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药用灵芝育种栽培及品质研究进展

乡村科技 2024

摘要:药用灵芝是一类富含多糖、三萜等多种药用成分的菌类,且具有食用价值.随着我国大健康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对药用灵芝的育种、栽培及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品质优的品种,采用产量高的技术,对于药用灵芝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综述药用灵芝育种、栽培及品质研究进展,为未来药用灵芝遗传育种、栽培种植和示范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药用灵芝 育种 栽培 品质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快推进河南花生产业强省建设的政策研究

农业经济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发展花生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文章结合中央对实打实调整结构扩大油料生产的总体要求和河南花生生产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了全国花生第一大省河南当前花生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加快推进河南花生产业发展提出了打造产能、科技、加工、贸易“四个强省”的具体政策建议。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南花生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指导全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花生 产业强省建设 乡村振兴 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丹'海黄'花瓣色斑呈色的转录及代谢机制解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色是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的重要观赏性状,其中花瓣具有色斑是一些牡丹品种群的重要呈色特征。通过分析牡丹‘海黄’花瓣斑和非斑部位色素代谢组,发现类胡萝卜素和黄酮醇类是非斑部位的主要色素,而花青苷则是色斑呈现的关键色素。转录组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斑和非斑部位的差异转录本中,植物激素信号、R2R3-MYB转录因子及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富集,表明其可能参与了‘海黄’花瓣的呈色过程,其中MYBs-SG7与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在非斑部位具有优势表达特性。在矮牵牛花瓣中瞬时表达MYBs-SG7基因可以特异性激活FLS基因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黄酮醇合成途径是‘海黄’花瓣非斑部位呈现黄色的主要途径。该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牡丹花瓣色斑呈色机制的理解,而且为以西南牡丹作为育种亲本开展花色定向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关键词: 牡丹 色斑 类黄酮 类胡萝卜素 R2R3-MY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菌肥对地黄重茬土壤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重茬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菌肥对地黄重茬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土壤内根系残留化合物的影响.通过施用不同浓度的生物菌肥,结合土壤微生物计数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施有生物菌肥的重茬土壤分别进行微生物种群计数和根系残留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0.05%生物菌肥施用60d后的地黄重茬土壤中细菌、放线菌之和最高,而真菌数量相对较少.筛选出9种地黄重茬土壤中特有的根系残留化合物,其中,在生物菌肥浓度为0.05%时,化合物2的含量最低;化合物5和化合物6含量在生物菌肥浓度为0.10%、施用60d的条件下最低.可见,外施生物菌肥可有效改变地黄重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降解重茬土壤中根系残留的某些化合物,有效缓解地黄的连作障碍.

关键词: 生物菌肥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重茬土壤 UPLC-QTOF/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马立克病病毒特超强变异株meq基因编辑缺失候选疫苗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家禽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该病可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但在长期免疫压力下MDV的毒力持续增强,经典MD疫苗已难以对当前流行的特超强MDV(HV-MDV)变异株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亟需研发新一代MD高效疫苗。本文以HV-MDV变异株HNSQ01为亲本毒株,在CEF上连续传代之后,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其meq基因进行编辑,通过一系列试验鉴定和分析,最终建立一株meq基因编辑缺失的MD疫苗候选毒株,命名为SQ01Δmeq。1日龄SPF鸡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在77 d试验周期内,亲本毒株HNSQ01不仅严重抑制感染鸡生长并导致免疫抑制,而且导致100%的MD发病率、100%致死率及80%的肉眼观察肿瘤发生率;但SQ01Δmeq未引起感染鸡的生长及免疫抑制,而且MD发病率、致死率及肿瘤发生率均为0%,表明其对宿主无致病性,生物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meq基因编辑缺失MDV毒株SQ01Δmeq,为后续研发新型高效的MD疫苗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马立克病 MDV meq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基因缺失 新型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的影响及其与千粒重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密度处理:150 kg/hm2(D1)、225 kg/hm2(D2)、300 kg/hm2(D3)、375 kg/hm2(D4),研究密度对小麦灌浆速率和脱水特性的影响,及其与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穗长、小穗数、结实率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不孕小穗数呈上升趋势。籽粒千粒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升高,在花后42 d达到最大,最终千粒重在各密度处理间存在差异,2个品种表现一致。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处理间千粒重的差异随花后天数的增加而加大,花后42 d, D4处理千粒重较D1降低30.65%,差异显著。籽粒灌浆速率随花后天数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后14~21 d达到最大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花后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呈下降趋势,D4处理平均灌浆速率较D1处理降低25.51%。随密度的增加,安麦1241籽粒脱水速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安麦1350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都在D3处理时达到最大;2个品种收获期各处理的籽粒含水率均达到国家安全入库标准级别。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与千粒重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与千粒重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脱水速率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最大,脱水速率对千粒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为负向。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灌浆速率 脱水特性 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4

摘要:青年科技人才关系着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优化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粮作所”)为例,分析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粮作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采取的主要措施,并从优化人才流动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脚踏实地练好内功等方面提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青年科技人才 创新 培养 激励制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产香细菌的筛选及香气成分分析

保鲜与加工 2024

摘要:为丰富天然产香内生菌和天然香精香料的种类,探究大蒜中分离出的内生细菌产香特性,采用平板划线法、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鲜大蒜中的产香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出的所有菌株分别发酵后采用感官评价法筛选优势产香菌;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获得的优势产香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挥发性物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对优势产香菌株的挥发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大蒜中共分离出11株纯系内生细菌,其中1株能够产生香气浓郁、具有良好怡人奶香果味的香味物质,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s),命名为Bacillus subtills ASEF-2;该菌株在发酵液中产生的香气物质主要为3-羟基-2-丁酮(9.16 mg/mL)、2,3-丁二醇(8.51 mg/mL)、2-乙基呋喃(5.84 mg/mL)、醋酸乙烯酯(5.90 mg/mL),这些物质共同赋予发酵液良好怡人风味。本研究筛选出一株具有良好产香能力的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制备香精香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产香菌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香精香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以老坛酸菜事件为例

农产品加工 2024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 2024

摘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深远影响。虽然中部地区在粮食生产基础、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粮食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要注重如下路径: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增强区域协同。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粮食安全产业带 建设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