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盐胁迫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宏兴990"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盐胁迫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苗期玉米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离子稳态、抗氧化酶活性、总黄酮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施氮(T3)处理能显著促进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高氮(T4、T5)和低氮(T1、T2)处理能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玉米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氮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MDA(丙二醛)含量.盐胁迫下,高氮和低氮均能增加脯氨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减少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合成.此外,Na+、Cl-和K+的含量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NO3-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相反趋势.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与多项生理指标(脯氨酸、总黄酮、氨基酸、叶绿素、NO3-、Cl-、K+)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OD和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为今后在盐胁迫下通过施氮提高苗期玉米的耐盐性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离子稳态 抗氧化酶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酶解法制备小麦ACE抑制肽及其稳定性研究

轻工学报 2024

摘要:以谷朊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解法制备小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并以该抑制肽对ACE的抑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以谷朊粉的水解度为次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该抑制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是适宜酶解谷朊粉制备小麦ACE抑制肽的蛋白酶.最佳超声辅助酶解法制备小麦ACE抑制肽的条件为超声时间17 min、超声功率300 W、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2.7 h、酶用量3600 U/g和谷朊粉质量分数5.1%,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小麦ACE抑制肽对ACE的抑制率为72.90%,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29.37 g/100 g.当该抑制肽的相对分子质量<3 kDa时,具有较好的强酸环境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一定浓度K+、Mg2+环境中的稳定性也较好,且经体外模拟消化后仍能保持原活性的79.26%.因此,超声辅助酶解法是制备小麦ACE抑制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超声辅助酶解法 小麦ACE抑制肽 谷朊粉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夜间光照度变化对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夜间不同光照度对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茶园科学应用灯光防治害虫提供参考,本研究设置LED灯光6个光照度(分别为40 lx、80 lx、120 lx、160 lx、200 lx和240 lx)处理和1个白色自然光(150~200 lx)对照,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对灰茶尺蠖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单蛹重、羽化率、成虫发育历期及产卵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6个光照度对灰茶尺蠖各龄期幼虫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40 lx光照度处理下发育总历期最短;240 lx光照度处理下5龄幼虫存活率最低,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光照处理对雄成虫寿命影响较雌成虫显著;随着光照度增加,灰茶尺蠖雌成虫产卵历期逐渐缩短、产卵量不断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在夜间增加适宜波长光照射可扰乱灰茶尺蠖正常生长历期,抑制其种群发展速度,有效减轻灰茶尺蠖危害。

关键词: 茶园 灰茶尺蠖 光照度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0g·L-1氰霜唑悬浮剂防治韭菜疫病田间药效评价

河南农业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模式与密度对机收芝麻产量形成和机收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芝麻机收种植模式,达到高产、稳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种植目标,以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种植模式,设宽窄行(Z1,宽行60 cm、窄行20 cm)、四行一带(Z2,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八行一带(Z3,行距30 cm、带间距60 cm)和等行距种植(Z4,行距30 cm),副区为密度,设18.0(M1),22.5(M2),27.0(M3),31.5万株/hm2(M4),研究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生物量、产量和机收特性的影响,为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和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产量和机收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逐渐下降,表现为其大小M1>M2>M3>M4,群体生物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种植模式间,净光合速率、SPAD值、单株生物量和群体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1M1的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最大,单株生物量也以Z1M1最高,为59.76 g/株,群体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Z1M3最高,分别为13 032.97,1 719.87 kg/hm2。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植株整齐度趋于一致,茎秆直径减少,单株结蒴能力降低,成熟期倒伏率也逐渐降低,大小表现为M1>M2>M3>M4;不同种植模式间,倒伏率大小总体表现为Z1>Z2>Z3>Z4;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共同影响下,Z3M1倒伏率最高为17.51%,Z4M4最低为7.97%。在设置试验条件下,Z1M3处理芝麻产量水平最高,成熟期农艺性状和机收特性较佳。

关键词: 芝麻 产量 机收特性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紫荆染色体核型特征及rDNA分布分析

