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株不同来源的猪圆环病毒1型ORF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猪圆环病毒1型(PCV1)ORF2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应用PCR方法从PK-15细胞和疑似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仔猪组织病料中分别扩增出了PCV1 ORF2全基因(702bp)。将此基因片段克隆入pMD 18-T载体,筛选获得了重组质粒pMD-PCV1-ORF2,并对其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PK-15来源和组织病料来源的ORF2基因的同源性为99.4%,二者与GenBank中登录的PCV1 ORF2基因的同源性为97.3%~99.9%,与PCV2 ORF2基因的同源性为67.9%~68.4%,二者编码的蛋白在几个功能区比较保守。抗原表位预测表明,PCV1 ORF2编码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灌巢对红火蚁的防效评价及对蚂蚁群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利用触杀性杀虫剂灌巢防治红火蚁的试验表明,灌巢后4周,利用有效蚁丘调查法、诱集法和陷捕法评价的防治效果分瘪为100%、100%和61.54%,说明灌巢可在短期内迅速减少红火蚁的蚁丘数、降低活动工蚁数量,防治效果非常明显。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第一次灌巢13周后,以有效蚁丘调查法和诱集法获得的防效分别为100%、79.22%,说明在秋末冬初用药剂灌巢防治红火蚁的效果可维持至少3个月。试验中不同取样方法得出防效变化趋势与有效蚁丘的变化基本一致,诱集法比较适合灌巢等防治红火蚁的田间药效评价和发生监测,陷阱法仅适合蚂蚁生态学的研究。此外,还调查了灌巢后红火蚁入侵绿化地内常见蚂蚁种类及其组成。为我国红火蚁的化学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几种野生稻甲醇提取物对害虫的行为干扰及对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索氏回流法,经甲醇提取,获得大颖野生稻(E6-3/6-4、E6-1)、小粒野生稻(E13-9、E13-13)、药用野生稻(E15-8、E15-13)、斑点野生稻(E16-1、E16-3、E16-13)、阔叶野生稻(101392、E9-1、E9-10)和颗粒野生稻(E7-4)甲醇提取物。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这些野生稻甲醇提取物对柑橘全爪螨和绣线菊蚜具有一定的忌避活性,其中药用野生稻E15-8的甲醇抽提物效果更为显著,5×104μg/mL的浓度处理,测得24h和48h对柑橘全爪螨的忌避率分别为83.26%和87.95%;用同样的浓度处理,对绣线菊蚜的忌避率分别为87.86%和82.43%。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药用野生稻E15-8的甲醇抽提物对两种害虫的酯酶同工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野生稻 柑橘全爪螨 绣线菊蚜 忌避作用 酯酶同工酶 提取物 生物防治


有棱丝瓜杂交种子商品化生产的相关技术措施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根据有棱丝瓜的种性特点,阐述了有棱丝瓜杂交种子商品化生产过程中的亲本扩繁、保纯及提高产量的措施,杂交种生产中隔离区与制种基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杂交和收获的措施,以及种子贮存的相关技术措施等。


核酶在我国植物抗病毒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要介绍了锤头型和发夹型核酶的结构、功能及催化机制,并对我国利用核酶抗植物病毒病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概述。


微波辅助提取蚕蛹虫草多糖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介绍了一种有效利用微波辅助从蚕蛹虫草中提取多糖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进行微波辅助提取蛹虫草多糖的最佳条件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料液比和不同微波功率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80%、料液比为1∶20条件下提取20 min,蛹虫草粗多糖的得率为10.97%。微波辅助提取蚕蛹虫草多糖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效率。


黄皮RAPD-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广东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以5′-GTCGTTCCTG-3′为随机引物,以酸黄皮为试材,对黄皮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0μL反应体系中,Taq DNA聚合酶、Mg2+、随机引物、模板DNA和dNTPs 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和用量分别为2.0 U、2.5 mmol/L、0.5 umol/L、50 ng、0.20 mmol/L。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1个循环;94℃变性45 s,36℃退火45 s,72℃延伸1 min,38个循环;72℃后延伸7 min。


Cd对叶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叶菜体内的积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广东省菜薹、芥菜、叶用莴苣、蕹菜和苋菜等几种主要的叶类蔬菜,在水培条件下进行Cd在不同浓度下对叶菜生长、产量及其在叶菜体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Cd的添加浓度为0.01、0.1、0.5mg·kg-1时,其对叶菜生长、产量及其在叶菜体内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且因Cd浓度和叶菜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随着培养液中Cd浓度的增大,各种类叶菜的受害症状加重,减产幅度增大,可食用部位Cd含量和Cd累积量都极显著增加,且它们分别与培养液中的Cd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前者r=0.987 ̄0.999,P<0.01,N=4;后者r=0.967 ̄0.999,P<0.05,N=4)。各叶菜产量受影响程度的顺序为:叶用莴苣>苋菜、芥菜>菜薹>蕹菜。可食用部位富集Cd量的顺序为:苋菜>菜薹>叶用莴苣>芥菜、蕹菜。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聚合育种(英文)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白叶枯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聚合多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携带Xa4、xa5、xa13、Xa21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IRBB60与8个水稻新品系,组配8个杂交组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从F2和F3群体中共获得216个携带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纯合体。用华南地区的5个白叶枯病病原菌小种进行田间接种的试验表明,4个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水平高于只带1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这些聚合系可用作华南地区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育种的亲本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