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秦岭细鳞鲑仔鱼游泳能力及行为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游泳能力及行为是鱼类生存与适应环境的重要基础。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游泳能力及行为特征,科学解决其苗种培育及人工放流过程中水流速环境选择问题。本研究以人工繁育的秦岭细鳞鲑仔鱼为实验对象,在水温(11.4±0.17)℃下采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秦岭细鳞鲑仔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利用固定流速法测定分析了其持续游泳能力及耐久游泳能力。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仔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爆发游泳速度分别为(0.03±0.01) m/s、(0.14±0.03) m/s和(0.22±0.03) m/s;相对感应流速、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及相对爆发游泳速度分别为(1.62±0.29) BL/s、(7.55±1.61) BL/s和(11.48±1.79) BL/s;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和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13 m/s和0.25 m/s;分别与平均临界游泳速度和平均爆发游泳速度相近。持续与耐久实验发现,秦岭细鳞鲑仔鱼的持续游泳时间与流速呈负相关(lg T=-24.48X+7.09, R2=0.79, P<0.01);摆尾频率与流速呈线性正相关(TFB=0.70U+5.54,R2=0.89,P<0.01),运动步长与流速呈线性正相关(SL=0.09U+0.11,R2=0.99,P<0.01)。因此,秦岭细鳞鲑苗种培育及人工放流时,建议水流流速为0.04~0.14m/s。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及放流成效。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仔鱼 游泳行为 游泳能力 增殖放流 资源养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是我国渔业大省,肩负着打造“蓝色粮仓”,构筑“海上田园”的重要使命。山东省水产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水产品的持续、多样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地梳理了山东省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山东省水产种业在顶层设计规划、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以及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东省养殖鱼类、贝类、虾蟹、参藻种业以及种业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重点任务和行动建议,以期为山东省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眼巨鲶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华南地区不同来源引进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对华南地区不同区域养殖的4个低眼巨鲶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10个扩增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广东省广州、湛江、佛山,以及海南省文昌的4个养殖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02;10对引物在养殖群体内共检测出74个等位基因(Na),观测杂合度(Ho)为0.482(Pab013)~0.841(Pab040),期望杂合度(He)为0.555(Pab013)~0.883(Pab063);4个养殖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42、0.778、0.613、0.706,均值为0.710;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显示,4个养殖群体被分为两个遗传群体,海南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中广州与佛山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小支;4个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476(海南文昌/广东湛江),最小为0.117(广东广州/广东佛山)。研究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在生产实践上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海南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远,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丰富了低眼巨鲶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为低眼巨鲶养殖种质资源保育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选育鲫生长特性及肌肉营养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选育鲫的生长特性及肌肉品质。【方法】开展了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分析选育后第5代鲫(选育组)和非选育鲫(对照组)的生长性能、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选育组的生长指标(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粗脂肪、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选育组必需氨基酸(EAA)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半必需氨基酸(HEA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选育组具有生长快的优良养殖特性以及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高及比例相对均衡的特性。研究结果为选育鲫的饲养管理及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物质缓解水产动物镉胁迫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金属镉作为生物体内非必需的微量金属,是重金属中毒性最强的元素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中镉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水体中镉浓度的增加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等产生影响,通过食物链间接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是缓解水产动物镉胁迫的主要方式之一,涉及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微量元素、多糖、益生菌、酚类物质、维生素和含硫氨基酸等。本文综述了镉胁迫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以及主要营养物质对镉胁迫的缓解作用,为通过添加营养物质来减少或消除镉胁迫对水产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参考,并为建立健康养殖技术提供更详细、更系统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产动物 镉胁迫 微量元素 多糖 益生菌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青岛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青岛近岸海域2022年7―8月和11―12月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及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捕获渔业生物92种,冬季捕获86种,总更替率为42.5%。