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龙江省发展向日葵生产的意义

现代农业研究 2016

摘要:向日葵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向日葵油是优质保健食用油.同时,食用型向日葵又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休闲食品和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黑龙江省是向日葵的重要产区之一,发展向日葵生产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黑龙江 发展 向日葵 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对各自形态特征的影响,杂草稻和栽培稻按照2:1和1:2的比例各自插植在同一盆中,以单独插植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处理为对照,分别测定他们的分蘖数、株高、叶片长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沈农265’的株高、叶片形态影响不大,使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显著降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都略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同一生育时期,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和根系性状都比栽培稻‘沈农265’高,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栽培稻受杂草稻的遮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限制了栽培稻‘沈农265’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造成栽培稻‘沈农265’减产。

关键词: 竞争 栽培稻 杂草稻 形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东北酸性土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

摘要: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酸化土壤,其不良的化学性质严重地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升,生物炭可有效调控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加作物产量已得到广泛认同。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酸性土化学性质、酶活性、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可增加酸性土的全P、全S、全K、全C和C/N,降低Na含量,还可增加蔗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脲酶含量。生物炭增加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并在15 t·hm~(-2)时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 生物炭 酸性土 养分 酶活性 大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合农75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16

摘要:合农75(试验代号合交08-152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5年以合丰50为母本、抗线虫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黑审豆2015004)。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增产效果显著,脂肪含量突出、稳定,多抗,抗病性突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吉林省东部山区、半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呼盟,新疆昌吉和新源地区春播种植。

关键词: 高油 高产 多抗 广适应性 大豆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密度不合理会使水稻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减产。为了避免因种植密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该研究以分蘖能力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型品种空育131在株距13.3 cm、行距24.0 cm、每穴2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而少蘖型品种龙粳21在株距10.0 cm、行距24.0 cm、每穴5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株距10.0与13.3 cm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株距、每穴插植苗数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而与行距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与行距、穴插植苗数的互作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获得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在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下,单位面积上获得了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株行距过小或插植苗数过多时,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部第2节间的茎粗变细,鞘干质量、节间干质量、茎壁干质量减少,节间横切面积变小,茎秆物理性状变差。因此,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同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以提高产量和抗倒性。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插植苗数 种植密度 倒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通径分析的土壤性质与硒形态的关系——以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为例

土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省是缺硒(Se)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全国低Se带的始端。本文选择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Se的形态,并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Se形态、全Se的影响。结果表明:总Se含量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差异较大,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结合态Se中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8.16%~50.5%和26.32%~70.90%,酸溶态占0.80%~33.97%,而水溶态与交换态仅占0.70%~7.18%和0.75%~9.37%。通径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各赋存形态Se的含量和分解转化方向,但其各自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不同。在土壤各性质中,土壤有效铁、锰和黏粒以及它们间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Se形态分布,其中,土壤有效铁对于除残渣态Se之外的4种形态Se的生成转化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土壤有机碳、pH等其他性质主要通过正或负的间接作用影响Se形态。土壤总Se方面,土壤有效铁、锰及黏粒含量对总Se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但土壤有机碳和pH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可忽略。

关键词: 土壤硒 形态 理化性质 通径分析 黑龙江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吡脲、对氯苯氧乙酸钠对黄瓜果实生长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瓜为试材,以10mg·L~(-1)氯吡脲和100mg·L~(-1)对氯苯氧乙酸钠为处理对3种类型的黄瓜进行蘸花试验,对比分析了氯吡脲和对氯苯氧乙酸钠对黄瓜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吡脲和对氯苯氧乙酸钠处理不同类型黄瓜果实,其长度、直径、质量增长率基本一致;2种激素处理"龙早1号"黄瓜不同花期的果实,其果实的直径、质量增长率的顺序是开花前1d>开花当天>开花后1d;用氯吡脲和对氯苯氧乙酸钠处理的黄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干物质的含量均大于对照,且氯吡脲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关键词: 黄瓜 激素 蘸花 生长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棘种子形成发育过程中油脂合成积累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沙棘种子油脂积累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以不同发育期间(6月25日、7月6日、7月17日、7月28日、8月8日和8月19日)的近缘高油品系‘新俄3号’和低油品系‘绥棘1号’种子为试材,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含油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限速酶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各基因在天然高低油种子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除7月17日外,其他时期‘新俄3号’的种子含油率均高于‘绥棘1号’;7月6日~7月28日期间油脂迅速积累,而且‘新俄3号’种子含油率增速大于‘绥棘1号’。(2)油脂迅速积累期的GPD1基因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3-磷酸甘油合成进而加速‘新俄3号’种子油脂高积累;油脂积累过程中DGAT1和DGAT2基因在‘新俄3号’种子中的表达量一直高于‘绥棘1号’。研究认为,GPD1、DGAT1和DGAT2基因可能与‘新俄3号’种子油脂的相对高积累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验证沙棘油脂合成限速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沙棘 含油率 油脂合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FoxN1基因转录变异体亚细胞定位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ox N1基因主要表达于胸腺上皮细胞和皮肤角质细胞,在胸腺发育、T细胞增殖、毛发生长、指甲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Fox N1基因存在多种转录变异体,人类Fox N1基因已发现18种转录变异体。转录变异体的存在使基因差异表达和蛋白质多样性存在可能。为深入研究转录变异体生物学功能,研究将前期发现的猪Fox N1基因3种转录变异体分别连入p EGFP-N1载体内,构建各自融合蛋白,转入猪PK15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录变异体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表明,p EGFP-N1空载体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PK15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匀分布,而重组载体p EGFP-N1-Fox N1(a/b/c)表达的融合蛋白仅在细胞核内均匀分布。结果可为3种转录变异体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FoxN1基因 转录变异体 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河地区大豆田间有翅蚜迁飞扩散及种群动态研究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4年利用昆虫吸虫塔及田间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大豆田间蚜虫种群的迁飞扩散动态和田间发生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蚜虫迁飞期在5月下旬~10月下旬,迁飞期历时140~154 d,迁飞期集中在每年的9月。田间蚜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末~9月初,田间蚜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吸虫塔的监测数据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可以监测到蚜虫的迁入式迁飞和迁出式迁飞的两个过程。

关键词: 吸虫塔 迁飞扩散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