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龙江省葡萄科研与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6

摘要:本文从葡萄的品种选育、防寒栽培技术研究、抗寒育苗技术研究、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设施葡萄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葡萄抗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7个方面回顾了黑龙江省的葡萄科研与产业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目前黑龙江省的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 黑龙江 葡萄 发展历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种薯质量溯源平台的设想与实现

信息技术 2016

摘要:马铃薯种薯质量对于马铃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了建立黑龙江马铃薯种薯质量溯源平台的设想,并综合应用二维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溯源平台的实现进行设计。所设计的溯源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收集功能、质量审核功能和质量溯源功能。马铃薯种薯质量溯源平台的建立将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一个有效方便的种薯质量追溯平台,为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 溯源系统 互联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选出适合嫩江县玉米生产的节水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减蒸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整棵覆盖(处理1)、液体地膜地面喷洒(处理2)、光降解地膜覆盖(处理3)、聚乙烯地膜覆盖(处理4)、黄腐酸蒸腾抑制剂叶喷(处理5)等不同减蒸技术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和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水分差异较大,地表有覆盖物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拔节期,处理4、3、1覆盖的土壤水分都高于对照,依次高出8.2、6.0和3.0百分点,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灌浆期后,只有处理1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6~0.9℃,扬花期和蜡熟期秸秆覆盖降低温度1.0和0.5℃,FA(处理5)叶面喷施后玉米叶面蒸腾速率减少29.5%、气孔导度减少30.6%、净光合速率增加16.7%。拔节期的株高以处理4和处理3最高,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1最低。处理3和处理4的产量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比对照增产18.3%和17.6%;处理1造成了减产,减产幅度为6.20%。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趋势,最高的为处理3和处理4,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0%和18.1%;水分利用率最低的为处理1,比对照降低了5.40%。

关键词: 玉米 覆盖 蒸腾抑制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对称性增温对江淮粳稻植株源库特征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非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增温幅度,但关于非对称性增温对水稻源库特征影响的研究尚少。为此,于2006-2008年,借助稻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南京开展了昼夜不同增温对水稻源库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和夜间增温(NW)处理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与常温对照相比,AW、DW和NW使干物质分别降低9.3%、16.3%和6.1%,产量分别降低4.6%、12.0%和7.7%。AW、DW和NW分别使花后干物质积累降低23.9%、30.5%和13.9%,但花前干物质无显著影响。不同增温处理对水稻成熟期叶干重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但对叶干重无显著影响,对茎干重及其所占比例有降低趋势。增温对强势粒的灌浆不利,而有利于弱势粒的灌浆。与对照相比,AW、DW和NW处理使每穗库容量分别平均降低9.9%、7.4%和7.4%,使粒叶比分别平均下降4.1%、9.5%和8.1%。由此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江淮水稻植株的源下降和库不足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生产 昼夜不同增温 开放式增温 干物质积累 籽粒灌浆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活化马铃薯淀粉制备交联阳离子淀粉及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农产品加工 2016

摘要:采用自制小型机械活化装置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处理2 h,再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醚化剂制备机械活化交联阳离子淀粉。研究机械活化对淀粉的糊透明度、凝沉性、冷水溶解率的影响,并考察溶液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b~+初始质量浓度对溶液中铅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可使淀粉颗粒结晶结构受到破坏,结晶度降低,反应活性提高,并且活化后的交联阳离子淀粉对铅离子有很好的吸附作用。

关键词: 机械活化 淀粉 理化性质 反应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间作用力对玉米胚芽蛋白热诱导凝胶形成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调节pH值和添加不同类型的试剂(NaCl、GuHCl、PG、Urea、2-ME、NEM、Na_2SO_4、NaSCN),并采用转矩流变仪,来观察分子间力对玉米胚芽蛋白质凝胶形成过程产生的作用,以期建立多因素诱导凝胶体系模型。结果表明,二硫键、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和疏水作用为CGP热诱导凝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二硫键的作用最大。疏水相互作用随着凝胶的升温而逐渐增强,而氢键则随着凝胶的冷却而逐渐增强,氢键对CGP热诱导凝胶的形成比疏水相互作用贡献大。研究结果为玉米胚芽深加工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玉米胚芽蛋白 热凝胶 分子间作用力 流变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种深度对水稻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发掘优秀的水稻种质资源,在盆栽条件下,以水稻品种龙粳24、龙粳25、龙粳27、龙粳31、龙粳46、龙粳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深度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及其出苗动力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水稻的出苗率降低;在播种深度为7~9cm时,龙粳27、龙粳31和龙粳47出苗率较高,出苗动力源分析表明:覆土浅(1cm)时中胚轴伸长长度对出苗情况起到关键的作用,覆土深(9cm)时中胚轴和芽鞘节长度与出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幼苗第一节伸长长度与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播种深度 水稻苗期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玉米抗冷种质资源的筛选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摘要:以98份极早熟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发芽、芽期低温胁迫、苗期低温胁迫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最终筛选出2个玉米抗冷自交系,为选育极早熟抗冷玉米品种提供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抗冷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矮秆高粱品种绥杂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种业 2016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关键词: 高粱 种植密度 产量 矮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