夏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冬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枪乌贼(Loligo spp.)、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夏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冬季,而丰富度指数(D)低于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多样性处于正常水平,季节间水平结构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发现,该海域渔业生物关键种为黄对稳定。夏、冬两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表现出较强的抗扰动能力。
关键词: 青岛近岸 群落结构 渔业生物 关键种 食物网拓扑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珍稀特有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全面评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运行和禁渔政策的实施对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珍稀特有鱼类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7—2021年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江段珍稀特有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同时采用物种多样性、分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3个维度的8个指数,对该江段不同时期(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蓄水后和禁渔初期)珍稀特有鱼类的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连续15年的监测中,共记录珍稀特有鱼类29种,隶属于3目6科23属。从生态类型上看,该江段的珍稀特有鱼类以栖息于底层、产漂流性卵、偏好流水生境的杂食性或肉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相似性水平为70%时,不同年份的珍稀特有鱼类群落可以分为4组。One-wayANOSIM检验结果表明,蓄水前和蓄水后珍稀特有鱼类群落组成无明显差异,禁渔初期与蓄水前、蓄水后的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差异(P<0.05)。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变化范围分别是1.709~2.506、0.729~0.906、1.719~3.147、0.647~0.867。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均表现为禁渔初期>蓄水前>蓄水后。运动、繁殖和摄食等不同维度的功能多样性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运动功能丰富度在禁渔初期较高,摄食功能丰富度在蓄水后较高,繁殖功能丰富度在蓄水前较高;运动功能均匀度在禁渔初期显著高于蓄水前和蓄水后,摄食、繁殖功能均匀度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功能离散度在禁渔初期均显著高于蓄水前和蓄水后。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受水电开发和禁渔政策等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且不同维度的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复杂,反映出鱼类群落在生态环境变化下的适应与调整。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分类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和赤眼鳟nanos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为了加快草鱼育种进程,笔者建立了草鱼生殖干细胞移植方法,利用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借腹生殖产生草鱼配子。为建立移植后鉴定草鱼和赤眼鳟生殖细胞的方法,本研究克隆得到了草鱼和赤眼鳟生殖相关基因nanos2的全长cDNA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 (qPCR)研究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最终设计特异性引物区分草鱼和赤眼鳟生殖细胞。克隆的草鱼和赤眼鱒nanos2 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649 bp和636 bp,分别编码145和144个氨基酸;比对发现草鱼和赤眼鳟Nanos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1.67%,与斑马鱼(Danio rerio)具有65.49%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草鱼和赤眼鳟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nanos2基因主要在草鱼和赤眼鳟性腺表达,且精巢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卵巢;通过比对草鱼和赤眼鳟nanos2基因序列,设计获得草鱼和赤眼鳟特异性与通用引物,PCR结果显示,草鱼nanos2特异性引物只在草鱼性腺扩增出179bp的目的条带,赤眼鳟nanos2特异性引物只在赤眼鳟性腺扩增出265 bp的目的条带, nanos2通用引物在草鱼和赤眼鳟性腺都能扩增出251 bp的目的条带,结果表明利用特异性引物可以高效区分草鱼和赤眼鳟生殖细胞。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nanos2在草鱼和赤眼鳟性腺发育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后续监测草鱼生殖细胞在赤眼鳟性腺的嵌合及发育情况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草鱼 赤眼鳟 nanos2 组织分布 物种特异性引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拯救中华鲟野生种群及其栖息生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国宝级鱼类,典型的江海长距离洄游性物种,在海水中生长发育,在淡水中产卵繁殖,是全球能够由海洋进入淡水生态系统中最大个体鱼类之一,最大体重记录达560 kg,最长年龄达40龄,目前仅分布于我国内地架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干流[1-3].中华鲟起源于白垩纪,是古老的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生态和渔业价值^([1, 4, 5]).然而,在过去40年中,由于过度捕捞、洄游通道阻隔和重要栖息生境丧失等诸多原因,导致中华鲟野生资源呈现急剧衰退趋势,自然繁殖困难,野生种群数量已岌岌可危,处于极度濒危状态[5],亟待采取超常规的思路、措施和技术,拯救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及其栖息生境.生物物种和栖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物种均在生态链上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物种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自然有机整体.
关键词: 生物物种 野生种群 栖息环境 淡水生态系统 最大体重 中华鲟 栖息生境 自然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