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系统阐明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2014年3~11月对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长湖共调查到鱼类43种,隶属于7目14科37属,主要为湖泊定居型鱼类;大湖区和海子湖区鱼类优势种组成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鲫、鰐、鲤和达氏鲌为两个湖区的共同优势种;长湖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3~2.30、0.52~2.02和0.24~0.66,除丰富度指数外,均表现为5月或8月相对较高;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湖鱼类群落分为两大类群,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ABC曲线显示长湖优势鱼类以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的幼体为主,且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针对长湖鱼类资源已出现衰退,建议在拆除围网/拦网养殖、取缔有害渔具的同时,考虑增殖放流、栽种水生植物等措施来达到长湖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长江口溯河鳗苗开发率估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长江口南支上段东风西沙调查站位(121°15′45′′E;31°40′18′′N)2015年度鳗苗捕捞数据,通过CPUE波动趋势分析,确定当年日本鳗鲡鳗苗溯河汛期特征;进而采用Leslie和Delury两种方法估算东风西沙站位鳗苗资源指标。结果显示,2015年度东风西沙站位出现6个明显的鳗苗补充汛期,两种方法估算的汛期波动规律一致。各汛期捕捞持续时间5~27 d,平均为10.17 d。Leslie法估算的各汛期捕捞开发率43.38%~96.30%,平均77.14%;Delury法估算结果为43.36%~105.37%,平均81.43%;均为较高水平。高开发率表明东风西沙水域樯张网作业方式致使溯河迁移鳗苗处于高度开发状态,减少溯河鳗苗数量,影响长江流域成鳗资源。Leslie法估算日捕捞死亡系数和日捕捞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0.23和20.02%,均分别低于De Lury法估算平均值0.27和22.79%;捕捞死亡系数将为采用年渔获量估算鳗苗资源量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日本鳗鲡鳗苗 溯河洄游 鳗苗汛期 初始资源量 开发率 捕捞死亡系数


构建农科硕士研究生实践生态环境体系刍议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当前我国在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待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势必要求创设校内外教学及实践基地,改革实践课程,实施复合导师制度,优化实验教学环节,构建良好的实践生态环境体系,通过多措并举对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进行改善,从而有助于培养出适应和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农科人才。


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空间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0.01);3个季节该江段鱼类资源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3.7 ind./1 000 m3(秋季)、141.4 ind./1 000 m3(春季)和266 ind./1 000 m3(夏季),且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差异极显著(F=151.08,P<0.01);垂直水层方向上,3个季节的鱼类密度均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征,即表层>中层>底层,各水层3个季节之间的鱼类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df=2,P<0.01);在方差齐性下,采用LSD方法对3个季节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秋季仅表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表层与中层、中层与底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两两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差异与鱼类的越冬、索饵、产卵等因素有关。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赫哲族渔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农史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管理学中用于评价战略的重要分析工具,以其强调利益协调和发展可持续性的核心理念而具有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分析指导的价值。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结合赫哲族渔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将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外围利益相关者三个基本层次,并基于每个利益相关群提出相应的赫哲族渔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战略举措,以期通过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努力,实现渔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总目标。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耦合下的农户响应行为研究
《财贸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运用(Ordered)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耦合背景下农户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专业机构可追溯信息监管有效性、下游主体监管、可追溯信息的作用显著影响农户对可追溯信息的传递行为,而认证标准的需要程度、可追溯信息反映生产情况、周围人遵守食品安全规定程度显著影响农户利用认证标准规范可追溯信息的积极性。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t,总资源量为12.09~36.50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t,总资源量为9.88~55.92t。近5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中欧渔业科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科技管理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3—2012年中国和欧盟国家的涉渔SCI论文和TDA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章从整体发文情况、渔业科技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欧渔业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学科重叠明显;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国及临近海域,欧盟则涉及了各大洋;中欧渔业科技研究热点逐步集中于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和渔业资源的变动、补充机制。鉴于我国渔业研究水平总体低于欧盟,有必要加强中国-欧盟渔业科技合作,提升我国相关研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