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靖江段近岸小型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长江靖江段是众多洄游性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掌握该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2016年8月在长江靖江段近岸采集的蟹类、小型鱼类、虾类等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值和δ~(15)N值,并由此构建了所采集的各类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表明:长江靖江段近岸各类生物中浮游动物的δ~(13)C值最低,为-30.34‰;其次是底栖碎屑的-30.24‰;贝类、水生植物类、鱼类和虾类居中,它们的δ~(13)C值均值分别为-29.75‰±0.75‰、-28.98‰±0.88‰、-26.74‰±2.37‰、-26.1‰±0.16‰;蟹类最高,为-25.86‰±0.74‰。水生植物类的δ~(15)N均值最低,为5.16‰±0.85‰;底栖碎屑其次,为5.58‰;贝类、鱼类、浮游动物和蟹类的δ~(15)N值均居中,δ~(15)N均值分别为8.13‰±0.31‰、11.56‰±1.59‰、12.02‰和12.51‰±1.43‰;虾类的δ~(15)N均值最高,为13.05‰±0.45‰;营养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生植物类、底栖碎屑、贝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蟹类和虾类。近岸水域的小型鱼类、蟹类和虾类拥有着比较接近的食物源,生态位重叠较为明显。


阳澄西湖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阳澄西湖水体叶绿素a和水质理化因子的逐月监测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叶绿素a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全年变化范围为11.93μg/L~66.67μg/L,平均值为27.54μg/L±20.34μg/L。最小值出现在2016年1月,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8月。叶绿素a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差异,叶绿素a在断面Ⅰ浓度最高,其次是断面Ⅱ和断面Ⅳ,断面Ⅲ最低。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阳澄西湖营养状态,得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范围为50.7~59.3,年平均值为55.6,水体总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综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合生产实践对阳澄西湖总氮(TN)、总磷(TP)和氮磷比(N/P)取对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无相关关系,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磷比呈极显著负相关,阳澄西湖可能是一定程度的磷限制湖泊。


两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学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DEHP和DBP暴露后两种与胚胎发育相关的蛋白(Nkx2.5和LOX)及甲状腺素(T3、T4)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试验浓度下(10~500μg/L)的DEHP和DBP可诱导斑马鱼胚胎出现一系列发育异常,包括自主运动异常、心率下降、脊柱弯曲及心包水肿等,同时伴随心脏发育蛋白Nkx2.5含量显著下降.ELISA检测结果表明,500μg/L的DEHP和DBP暴露后,斑马鱼胚胎T3、T4含量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DEHP和DBP对鱼类早期生命阶段同样具备内分泌干扰作用.另外,本研究中DEHP和DBP对斑马鱼胚胎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10μg/L,已经接近它们在一些环境水域的检出浓度,因此其对水环境中处于早期生命阶段的生物的潜在危害急需重视.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斑马鱼胚胎 发育毒性 激素含量


农村生态文明评价及城镇化对其影响——基于地市级层面的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2015年全国市级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考察了城镇化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偏低,生态与智力是维度短板,欠发达城市是区域短板;区域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呈发达城市水平较高,但在生态维度上处于相对劣势,欠发达城市在经济、智力上处于劣势的特征;城镇化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且城镇化率为30%—60%的加速阶段这一作用最大。基于结论,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必须抓重点和补短板,因地制宜,注重城镇化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 建设水平 城镇化影响 地市级数据 层次分析法


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政策与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分析了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捕捞总量变化与区域分布等特征,以及美国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政策制定目标、实施原则及主要政策,并与中国海洋渔业政策进行比较后提出建议:科学评估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态,建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各海域渔业资源、渔民、渔业产业及渔船分布特征,建立分区域、分品种的海洋渔业管理计划;科学设定份额管理的政策目标,并分解具体目标实施手段与措施;调整现有海洋渔业统计方式,完善海洋渔业观察、统计与监测制度。
关键词: 海洋渔业资源 渔业可持续性指数 渔业管理计划 捕捞份额 渔业统计


我国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CSSCI
摘要:渔业科技创新联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的首个行业联盟,在推动全国渔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平台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简述国内外农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优势条件,探讨了其成员构成、地域分布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推动建立持续稳定经费投入机制、凝练渔业科技重大任务、加强渔业科技管理政策倾斜、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机构体系、建立分领域科技任务团队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快速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铜鱼是典型的半洄游性鱼类,曾是长江干流的重要渔获对象,但目前其资源已严重衰退。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论文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体长频率法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125~530 mm,体重范围为24~2 250 g,平均体长为228.7±56.6 mm,平均体重为206.4±251.9 g;优势体长组为150~270 mm,约占总数的80.4%。铜鱼体长-体重幂函数关系为:W=7.63×10~(-6)L~(3.10)(R~2=0.97,P<0.01,n=280)。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其渐近体长L∞为630.0 mm,生长系数k为0.23 a~(-1)。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为0.46。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为1.82。江津江段铜鱼开捕体长为170.7 mm,资源开发率为0.75,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50)。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铜鱼2007、2008和2009年年资源量分别为2 820尾/km(2.63 t/km)、3 035尾/km(4.71 t/km)和8 130尾/km(16.56 t/km),平均值为4 661尾/km(7.96 t/km)。在当前铜鱼资源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资源近乎枯竭的现状下,建议停止对铜鱼资源开发,重点加强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


金沙江上游赠曲的鱼类与裸腹叶须鱼的食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2013年5月和9月对金沙江上游支流赠曲的鱼类资源和裸腹叶须鱼的食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赠曲现有鱼类10种,隶属2目3科5属,其中鲤科鱼类7种,占70%;鮡科2种,占20%;鳅科1种,占10%。赠曲裸腹叶须鱼的食物组成包括53种(属)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硅藻门是出现率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和数量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水生昆虫是质量百分比最大的饵料生物。裸腹叶须鱼的摄食强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雨季末期的摄食强度较低。食物中植物性饵料相对重要性随着裸腹叶须鱼体长的增长而增加。综合而言,赠曲的鱼类组成较为简单,鲤科鱼类是优势类群;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鱼类,且摄食强度存在季节性差异。为保护赠曲鱼类,建议在赠曲梯级水力开发过程中做好鱼类栖息地保护或再造等生态补偿措施。


机构知识库与科研管理系统互补发展探析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机构知识库是依附于特定机构而建立的数字化学术数据库,具备科研成果的多元化采集、存储、共享及分析能力,与现行的科研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文章剖析了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机构知识库的特点以及优势,探讨了机构知识库与科研管理系统的互补发展方式,提出了互补发展原则。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机构科研成果的长期、系统、规范化保存,开展机构内成果共享、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机构内的科研合作等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淮河 怀洪新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特征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