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玉米病原真菌的内生放线菌PC-F1的分离及活性物质鉴定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形态的细胞,革兰氏呈阳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中70%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获得。近年来,从新分离环境中获得稀有放线菌,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热点。本试验以从农业生境中采集的昆虫为研究对象,对其稀有放线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一株活性较好的内生放线菌PC-F1,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初步判断是一种巴弗洛霉素系列化合物-巴弗洛霉素B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胡敏酸荧光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地原状土搬迁的基础上,采用荧光光谱学方法分析了土壤中胡敏酸在搬迁前后不同年度间的荧光结构,旨在揭示黑土搬迁过程中胡敏酸结构的变化规律,为长期定位试验地原土搬迁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土壤胡敏酸的荧光光谱显示,胡敏酸在搬迁后第一年总体特征峰波长有不同程度的红移现象,即有了轻微的老化现象,分子芳构化及缩合度程度增加,在搬迁后第二年有所缓解,这种短期的老化现象在M、MNPK处理中更为明显,在两个不同土层中的变化没有明显不同。胡敏酸分子中的五环芳烃化合物及其它结构简单的芳烃化合物没有受到土壤搬迁的扰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 》 2016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必须重视农业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是生活生产的重要原料。磷素作为大豆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可以增加大豆植株抗旱、抗倒伏性;增加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促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为合理施用磷肥促进产量增加、提高籽粒品质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磷素对大豆的抗逆性、养分代谢、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磷肥的合理施用及大豆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方正县土壤全硒空间变异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富硒水稻主产县方正县土壤中全硒的含量、分布等特征,以方正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全硒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并探讨硒浓度变异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空间异质性指数Q=0.125,说明全硒含量的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用普通克里格法(OK法)绘制全县的土壤全硒分布图,发现研究区绝大多数土壤(69.3%)属于足硒土壤,硒含量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南部,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不同土壤类型中,泥炭土全硒含量最高(0.267 mg·kg-1),而沼泽土全硒含量最低(0.153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稻田土全硒含量(0.230 mg·kg-1)略高于旱地土(0.217 mg·kg-1)。影响土壤全硒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碳、粘粒及粉粒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农业与技术 》 2016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农业科研单位正在进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同步发展;如何建立具有科研单位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的模式体系为例,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思考和阐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质素合成酶基因反义COMT对亚麻的转化及检测
《中国麻业科学 》 2016
摘要:COMT基因主要参与S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转基因植物在COMT活性被抑制时,木质素含量减少,利用杨树皮储藏蛋白(BSP)启动子和该基因构建成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 BSP-antiCOMT-230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亚麻,经过卡那霉素筛选获得了抗性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获得了亚麻苗。经特异引物的PCR扩增,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亚麻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的阳性转基因亚麻植株为亚麻纤维研究及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亚麻 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0—2012年黑龙省玉米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回顾
《农学学报 》 2016
摘要:利用黑龙江省1980—2012年生产上年推广面积1.3万hm~2以上品种分析了杂交种应用、种质材料变化、杂种优势模式发展历程。结果表明:推广品种有21个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年,但是只有‘德美亚1’、‘德美亚2’具有较强的耐密性并且适合机械直收籽粒,应加快耐密性强、适合机械化品种的选育;种质材料方面地方种质(1980s占比50%,1990s占比26%,之后快速降低)和兰卡斯特种质(1980s占比21%、1990s占比42%、2000s占比45%、2010s占比35%)在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占据着重要作用,瑞德种质(1980s占比4%、1990s占比4%、2000s占比17%、2010s占比23%)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s开始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快速向四大种质集中,但是旅大红骨种质应用较少;杂种优势模式中1980s四个主要模式占比87.2%、1990s为69.2%、2000s为71.4%、2010s为56.8%,杂优模式类型逐渐增多,主要杂优模式比重在不断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