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五指山猪IGF2基因5'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遗传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五指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梅山猪和大白猪共60个样本的IGF2基因5'调控区部分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找到13个SNP,分别是:C5872T、C5888T、A5976G、C6010T、T6029A、C6037T、C6043T、C6063T、C6112T、C6164T、G13520A、G13563A和G13669A。T6029A为T←→A碱基颠换,A5976G、G13520A、G13563A和G13669A为A←→G转换,其他均为C←→T转换。针对13个SNP位点得到23种组合基因型。统计各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以及各组合基因型在总群体与各品种内的分布频率,发现3个小型猪在A5976G、C6164T和G13669A位点上的优势等位基因均分别为G、T和A,而梅山猪和大白猪的优势等位基因均分别为A、C和G;H19型为3个小型猪的特征组合基因型,而另两个猪品种为H15型。同时对123头五指山猪IGF2基因C5888T位点进行了PCR-RFLP分析,研究表明该位点C为优势等位基因(0.8536),CC为优势基因型(0.7235)。卡方检验表明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这些结果可为五指山猪等小型猪的生长发育规律、矮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遗传学依据。


真菌和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根结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其防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几年植物根结线虫生防真菌和生防细菌的开发利用现状,介绍了有应用前景的菌属,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P88S和琼香-1S的光温生态育性转换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P88S是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温敏核不育系8015S为母本与培矮64S杂交,通过3年6代双向选择(在长沙长日低温条件下选不育,在海南短日低温下选可育)方法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株型紧凑,不易倒伏,育性稳定,杂交后代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好;琼香-1S是利用外国优质旱稻资源而选育出来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育性好、分蘖力强、杂种后代米质优的特点。研究表明P88S、琼香-1S在海南三亚的不育时间超过150天,3月底转为不育,10月底至11月初转为可育。
关键词: 杂交稻 两用核不育系 P88S 琼香-1S 育性转换


海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9对SSR引物对海南114份普通野生稻、146份疣粒野生稻和81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扩增,从多态位点比率、平均等位基因数、香农指数等多个指标比较了3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疣粒野生稻次之;在所检测的53个位点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1/7和2/7,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37%和39%;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以普通野生稻杂合度最高(60%),分别是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的4.6倍和6.6倍。Wright-统计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群间,当遗传一致度I等于0.53时,3个居群分别属于不同类群,因此建议将3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都纳入原生境保护点建设范围。同时,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无论居群间还是居群内遗传变异都很小,各居群个体间出现部分交叉,只有当I大于0.9时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群,因此,在进行原生境保护时只需保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的居群即可。
脱色希瓦氏菌S12的铁还原性能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印染废水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染料脱色功能的希瓦氏菌脱色新种。该菌能在厌氧条件下利用Fe3+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获得能量,支持细胞生长。在pH8.0,温度30℃,柠檬酸铁800mg/L,乳酸钠2g/L,酵母抽提物0.5g/L的条件下,培养8h的过程中,菌体细胞量的增长完全与Fe3+的还原发展趋向一致。同时考察了碳氮源、乳酸钠、酵母抽提物、pH值和温度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生长和铁还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生长以LB为最好,以葡萄糖和乳酸钠为碳源时对铁还原有利。在酵母抽提物浓度4g/L范围内,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随着酵母抽提物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当乳酸钠为6g/L时,S12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达到最佳。柠檬酸铁浓度为800mg/L时菌体生长量和铁还原率最高。在起始pH6~8的范围内,菌株S12的生长随着pH升高而升高,这也是菌株S12进行铁还原的最佳pH范围。菌株S12在温度范围20℃-40℃内均可生长和进行铁还原,而以30℃时最佳。


"全国茄子育种工作交流会"在海南召开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总结"十五"期间我国茄子育种工作的经验,交流茄子育种技术和材料创新技术,加强今后茄子育种研究协作,由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协办,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承办的"全国茄子育种工作交流会"于2006年3月10-12日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30个科研、教学和企业单位的48位代表及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近年来我国茄子育种和资源新技术进行了交流,针对我国当前茄子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商讨,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茄子育种工作应加强多抗与专用型品种选育,对于茄子育种中的难点和共性问题今后要加强研究协作,共同攻关.
关键词: 育种工作 交流会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茄子 南召 "十五"期间 创新技术 专业委员会 蔬菜研究所 农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