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丹霞2号红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 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雄蚕蛾营养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工艺条件优化
《蚕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提取雄蚕蛾的营养活性成分,在比较不同方法提取雄蚕蛾营养活性成分的效果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乙醇提取雄蚕蛾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饲养雄蚕品种获取的雄蚕蛾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泡30 d的提取方法,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总酚和总黄酮的溶出率最高;自制雄蚕蛾粉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30 min后,上述营养活性物质的溶出率次之,而用乙醇直接提取的溶出率最低。优化乙醇提取雄蚕蛾粉营养活性成分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原料质量浓度50 g/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70℃。虽然采用乙醇浸泡雄蚕蛾的方法溶出的营养活性物质最多,但以雄蚕蛾粉为原料,采用优化的乙醇浸提工艺技术更适用于规模化生产雄蚕蛾营养活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野外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野外分离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药物敏感性,以广东三水、从化、高明等地区所分离的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尼卡巴嗪、癸氧喹酯、氯苯胍、球痢灵等4种常用抗球虫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病变计分减少率(RLS)、相对卵囊产量(ROP)和抗球虫指数(ACI)等4项指标综合判定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尼卡巴嗪对三水株的RLS为77.27%,对从化株的POAA为83.63%,判为抗药,对高明株的RLS和ACI分别为64.06%和160.63,判为部分抗药;球痢灵对高明珠的POAA为51.02%,判为抗药;而癸氧喹酯、氯苯胍、等抗球虫药对于3株野外分离株均为完全抗药。结果表明所分离虫株已形成严重抗药性,该地区所暴发的球虫病应选用尼卡巴嗪的复方,同时给予合理的用药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胜红蓟青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胜红蓟青枯病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对分离自广东的胜红蓟青枯病菌的菌落形态、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及演化型等进行了分析。在含1%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病原菌的菌落呈近圆形或梭形,隆起,中间粉红色,周围乳白色。应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541r扩增16S rDNA,Ac-YcSj-11-1~Ac-YcSj-11-10 10个菌株的16S rDNA近全长均为1421bp,且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GMI1000 16S rDNA的同源率为100%。该病原菌可以利用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甘露醇和卫矛醇等6种碳水化合物,并可侵染姜、沙姜、番茄,弱侵染茄子、辣椒。10个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特异带和280 bp的茄科雷尔氏菌特异带。研究表明,引起广东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且属于4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Ⅲ和演化型Ⅰ(亚洲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广西桑树“褐枯”的病原菌及致病机制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对广西地区的桑树发病初期叶片褐枯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桑树病株并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得到优势菌株42株,各菌株形态基本一致。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比对后发现所有菌株序列均与劳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相似度达99%,生化型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为生化Ⅰ型。随机选择10个菌株进行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具有致病性,部分菌株致病率达90%以上。其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枯菌侵染桑苗过程,发现侵染后期桑根木质部导管内聚集大量菌体,堵塞整个导管。上述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桑树"褐枯"症状病害属于桑树青枯病,病原菌为劳尔氏青枯菌RS,其致病机制是通过在桑根木质部导管内大量定殖,堵塞导管阻止水分运输,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关键词: 桑树 病原菌鉴定 16S rDNA 劳尔氏青枯菌 致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景观斑块结构对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区随机样方的田间调查方式,研究了茶园不同景观斑块环境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斑块茶园(QM)与台湾相思树斑块茶园(XS)中蜘蛛类占节肢动物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62.3%和69.5%,显著高于稻田斑块茶园(DT)和人居生活区斑块茶园(RJ)(P<0.05).QM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其他斑块茶园间差异不显著(P>0.05).QM与XS的天敌资源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为QM>XS>DT>RJ.表明景观斑块结构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较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对现生植物细胞质的影响(英文)
《古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常的理解中,植物细胞质是活跃而不稳定的。这种概念使得人们对于植物化石形成一个固定的认识,即植物细胞质是不能保存为化石的。但是这种想法正在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植物化石超微结构研究的挑战。虽然人们曾提出了包括高温在内的多个植物细胞质化石保存机制,但是用现代植物材料进行相关模拟的实验或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模拟高温在植物化石化中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温度和处理条件的组合,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证明,高温是使植物细胞质降解过程停止的机制之一。这个结果表明,对植物细胞质化石研究的潜力远比人们过去认识的大得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泰国蚕业代表团来省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展项目合作
《广东蚕业 》 2013
摘要:应我所邀请,泰国蚕业司司长PRASERT GOSALVITRA先生带领泰国蚕业科研代表团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加工所开展为期20天的项目合作。此次代表团来访是为了实施中泰联合长期交流项目"中泰抗性优质蚕桑品种选育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果蔗产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甘蔗糖业 》 2013
摘要:果蔗是华南地区传统的经济作物,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广泛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屡屡出现滞销,蔗农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了蔗农种蔗积极性,影响整个果蔗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果蔗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果蔗持续发展的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