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副猪格拉瑟菌临床弱毒菌株的病原特征,试验对猪格拉瑟氏病临床疑似病例无菌采集肺、气管、心包液等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镜检、生化鉴定、基因扩增测序、豚鼠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分型和病原特性研究分析。证实从肺样品中分离获得病原菌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菌株,该菌株携带vta1、vta2、vta3等多个毒力基因,对豚鼠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该菌株携带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多个耐药基因;该菌耐药表型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表现出明显抗性,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基本吻合。该菌对头孢类、氟苯尼考、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表现敏感,临床用药防治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为副猪格拉瑟菌血清8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格拉瑟菌血清8型 毒力基因 致病性试验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B80(抗穿刺力弱)与PHJ65(抗穿刺力强)为亲本组配的310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重测序技术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3个环境下群体茎秆第3节穿刺强度、长度及其直径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个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9%-10.67%,其中效应最大的QTL qSRPR2-4在2个环境下重复检测到,认定为主效QTL.节间长度共检测出QTLs 13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9%~8.17%.节间直径共检测到QTLs7个,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61%-8.21%.同时从主效QTLqS-RPR2-4区段内筛选出 3个候选基因(AC194970.5_FG005、GRMZM2G028905、GRMZM5G823629),这3个基因均影响茎秆细胞壁纤维素含量.


长期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氮分布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机肥配施(CFM)、化肥与秸秆配施(CFS)4个处理,分析了化肥、有机肥、秸秆作为主要外源氮素长期配施对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氮肥利用率、施肥后效及潮土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外源氮素能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季CF、CFM、CFS处理平均分别增产280.49%、276.02%、286.73%,玉米季平均分别增产160.15%、170.86%、178.45%。CF、CFM、CFS处理小麦季、玉米季产量变异系数均高于CK处理,小麦季增幅更大。小麦季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为66.32%,玉米季CFM、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基本一致,高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CFM、CFS处理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1%、4.29%。CF、CFM、CFS处理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为61.12%、62.91%、64.78%,后效分别为0.72%、0.90%、0.60%,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与CF处理相比,CFM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8%~35.94%,碱解氮含量提高12.05%~38.17%。综上,投入外源氮素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升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化肥配施秸秆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秸秆配施提高了土壤氮含量。
关键词: 外源氮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土壤剖面氮素分布


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动态及对后茬植物安全性评估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并用室内毒土法测定了砜吡草唑对植物活性,以评估其对后茬植物的药害风险。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砜吡草唑土壤残留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砜吡草唑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76%~90.63%,变异系数为1.96%~6.69%;利用该方法检测砜吡草唑在土壤中残留动态,其降解方程为CT=0.338 1e-0.006 1T,半衰期为113.6 d。测定土壤中不同含量砜吡草唑对32种植物毒性,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砜吡草唑含量为0.1 mg/kg时,对蒲公英、苋菜、生菜、紫云英、番茄、菠菜、秋葵、茴香鲜重抑制率高于5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极高;对上海青、绿豆、芥菜、茼蒿、甘蓝、油麦菜、辣椒、茄子、高粱、水稻、芝麻、黄瓜鲜重抑制率为30%~50%,残留药害风险较高;对油菜、三叶草、烟草鲜重抑制率为10%~30%,属中等残留药害风险;对向日葵、大豆、玉米、小麦、棉花鲜重抑制率低于10%,土壤残留药害风险较低。部分植物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对菠菜的IC30、IC90分别为0.009、0.491 mg/kg,对高粱的IC30、IC90分别为0.093、0.726 mg/kg,表明二者配合可作为土壤中砜吡草唑残留的指示植物;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对砜吡草唑IC10分别为1.063、0.911、1.101、3.724 mg/kg,高于砜吡草唑田间使用初始沉积量的2倍量(0.712 mg/kg),表明砜吡草唑对苜蓿、小麦、大豆、玉米安全性较高,作为使用砜吡草唑后茬轮作作物较为安全。


