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CFD的某远洋围网渔船纵倾节能技术
《渔业现代化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蓝色倡议"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降低某40 m远洋围网渔船整个营运周期的能耗和运营成本,提高远洋渔船的能效管理技术水平,本研究依托渔船数字化研发平台,基于雷诺平均方程法(RANS),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该远洋围网渔船不同吃水、不同纵倾状态下的船舶阻力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其阻力的变化规律并寻找不同吃水不同航速下的最佳纵倾角度,针对围网渔船完整营运周期中关键工况点的排水量和航速需求,建立全工况最佳纵倾操作手册和主机功率的经济性选择方案,并通过船舶正浮状态和最佳纵倾状态能耗对比计算验证纵倾优化的实际节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远洋渔船的节能减排优化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案例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评估及交易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作为碳汇而非碳源,海水养殖贝类碳汇的评估及交易机制对典型蓝碳的价值实现,引领海洋渔业乃至蓝色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评估分析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量基础上,结合中国核证碳减排(CCER)政策及经验,明晰可交易的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并评析首笔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实践.[结果](1)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规模和潜力大,2021年为468万t,较2001年增长78%,预期2035年为700万t左右,碳汇价值约7亿元;(2)新增贝类养殖、结构调优的增汇和关键环节的负排放等,理论上满足额外性条件,具有碳抵消和可交易价值;(3)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拥有重大战略机遇,但也存在评估标准和方法学明显不足,实践中监测、核查、报告和交易的机构资质不符,以及供需主体议价能力偏差引致成交价明显偏低等问题.[结论]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具有交易潜力,并从加快方法学研制、交易体制机制构建、碳汇示范区建设、拓展交易实践等方面,提出我国推进海水养殖贝类碳汇交易的战略路径,以期为包括海水养殖贝类碳汇在内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构建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海水养殖贝类碳汇 渔业碳汇 海洋碳汇 碳汇交易 碳汇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
《环境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传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被认为是环境友好且能够防止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沿海水域的养殖模式,但关于抗性基因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分布和扩散的信息较少.采用高通量定量PCR和基于16SrRNA的Illumina测序分析,研究了来自2个循环水养殖系统各环节水体中的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动态.2个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共检出8种抗性201个亚类的抗性基因,以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多耐药类抗性基因为主.循环水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X和tetG-02相对丰度最高.2个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但优势细菌属的组成不同.多个菌属与不同亚类的抗性基因之间共现正相关,表明抗性基因在这些菌属中的水平转移与扩散传播.总氮、总磷、氨氮和磷酸盐是影响循环水中抗性基因分布和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在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普遍存在,可能对环境构成潜在风险,这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对水产养殖中的抗性基因进行风险管理和评估.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抗生素抗性基因 细菌群落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前4种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介绍
《科学养鱼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养殖一定要做出特色,只有特色水产品,市场需求才旺盛,才能卖出好价格,而且不愁销路。为此,《科学养鱼》邀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徐革锋研究员、内江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吴俊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梁宏伟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任建峰副研究员分别讲解了虹鳟全雌1号、乌鳢“玉龙1号”、中华鳖“长淮1号”、基因编辑光唇鱼的选育和推广情况,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门健跳港主要牡蛎滤水率及修复后牡蛎礁净水功能研究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修复后三门县健跳港牡蛎礁的净水功能,在调查了礁体中牡蛎种类和比例的基础上,测定了礁体中3种牡蛎的滤水率并探究了规格、水温对牡蛎滤水率的影响,最后在摸清牡蛎个体滤水率、比例、密度、牡蛎礁面积等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牡蛎礁的滤水量。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3种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和近江牡蛎(C.ariakensis)的小规格个体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6.94±2.64)、(0.87±0.23)L·g-1·h-1;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中规格个体滤水率最大,为(1.83±1.07)L·g-1·h-1。水温仅对熊本牡蛎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20℃时达到最大滤水率(2.48±1.62)L·g-1·h-1。