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添加剂对木薯粉粘度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研究NaH2PO4、NaHCO3、KAl(SO4)2等无机盐类和酸碱调节剂,NaHSO3、Na2SO3等还原剂,以及吐温(20、40、60、80)、司班20、单甘酯、蔗糖酯等乳化剂对木薯粉粘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粉粘度随pH值下降而降低,随pH值升高而略有增加;NaHSO3、KCl、NaCl、CaCl2、K2SO4、柠檬酸钠、NaH2PO4、NaHCO3对木薯粉的粘度影响不大;Na2SO3能使木薯粉粘度降低;吐温(20、40、60、80)、连二亚硫酸钠、硼砂、司班20、硫代硫酸钠能使木薯粉峰值粘度和糊粘度增加;KAl(SO4)2对木薯粉的降粘作用与其能降低pH值有关。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荔枝果皮中基因表达方法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以不同发育阶段的‘糯米糍’荔枝果皮和成熟时不同色泽表型的‘糯米糍’(红色)、‘乌皮荔’(紫色)和‘鸭姆笼’(绿色)荔枝果皮为试材,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做内标、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基因为目的基因,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 I染料技术的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并分析ufgt基因在上述材料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以cDNA为模板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与标准cDNA模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gapdh基因和ufgt基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9,扩增效率分别为96.2%和95.3%,达到定量PCR分析的标准。利用该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糯米糍’荔枝果皮和3个成熟时不同色泽品种荔枝果皮的ufgt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荔枝 Real-TimePCR ufgt 优化


海南坡岗地甘蔗氮磷钾养分优化施用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海南坡岗地甘蔗氮、磷、钾养分用量优化。结果表明,氮、磷、钾养分的合理配比施用,可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贡献率>钾肥贡献率>磷肥贡献率。根据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当甘蔗获得最高产量即69967.79kg/hm2时,每公顷相应的氮、磷、钾养分施用量分别为402.82、185.32、502.55kg。氮、磷、钾养分的配比为1∶0.21∶1.25。建议甘蔗氮、磷、钾养分施用的配比以1∶0.2~0.25∶1.2~1.25较为合适,相当于每667m2分别施用尿素58.4kg、过磷酸钙32.5kg、氯化钾55.8kg。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番木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山羊LHβ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LH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布尔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血样,针对LHβ基因5′调控区及3个外显子设计6对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LHβ基因在6个位点上的多态性,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该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扩增产物有PP、PQ和QQ 3种基因型,P5扩增产物有LL和LM 2种基因型,其余4对引物的扩增片段没有多态性。LHβ基因P1引物位点PP与QQ基因型相比,PP型在第153 bp处发生了C→A突变;引物P5位点LL与LM基因型相比,LL型在第64 bp处发生了T→C突变,2处突变均未导致氨基酸变化,为沉默突变。在引物P1位点,布尔山羊PP型个体第3,4胎产羔数均极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1),西农萨能奶山羊PP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均显著高于PQ型个体(P<0.05);在引物P5位点,布尔山羊LL型个体第4,5胎产羔数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LM型个体,西农萨能奶山羊LL型个体第5胎产羔数极显著高于LM型个体(P<0.01)。【结论】引物P1与P5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1和P5位点可能对山羊的产羔数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