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选育探讨

中国种业 2014

摘要:通过分析国外玉米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我国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育种目标;分析了我国原有种质和引进的国外新种质在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育种潜力,提出了相应的利用策略。

关键词: 玉米 全程机械化 生产 育种目标 新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药剂敏感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和平谷5个地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对单头叶螨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突变位点;并采用酶标仪微量板法,检测二斑叶螨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多功能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结果】5个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最敏感,其LC50分别为2.4880、6.4693、6.2398、0.7882和14.7783 mg·L-1。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其LC50分别为22.4712、35.4431、14.5260、15.4904和14.0023 mg·L-1。对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非常低,螺螨酯的LC50分别为49.6833、81.8826、72.9609、204.4609和1 433.5137 mg·L-1,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202.6902、806.8324、375.3518、188.3234和2 310.9040 mg·L-1。延庆地区二斑叶螨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活力分别为14.9508U/(mg protein)、0.2271μmol·mg-1 protein·30 min-1和58.2962 U/(mg protein)。怀柔地区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活力为1.4272μmol·mg-1 protein·30 min-1。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采用PCR技术对5个地区的288个二斑叶螨个体进行CYTB基因检测后,仅发现怀柔地区的一个个体CYTB基因第1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第一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导致氨基酸由G突变为S,其余地区均无突变,这与生物测定方法中各地区对联苯肼酯较敏感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联苯肼酯敏感性最高,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对螺螨酯和哒螨灵敏感性非常低;二斑叶螨对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通过检测到的基因突变个体,说明怀柔地区二斑叶螨种群中存在着对联苯肼酯产生高抗性风险的个体。PCR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种群抗性发展程度。基于以上结果,在农业防治二斑叶螨中应降低联苯肼酯使用频率,交替使用阿维菌素,避免使用螺螨酯,停止使用哒螨灵,以延缓和降低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风险。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生物测定 酶活力 联苯肼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是害虫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卵寄生蜂,其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会受到田间杀虫剂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亚致死剂量,以两性生命表法计算种群参数,揭示了这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该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的亚致死剂量LC20值分别为0.119和1.091 mg/L。研究结果显示,经亚致死浓度LC20的啶虫脒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寿命(1.17 d)显著缩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力R0和世代平均历期T)均低于对照,其中净生殖力R0(27.573)显著低于对照(P<0.05)。经亚致死剂量LC20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亚致死剂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增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亚致死剂量的啶虫脒则会影响螟黄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在螟黄赤眼蜂盛发期,田间施用啶虫脒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啶虫脒 高效氯氰菊酯 两性生命表 亚致死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种小巢粉虱Paraleyrodes minei的识别及寄主植物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巢粉虱Paraleyrodes minei Iaccarino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并首先记录于叙利亚柑桔上的粉虱,目前已知分布于南美,并扩散到北美、欧洲、非洲和中国(香港和海南)。它的寄主植物较多,在未定名前已是美国加州柑桔的害虫。我们发现它在海南为害番荔枝和番石榴。本文提供了种类鉴别特征,各期的形态特征及生态图,并列出中国已知的16科20种寄主植物。

关键词: 外来种 小巢粉虱 形态学 寄主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层层组装那他霉素微胶囊释放速率对抗光解的影响

农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层层组装那他霉素(NA)微胶囊的释放速率对抗光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微胶囊的抗光解性能,HPLC法测定NA在水中的释放速率。[结果]3、7、11层和固化11层组装体的释放速率T10分别较NA原药降低0.47、1.17、1.79、2.81倍;在紫外光下,它们的相对活性下降50%的时间分别为38.24、58.95、67.47、75.26 min,较NA原药分别提高1.0、2.1、2.5、3.0倍。[结论]随着微胶囊组装层数的增加,组装体的释放速率显著下降,微胶囊的抗光解性能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 那他霉素 微胶囊 层层组装 控制释放 抗光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北京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进化分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在我国危害日益严重.为了对该病进行深入有效的了解,根据已知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基因组DNA-A序列的保守区段,设计两对背向引物;针对北京地区的3个TYLCV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物为单组分病毒,不含DNA-B和卫星DNA-β,是TYLCV的2个新分离物.TYLCV-BJ1与BJ2基因组全长分别为2781bp和2779bp,同源性为99.8%,都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对TYLCV的分子进化分析表明,国内现已发现的TYLCV株系亲缘关系都很接近,同源性在97.1~99.9%,属于以色列TYLCV-IL株系进化下的一个近代分支.从全基因组和各基因的逐个比对结果看,TYLCV的AV1和AV2保守性最高,其次是AC2和AC3.当TYLCV-Mld进化成TYLCV-IL时,AC1和AV4基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IR区的同源性更是从小于70%上升到94.3%.国内的TYLCV株系分成2个亚群,但在地理分布上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域限定,北京分离物属于CN I亚群.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分子检测 序列分析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玉米自交系京24单抗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改良材料性状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CSCD

