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诱导丽格海棠系统抗冷性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 2016
摘要:试验用丽格海棠组培苗的叶片进行低温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后培养至开花,测定愈伤组织、花序周围叶片电导率及现蕾期逆境培养生理指标,以研究丽格海棠性抗冷性表达。结果表明:5℃低温暗培养诱导有利于愈伤组织产生,愈伤组织5℃低温处理24 h时,电导率为43.53%,对照为52.9%;养至开花,5℃低温处理24 h时,花序周围叶片电导率为10.7%,对照为43.8%;逆境培养,SOD、POD、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表明丽格海棠组培苗叶片经过低温暗培养诱导的愈伤组织不但获得耐冷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提高植株的耐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马铃薯致病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研究环境因子对马铃薯致病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的环境适应性,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在不同温度、p H、光暗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菌丝在4℃条件下不能生长,适宜温度为19~25℃,全暗和全光条件下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和25℃,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在p H 4~11时菌丝均能生长,以p H 6~7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当热激20 min以上时,其致死温度为50℃。[结论]综合评价了环境因子对立枯丝核菌AG-3融合群生长的影响,同时耐热性测定表明短暂热激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时会严重抑制菌丝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冷害致灾机理研究进展及东北抗冷害防控策略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加强作物低温冷害研究,实现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灾保产,探讨了低温对作物细胞分裂期到灌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殖器官的冷害敏感程度。低温引起作物不孕,花粉和胚珠不孕,导致无法受精,进而影响籽粒灌浆。总结分析了低温胁迫的生理学原因,即:植物激素、糖类的变化。根据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致灾机理,从筛选适宜作物品种、培肥地力、可降解地膜及秸秆覆盖、化学调控等方面入手,对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损保产策略进行了概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提高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以东北黑土耕层为研究对象,在秸秆还田的前提下,通过耕作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耕层的主要物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土壤紧实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浅层黑土土层紧实度迅速增加,深层土壤紧实度变化不明显。两种耕作方式比较,翻耕还田的土壤紧实度均明显小于免耕覆盖处理。在夏季的土壤紧实度两种方式变化比较接近,始终表现为免耕覆盖高于翻耕还田,垄沟高于垄台。到秋季,0~15cm土壤紧实度增长迅速,15cm以下土壤紧实度变化较小,且不同还田方式、垄台与垄沟之间差异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点突变猪MSTN基因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今后能够有效的利用CRISPR-Cas9系统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本研究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yostatin,MSTN)靶序列的CRISPR-Cas9系统转染入PK15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并收集转染成功的阳性细胞,使用PCR扩增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和分析CRISPR-Cas9系统的定点突变情况,以评价CRISPR-Cas9系统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随机挑选的100个阳性克隆中,38个发生了变异,突变效率为38%,其中32个为插入突变,6个为缺失突变。插入突变中突变1(Mutation1)所占比例最高,为47.4%。本研究中CRISPR-Cas9系统的突变效率达到了38%,是目前进行基因组编辑的一个有效工具,推测其突变类型具有一定的偏好性。
关键词: CRISPR-Cas9系统 基因组编辑 突变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