根据本研究中获得的公式计算得到浙江省三门县2019年和2020年人工修复礁体的滤水量分别达到16 613.02、26 016.56 L·h-1。研究表明,三门县修复后的牡蛎礁具有较强的净水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牡蛎礁的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细胞增殖条件的优化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在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定鳜脑组织细胞系(CPB)和鲤鱼上皮瘤(EPC)细胞系的生长曲线后,分别以不同MOI(1、0.1、0.01)LMBV感染不同初始细胞数量的CPB细胞(2.5×10~5个/mL、4×10~5个/mL、5×10~5个/mL,根据细胞生长曲线确定为对数生长期及接近该期的细胞数量,后同)和EPC细胞(1×10~6个/mL、2×10~6个/mL、3×10~6个/mL),28℃培养至细胞完全病变,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Muench-Reed法分别测定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TCID50)。结果显示,以MOI 0.1的LMBV感染4×10~5个/mL CPB细胞时病毒产量最高,此时病毒拷贝数为107.4拷贝/μL,病毒滴度为108.75TCID50/mL;以MOI 0.1的LMBV感染1×10~6个/mL EPC细胞时病毒产量最高,此时病毒拷贝数为105.8拷贝/μL,病毒滴度为105.54TCID50/mL。表明CPB细胞更适合LMBV的增殖。为进一步筛选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分别采用异步法接种病毒(初始CPB细胞数量分别为2.5×10~5个/mL、4×10~5个/mL及5×10~5个/mL,LMBV的MOI分别为1、0.1及0.01)和同步接种病毒(初始CPB细胞数量分别为2.5×10~5个/mL、4×10~5个/mL及5×10~5个/mL,FBS含量分别为4%、6%、8%及10%,LMBV的MOI分别为1、0.1及0.01),28℃培养至各组细胞完全病变后,分别采用上述qPCR和Muench-Reed法测定各组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比较两种接种方式LMBV的最佳增殖条件。结果显示,采用异步接种病毒时,当初始CPB细胞的数量为4×10~5个/mL、MOI为0.1时LMBV拷贝数和病毒滴度均最高,分别为107.18拷贝/μL和108.22TCID50/mL;采用同步接种病毒时,当初始CPB细胞的数量为4×10~5个/mL、FBS含量为8%、MOI为0.1时获得的LMBV拷贝数和滴度均最高,分别为107.54拷贝/μL和108.67TCID50/mL。上述结果表明,当初始CPB细胞数量为4×10~5个/mL、FBS含量为8%、LMBV的MOI为0.1,并且采用同步接种病毒的方式是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综上,本研究首次筛选到LMBV的易感细胞系,确定了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为LMBV的大量生产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数据参考及技术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栖息地的适宜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栖息地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生境因子适宜性及栖息地分布规律,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6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性单尾检验筛选栖息地指示因子,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关键生境因子最适栖息水温范围为16.3~16.8℃,水深范围为35~60 cm,海拔范围为637~816 m。从黑水河上游至下游短须裂腹鱼栖息地适宜性呈纵向增加趋势,栖息地质量低于良好标准的比例为70%,达到良好及非常好标准的比例仅为30%。短须裂腹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道水文联通性高、水深较浅、饵料生物充足、流速较缓的自然流水河段,其栖息地适宜性表现出的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可能是由小型水坝等人为干扰所导致。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代表物种 河道连通性 黑水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8月(夏季)、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2月(冬季)及2023年5月(春季)大潮汛期间,对黄河三角洲8条固定断面的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贝类22种,物种数量、密度、优势种及优势度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贝类物种数量最多(16种),栖息密度最高(1203.96 ind/m2),优势种有托氏?螺(Umboniumthomas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等,其中光滑河蓝蛤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维持断面间非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4种均为光滑河篮蛤、托氏?螺、四角蛤蜊和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量在夏季最大,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春季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野生贝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人船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人船是能够在多种水域完成自主执行任务的平台。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避碰,以及无人导航等技术的发展,无人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渔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水域环境中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了无人船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目标分析和编队控制技术,并分析了无人船在渔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尽管无人船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释放回收困难、环境适应性差、远距离探测受限和成本较高等挑战。随着技术进步,无人船有望成为渔业资源调查及渔业相关作业的重要工具,并在渔业资源管理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无人船 环境感知 自动避碰 自动导航 人工智能 渔业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