检测HNO的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2024
摘要:硝酰基或亚硝酰氢(Nitroxyl, HNO),是一氧化氮(NO)单电子还原产物的质子化形式。HNO作为一种活性氮物种,却表现出与NO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活性,因其在许多生物功能和病理活性中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关注。尽管对HNO化学生物学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HNO具有反应性高、寿命短的特点,使其检测仍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因此开发可靠的方法来检测HNO至关重要。近年来,荧光探针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实时监测、无创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等领域,用于检测HNO的荧光探针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总结了目前已有的四种HNO荧光探针的设计类型,重点介绍了以二苯基膦基为识别位点的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为日后设计新型HNO探针提供参考,并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地黄枯草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其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地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 subtilis)对地黄促生作用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功能注释挖掘促生作用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地黄内生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大小为4310 699 bp,GC含量为43.44%,共预测编码基因4 521个。GO、COG、KEGG、CAZy、CARD和VFDB数据库注释的基因数分别为3013、3354、4395、206、52、212。与促生作用有关基因有46个,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溶磷、固氮、铁载体等方面。同时,antiSMASH预测到共409个基因富集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主要编码合成丰原素、3-羧酸碳青霉烯、类双硫醇、杆菌溶素、羊毛硫类细菌素、表面活性肽、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等8种抑菌物质,其中美好菌素酸和儿茶酚型嗜铁素还具有螯合周围环境铁离子的作用。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地黄 全基因组测序 功能注释 内生菌 促生基因


水溶肥替代及减量对朝天椒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4
摘要:为探究适于朝天椒生产的水溶肥最佳施用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溶肥替代常规化肥及减量对朝天椒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共设置7个处理:CK(常规化肥)、T1(100%替代)、T2(T1减量20%,100%替代)、T3(T1减量40%,100%替代)、T4(50%替代)、T5(T4减量20%,50%替代)、T6(T4减量40%,50%替代)。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4处理产量分别提高21.09%和26.92%,品质提高;减量20%条件下,T2和T5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4.28%和15.23%,品质提高;减量40%条件下,T3和T6处理产量分别提高7.41%和4.29%,品质提高,土壤养分残留量降低。综合考虑朝天椒的产量、品质及环境效益,水溶肥50%替代优于100%替代,替代后减量20%~40%在生产上是可行的。T5处理是生产上适宜推广的最佳施用方式。


档案数据挖掘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识别与培养的作用机制研究
《档案管理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急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档案数据挖掘在人才的识别与培养上的应用不足,导致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存在着识别困难、定位不准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才的识别与培养。本文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下,构建出档案数据挖掘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的识别与培养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加强档案数据挖掘在农业人才评价中的应用,开发新质生产力人才档案数据挖掘平台,以及构建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档案数据 数据挖掘 新质生产力 人才培养 人才评价 大数据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4个鲜食葡萄品种在河南新乡地区的引种表现与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丰富河南新乡地区的葡萄品种资源,筛选适合该地区栽培的鲜食葡萄品种,2012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瓜果研究所引进4个欧亚种品种‘新雅’、‘新郁’、‘火州紫玉’和‘火州黑玉’,2021-2023年对盛果期的这4个品种进行了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观察与测定,以期为进一步的生产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新雅’生长势较强,3月下旬开始萌芽,5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转色,8月底至9月初成熟,果穗分支圆锥形,平均穗质量840 g,果实红色,长椭圆形,平均单粒质量11.8 g,脆肉,有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新郁’生长势强,与‘新雅’同时期萌芽、开花和果实转色,9月上旬成熟,果穗分支圆锥形,平均穗质量1 760 g,果实红色,长椭圆形,平均单粒质量13.8 g,肉较脆,有核,可固含量16.3%;‘火州紫玉’生长势强,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花,7月上旬果实开始转色,8月中下旬成熟,果穗圆锥形,平均穗质量1 430 g,果实粉红色,椭圆形,平均单粒质量4.8 g,脆肉,无核,可固含量15.6%;‘火州黑玉’生长势中庸,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转色,7月底成熟,果穗双歧肩圆锥形,平均穗质量610 g,果实黑色,椭圆形,平均单粒质量3.2 g,肉较脆,有核,可固含量17.6%。晚熟、大粒品种‘新雅’和‘新郁’适宜在河南新乡地区发展设施栽培,而‘火州紫玉’和‘火州黑玉’不适于发展。筛选出的2个品种对于调整新乡地区葡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白芷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摘要:本文对白芷种质资源、鉴定方法以及其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生产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白芷种质鉴定方法包括常规鉴定、细胞学方法鉴定、药效成分鉴定、DNA水平鉴定和多种评价方法联合鉴定;其种质资源多样性包括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其中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包括AFLP标记、SSR标记、ISSR标记、RAPD标记和SRAP标记。该植物种植过程中,肥料、土壤类型、根际促生菌、采后各环节和播期等均会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为白芷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