河南林业科技 2024

摘要:试验以45S和5S rDNA重复序列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湖北紫荆染色体rDNA分布进行物理定位和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形态观察表明湖北紫荆染色体组中含有3对随体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4 m,染色体组为1A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1.10%,染色体长度介于2.37~4.23μm,其长度多为中等染色体(M1和M2类型),长度组成公式为:2L+4M2+8M1。FISH结果表明,有3对(第1、2、3对)染色体携带45S rDNA基因信号位点,2对荧光信号分布在染色体短臂末端,1对荧光信号分布在染色体长臂中端;1对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携带有5S rDNA基因信号位点,其分布在染色体短臂端部,且45SrDNA和5SrDNA的信号位点不重合。试验结果对湖北紫荆染色体rDNA位点的定位研究,将为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因组结构解析提供更多关键信息。

关键词: 湖北紫荆 染色体 核型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花生过敏原Ara h 2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ra h 2是花生主要过敏原之一,为开发食物中Ara h 2过敏原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减少因误食导致花生过敏事件的发生,该研究采用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建立了一种检测花生过敏原Ara h 2的间接双抗夹心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085 ng/mL,线性范围为3.12~200 ng/mL,添加回收率为78.30%~94.39%,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食物过敏原无交叉反应。该方法与相同抗体所建立的间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相比,在灵敏度上表现出一定优势。该研究开发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对花生食品生产过程中和消费前的Ara h 2过敏原成分检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花生过敏原 Ara h 2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质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黑暗、蓝光和红光处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测定菌丝生长指标、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漆酶基因(LAC)、外切葡聚糖酶基因(EXO)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D)、葡萄糖苷酶基因(GLU)]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黑暗、蓝光相比,红光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最高。培养3 d时,黑暗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均最高,LAC、END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培养7 d时,红光处理的菌丝漆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EXO、END相对表达量最高;蓝光处理的菌丝木聚糖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培养10 d时,黑暗处理的漆酶活性最高,GLU相对表达量最高;黑暗和红光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蓝光;红光处理的LAC和END相对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糙皮侧耳 生物量 降解酶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春大白菜不同覆盖处理比较试验

长江蔬菜 2024

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地区种植的早春大白菜和地膜覆盖组合,于2023年开展了大白菜品种和地膜覆盖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0(豫春娃4号-白膜)较其他组合产量高,早熟性好,生长势旺,抗病性好,综合表现优异,适合在河南省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

关键词: 覆盖处理 早春大白菜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与潮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旱地土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方法】基于1990年开始位于我国吉林公主岭和河南郑州的黑土和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长期定位试验中的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化肥+秸秆还田(NPKS)3个处理进行。通过连续浸提法获取土壤中络合铁(FePP)、非晶型铁氧化物(FeHH)及晶型铁氧化物(FeDH),探究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探究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性质差异。【结果】与CK及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下黑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18.1%和14.9%,潮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6.1%和13.3%。两种土壤中FePP含量均低于FeHH及FeDH含量,但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OCPP)含量明显高于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HH)及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DH)含量,可占总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71.4%—93.2%,说明OCPP是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态。与NPK相比,NPKS处理黑土中FePP含量显著降低了65.6%,FeHH含量显著降低了17.8%,FeD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潮土中FePP含量显著增加了15.9%,FeH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FeDH含量显著提高了24.6%。NPKS较NPK处理显著降低了黑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其中OCPP降低了11.3%,OCDH增加了53.7%,OCHH没有显著变化,而对潮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每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分析发现,与NPK相比,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黑土中3种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能力,而对潮土中结合有机碳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FePP主要与疏水性较强、芳香性较弱的大分子有机碳结合,FeHH主要与疏水性、芳香性均较强的小分子有机碳结合,而FeDH主要与一些疏水性及芳香性均较差的大分子化合物结合。【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秸秆还田后黑土和潮土中晶型和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络合铁结合有机碳在黑土中显著降低,在潮土中无变化。这是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水平提升且在土壤类型中存在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性质 铁氧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