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胁迫对苜蓿影响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苜蓿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在我国的农业、畜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苜蓿属于中等耐盐作物,但在盐胁迫下仍会对苜蓿的生长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盐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盐胁迫对苜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膜透性、离子水平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对苜蓿盐胁迫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概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代区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全程 绿色防控 投射式杀虫灯 赤眼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人工免疫的抗病性可以遗传Ι.给大白菜免疫TyMV病毒病
《黑龙江科学 》 2016
摘要:人工免疫的抗病性能够遗传,一直是农医科学工作者的一个梦!作者经过32年研究,发现了生物突变和进化的机制,是生物体受不利于生存因素刺激产生的应对信息,恰遇其精卵两性细胞融合时,便进入其中,作为下代抵抗同样因素的"记忆",从而建立了圆梦的理论根据。在实验中,第一次在大白菜的二牛心品种上,用TyMV病毒免疫病毒病,使一个常遭毁灭性危害的品种,在病毒病大流行年也不发病,并稳定遗传,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实验在大白菜724品系上做TuMV免疫处理后,连续鉴定5代病情指数都不超过10.49,把一个原来近于高感的品系免疫到了高抗标准,就认证了人工免疫的抗病性可以稳定遗传。同时发现了两次免疫效果差异的原因,十分珍贵。联系在西瓜上免疫枯萎病的病情指数由30.17降低到稳定的1.2的例子,就自然认证了人工免疫的抗病性是可以遗传的,对生物突变与进化的机制的论证是正确的,可借鉴面广,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大白菜 病毒病 植物人工免疫 抗病性遗传 TyMV病毒 两性细胞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与家庭处理对黄瓜中7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黄瓜中7种农药及2种代谢物的残留量来评价冷藏与清洗、烹饪处理对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贮藏条件下,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量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越来越低,10 d后黄瓜中的7种农药降解率达38.9%~58.3%;清水清洗后7种农药降解率在27.17%~80.00%之间,而清洁剂清洗的降解率可达33.33%~90.00%,2种清洗方式所产生的农药降解率的差异与农药的水中溶解度相关;蒸、煮、炒3种处理均能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量,煮处理对黄瓜中的农药消除效果最好,降解率在22.76%~85.00%之间,炒处理次之,降解率在21.52%~75.00%之间,蒸处理最差,在10.13%~53.25%之间。在烹饪处理过程中,烹饪所产生的温度为农药降解的关键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牡豆10号的选育
《大豆科技 》 2016
摘要:牡豆1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黑农48为母本,黑河4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倒性好,籽粒较大,有光泽,商品性好,田间表现中抗灰斑病。2012-2013年全省10点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3125.0公斤/公顷,2014年黑龙江省5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918.1公斤/公顷,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Glu-A3d和Glu-B3g的分子检测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Glu-A3位点的Glu-A3d基因和Glu-B3位点的Glu-B3g基因是优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为明确2个优质基因在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强筋小麦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有用信息,利用Glu-A3d和Glu-B3g基因特异性STS标记检测了127份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携带Glu-A3d基因,62个品种(系)携带优质基因Glu-B3g基因,占48.8%。
关键词: 小麦 Glu-A3d基因 Glu-B3g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象成虫在5种储粮中的产卵节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为明确玉米象成虫的产卵节律,给综合治理玉米象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测定方法,测定了玉米象成虫在5种储粮中的产卵节律。结果表明:在(27±1)℃条件下,玉米象雌成虫在糯玉米、薏米、普通玉米、高粱和小麦中的产卵历期分别为137.14、122.86、85.71、80.00、51.43天。玉米象单头雌成虫在糯玉米、薏米、普通玉米、高粱和小麦中的产卵量分别为45.65、45.34、21.34、49.20、33.97粒。玉米象雌虫无明显的产卵前期,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但不同储粮中玉米象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不同。在高粱和小麦中,雌成虫的产卵高峰期出现在羽化后10~20天,在普通玉米中出现在羽化后的20~30天,而薏米组中的则出现在羽化后40~50天,糯玉米组为羽化后70~80天。综合试验结果认为:玉米象的繁殖力和产卵节律受储粮种类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