摘要:玉米自交系京24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具有黄改系血缘的骨干亲本,具有高配合力、耐密抗倒和耐旱广适等优点,但对丝黑穗病和茎腐病表现为高感。本中心分别选用自交系吉1037和1145作为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源,通过回交转育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出了一批单抗丝黑穗病和单抗茎腐病的京24抗病改良材料。本研究通过对其中的5份单抗丝黑穗病改良材料、2份单抗茎腐病改良材料以及受体京24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抗性接种鉴定和表型性状调查,检验单抗改良材料的改良状况,发掘以京24为遗传背景的抗病新种质。40对SSR核心引物的DNA指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份单抗改良材料与京24的遗传相似度均在95%~100%之间,改良材料的平均纯合度为94.3%。田间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单抗丝黑穗病改良材料的发病株率比京24降低了37.3%~51.2%,单抗茎腐病改良材料的发病株率比京24降低了40.0%以上,改良材料的抗性得到了明显提高。表型性状调查数据显示,7份改良材料的穗部性状和株高、穗位高等田间表型性状均与京24无显著性差异。可见,改良材料在保持京24自身优良性状和具备较高纯合度的前提下,对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性得到了明显提高,证实分子标记辅助抗病性状改良是切实可行的。京24单抗改良材料为品种选育和抗病基因聚合提供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单抗 抗病改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迪链霉菌A02产纳他霉素补料分批发酵参数的优化

科技导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A02生产纳他霉素的高产发酵工艺,对其补料分批发酵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pH值实时监控自动补料摇床辅助优化,筛选出利迪链霉菌A02产纳他霉素的适宜pH值范围,以此为控制点进行30 L自动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实验,通过分析软件发酵之星(Biostar)5.0检测分析主要发酵参数动态趋势曲线与纳他霉素产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菌株A02最适于纳他霉素生物合成的发酵过程多参数优化组合为:培养温度30℃,pH值控制在6.25~6.29范围内,溶氧(DO)为20%~30%,摄氧率(OUR)和CO2释放率(CER)分别为25~15 mmol/(L·h)和20~12 mmol/(L·h),氨基氮含量0.20~0.23 g/L,还原糖保持1.5%左右,至88 h后自然下降,至112 h为0.32%;此时纳他霉素质量浓度达最高值,发酵上清液中为2.02 g/L,发酵液中为6.98 g/L,较不控制pH值的对照分别提高28.66%和69.83%,为较好的发酵终点。通过优化调控主要发酵参数有效提高了利迪链霉菌A02生产纳他霉素的发酵水平。

关键词: 利迪链霉菌 纳他霉素 发酵参数 优化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陕西林业科技 2014

摘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73科233属357种,分别占中国药用植物科、属、种的19%、10%、3%;草本药用植物261种,占本区药用植物的70%;全草类、根及根茎类和种子果实类分别占33%、32%、22%。

关键词: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 药用植物 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摄食水平哲罗幼鱼排氨率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解摄食水平对哲罗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制定更科学的投喂策略,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3个摄食水平(2%、4%、6%)的哲罗(Hucho taimen)幼鱼摄食前后的排氨率。结果显示:摄食后,3个摄食水平的哲罗幼鱼的排氨率均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最后恢复到各自的初始水平;3个摄食水平的哲罗幼鱼的排氨持续时间(DNR)为(17.0±0.30)、(18.0±0.50)、(19.0±0.60)h,排氨率峰值时间(TNR)为(7.0±0.00)、(7.0±0.20)、(8.0±0.60)h,二者均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延长;哲罗幼鱼平均排氨率(NRave)和最大排氨率(NRmax)与摄食水平(m)之间的拟合方程分别为:NRave=1.1917+0.1581m(R2=0.9783,2.15%

关键词: 哲罗 摄食水平 排氨率 排氨持续时间 排氨率峰值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