变化关系,二次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当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64.50、54.32、59.80 g·kg-1时,土壤CO2排放最大通量、土壤CO2排放平均通量、土壤CO2排放总量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CO2通量 耕层土壤 有机质含量 温度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消化道内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鹅的耐粗饲料能力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关于鹅对粗饲料利用能力、利用原理的研究也逐年增多但并没有确论。目前,普遍认为在日粮纤维的消化过程中,鹅盲肠中微生物的发酵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鹅消化道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归纳了消化道内微生物种类,然后总结了影响消化道内微生物的因素,认为主要是消化道内氧气、日粮组成和日龄因素对鹅消化道内微生态系统有影响,并综述了有益于日粮中纤维的微生物及日粮纤维和消化道内微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这对未来研究提高草食动物对粗饲料利用率的微生态制剂,尤其是禽类专用微生态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饲粮 日龄 氧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采用网袋的方法明确秸秆还田到不同深度(0、10、20、30、40cm)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过120d还田腐解,不同深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层覆盖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在76~250mg·kg~(-1),10cm处理各层次最高,在133~422mg·kg~(-1),20cm处理各层次在134~328mg·kg~(-1),30cm处理各层次101~245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在71~294mg·kg~(-1);各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以表层覆盖和10cm处理最高,在2~83mg·kg~(-1),20cm处理和30cm各层次微生物量氮在11~50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微生物量氮最低在4~33mg·kg~(-1)。在秸秆还田到各深度土壤后,比较每一深度秸秆的上层、中层、下层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均以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高于中、上层土壤。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深度 微生物碳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γ射线辐射扁蓿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tica L.Sojak)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在东北寒冷地区可安全越冬,是我国北方一种重要的牧草资源[1]。由于其抗逆性强,也可作为紫花苜蓿等的杂交亲本培育苜蓿新品种[2-3]。诱变育种方法在创造优良突变体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5]。γ射线作为一种诱变源,是一种能量高、穿透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DGGE及其特异性条带克隆测序的方法,研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对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DGGE图谱中搬迁前后2个土层不同处理的样品间条带的数量和亮度存在部分变化;对DGGE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得,真菌群落结构在2个土层各处理中搬迁前后有部分变化,其中MNPK处理的变化较为显著;对DGGE图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得,在0~20 cm土层中各处理虽然搬迁前和搬迁后产生分异,但搬迁前后的3年中处理间的分布规律相似,在20~40 cm土层中搬迁前和搬迁后MNPK和CK处理的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搬迁前和搬迁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到搬迁扰动的影响远小于耕作方式、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的影响。

关键词: 黑土 原状土搬迁 真菌群落多样性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单倍体育种是建立在遗传标记技术上的一种新兴的玉米育种技术,具有缩短育种周期,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合成育种新材料等优点。为更好地进行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及应用,简要介绍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特点,重点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在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播期、不同遗传背景等因素下的变化并就其在玉米育种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单倍体 诱导率 加倍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炭疽病症状观测及发生危害调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有效防治西瓜炭疽病,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露地和保护地西瓜进行西瓜炭疽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瓜炭疽病发生普遍,危害程度与地点、西瓜品种及栽培方式相关。研究明确了不同地区西瓜炭疽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各地发生程度存在着差异,平均发病率幅度为3.61%~45.5%,平均病情指数幅度为1.52~28.33,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地区的双城市发生较重,佳木斯地区发生较轻。通过对西瓜炭疽病症状观测,明确了西瓜炭疽病对西瓜不同部位的危害症状表现。

关键词: 西瓜炭疽病 症状 发生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效果,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秋季深松(A)、春季深松(B)、常规耕作(旋耕)(C)对耕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cm土层内处理A和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处理B和处理C土壤容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松增加了土壤蓄水量,处理A的土壤含水量在3个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处理B和处理C;处理A产量(11 274kg·hm-2)最高,处理B产量为11 018kg·hm-2,分别较处理C增产8.70%、5.86%,且处理A、处理B与处理C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 深松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