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出血症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快速检测鸭出血症病毒(DHDV)的血清学方法,本试验利用浓缩纯化的DHDV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DHD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抗原最佳稀释浓度为7.06μg/孔;最佳包被条件为37℃1h后,4℃包被过夜;待检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25。在优化条件下,阴阳性临界值判定标准为0.44。建立的ELISA方法对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21、0.0032,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血清中和试验的符合率为100%。该方法快速、简单、特异性好、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批量监测鸭群DHDV血清抗体感染情况。


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为阐明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柑橘果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定位试验柑橘果园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不施肥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定期测定土壤CO2释放量。结果表明,整个培养过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前期迅速下降,培养中期缓慢下降,培养后期趋于稳定状态。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C/N具有显著相关性。与不施肥和单纯施用化肥相比,施入有机肥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微生物活性,从而引起土壤平均有机碳矿化速率提高5.2%~104.6%;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潜在可矿化C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说明通过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中国水仙水杨酸甲酯合成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花香气形成的分子机理,以花发育形成相关基因的SSH文库获得的cDNA片段为基础,利用RACE技术从中国水仙花朵中克隆了水杨酸甲酯合成酶基因,命名为NtSAMT1(GenBank No.JX273470),其cDNA全长1323 bp,包含1个1131 bp完整阅读框架,编码376个氨基酸,具有Methyltransf_7 superfamily蛋白保守区,与仙女扇(Clarkia breweri)SAMT蛋白(1m6eX)的三维结构相似。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水仙与粳稻的SAM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原核表达结果表明NtSAMT1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表达。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NtSAMT1在花蕾期就有表达,第1天完全开放时各部位均有表达,以雄蕊与雌蕊的表达量最高,第8天已检测不到表达。


适用于蛋鸡免疫的猪源ETEC菌毛蛋白佐剂的筛选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为筛选卵黄抗体的优良佐剂,以3株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菌毛蛋白为模式抗原,分别与6种佐剂制备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免疫海兰褐壳蛋鸡。结果显示,3次免疫后,所有试验组蛋鸡产蛋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SPA、ISCOMs、弗氏佐剂、蜂胶佐剂组的产蛋率下降程度较为轻微;对鸡体血清抗体和制备获得的卵黄抗体的效价检测结果均显示:SPA和ISCOMs组虽较SPB、SPC、弗氏佐剂组抗体水平略低,但持久度较好,且通过对蛋鸡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组织变化情况的观察显示,两者不会刺激鸡体热反应或炎症反应,无任何表观副作用。因此,更适合作为蛋鸡制备猪源ETEC卵黄抗体的优良佐剂。
关键词: 免疫佐剂 猪源ETEC菌毛蛋白(K88、K99和987P) 产蛋率 卵黄抗体 炎症反应


正红菇、牛肝菌外生菌根内层形态和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对壳斗科树(与正红菇、牛肝菌共生)共生菌根的内层超微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前处理的研究,以对上述菌根及与其相关的菌根菌的识别方法进行补充。结果表明,进行菌根内层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应选择浅棕色、直径1~2 mm的成熟细根部分。通过不同浓度氢氧化钙、不同时间的处理,可获得清晰的可识别的哈蒂氏网或类似图像。菌根的哈蒂氏网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番鸭呼肠孤病毒YB株σB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病毒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是造成雏番鸭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体,深入其检测与免疫研究对于防控DRV感染意义重大。利用RT-PCR和测序技术,对3株福建DRV分离株的S3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DRV-YH、YJL株与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遗传距离较近,同源性高达94.6%~98.9%,而DRV-YB株与ARV同源性仅为60.6%~61.7%。构建和鉴定DRV YB株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S3,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SDS-PAGE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42ku,IPTG最适诱导浓度为0.1mM,最适诱导时间为5h,最适诱导温度为37℃,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薄层扫描显示重组DRVσB蛋白占菌体总量的67.7%。以Ni 2+柱亲和层析纯化蛋白,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为93%,质量浓度为0.86g/L。Western blot分析该融合蛋白能与抗D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DRVσB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枇杷种质资源抽穗特性与幼树期评价指标探讨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枇杷种质资源抽穗特性与幼树期评价指标,【方法】在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管理条件下,2006—2009年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中246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抽穗特性、幼树期进行鉴定。【结果】嫁接当年苗地和定植地分别有55份、28份开始抽穗,4 a内株抽穗率均达100%;平均枝梢抽穗率逐年增加,从1 a生时2.3%逐年增加至4 a生的89.3%,而变异系数从363.5%逐年降低至15.5%;1~3 a生的株抽穗率与枝梢抽穗率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90、0.66、0.38,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幼树期有1 a、1~2 a、2 a、2~3 a、3 a、2~4 a、3~4 a、4 a 8种类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据鉴定结果提出幼树期5级评价指标:极短(1 a),短(1~2 a、2 a),中等(2~3 a、3 a),长(2~4 a、3~4a、4 a),极长(>4 a),并提出参照品种。【结论】枇杷种质资源株抽穗率、枝梢抽穗率和幼树期多样性丰富,幼树期5级评价指标更适合枇杷资源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