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WOT分析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广州现存都市农业格局进行剖析,并通过SWOT分析法,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表明: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及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格局。对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表明广州都市农业应选择通过各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应用强化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化经营的提升和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发展策略。最后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适宜优势农产品带动型、科技带动型、服务带动型、物流带动型四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猪供应链管理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东莞市生猪供应链的管理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如何应用RFID技术解决信息获取问题。从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RFID选择、供应链信息获取内容与方式、供应链信息准确性保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县市农业科技进步考核监测体系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农业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出、农业科技支撑、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6个方面,构建起由6个考核指标、16个观察指标和41个监测指标构成的广东省县(市)农业科技进步考核监测体系,并提出运用这一考核监测体系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与发展战略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3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交汇点,也是当前推进"幸福广东"、"数字广东"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现阶段,广东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攻坚期,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迫切需要立足广东发展实际,前瞻性、全局性谋划未来广东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茶叶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汁经乳酸菌发酵后营养品质的变化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3
摘要:研究了荔枝汁分别经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及4℃贮藏期间乳酸菌活菌数、主要营养品质和色泽的变化。研究表明:三种乳酸菌都能在荔枝汁中很好的生长,发酵12 h后,活菌数均达到最大值(9.0个对数以上);三种菌对荔枝汁中糖和有机酸的转化和利用有明显差异,其中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荔枝汁后产生了高达37.5 g/L的胞外多糖;荔枝汁分别经三种乳酸菌发酵后,多酚和Vc含量均变化不显著,L*值均明显下降(P<0.05),且色泽变得更白。另外,三种菌发酵荔枝汁在4℃贮藏期间,没有明显的后发酵发生,但经过28 d的低温贮藏后,肠膜状明串珠菌的活菌数下降到了7.0对数以下,而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仅仅下降了不到0.5个对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数学模型的辣椒芽期耐高温多湿性综合评价方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3 CSCD
摘要:为研究辣椒不同品种芽期耐高温多湿特性,筛选耐高温多湿指标,建立可靠的辣椒耐高温多湿数学评价模型,以10个辣椒材料为试验材料,对其在高温多湿胁迫等13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高温多湿系数和种子干重、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等指标作为衡量耐高温多湿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5个单项指标转换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10个辣椒材料按耐高温多湿性强弱划分为4类;通过逐步回归建立辣椒芽期耐高温多湿性评价数学模型,D=(-141.548-0.071X2+5.580X7+4.195X13-1.363X14-3.432X15)×10-3(R2=0.999 36),估计精度大于97.39%,并筛选到5个耐高温多湿性芽期鉴定指标,分别是电解质外渗率、苗干重、平均发芽天数、发芽值和日平均发芽率,在相同逆境下可用这5个指标进行芽期辣椒材料快速鉴定和预测。该结果为辣椒种质资源大规模耐高温多湿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辣椒 芽期 耐高温多湿性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