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州区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
《耕作与栽培 》 2025
摘要:为促进播州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本试验开展蔬菜(青菜、莴笋和辣椒)新品种引进鉴选。结果表明,青菜品种“黔青6号”在株高、开展度、单株重性状上优于其他品种,田间产量达2 169.94 kg/667 m2;莴笋品种“超级竹节王”单株重优于其他品种,田间产量达2 799.2 kg/667 m2;辣椒品种“辣研101”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播州区进一步推广种植。


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微结构观察
《种子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形态结构,本研究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贵州野生大豆gyys1、gyys2、gyys3为材料,与贵州栽培大豆qd10进行对比,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生理指标和扫描电镜对贵州野生大豆抗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PEG-6000溶液处理下,野生大豆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高于栽培大豆,在种子萌发吸水阶段,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的种脐变化程度较小,而栽培大豆种脐在干旱胁迫下明显变小。贵州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皮及种脐结构相同,但野生大豆种皮明显薄于栽培大豆,且野生大豆种皮厚度和结构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变化不大,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种皮明显变薄,推测干旱胁迫影响了柱状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吸水膨胀,种脐受到干旱胁迫影响,吸胀作用减弱,导致水分进入种子内部速率变低,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


贵州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塑料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降解地膜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以白菜为试材,采用大棚穴盘育苗、大田栽培方式进行试验,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设置不同厚度、不同填埋材料的5种不同的生物降解地膜,共5个处理,研究了生物降解地膜对白菜产量、土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土壤影响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的大多数土壤理化性质含量都高于普通PE地膜处理。对白菜的产量影响方面,相同厚度的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地膜促进白菜产量提升效果相当;效益方面,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下种植白菜的利润和产投比高于普通PE地膜。可见,贵州白菜种植中推广厚度较薄的生物降解地膜,不仅不会降低白菜产量,还能改善生态效益,增加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QuEChERS-UPLC-MS/MS法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同时检测李子果实中29种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50 mg PSA和30 mg GCB净化后采用UPLC-MS/MS检测,以0.5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为水相,乙腈为有机相进行梯度洗脱,基质外标法定量。29种农药在0.001~0.1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990;在0.001、0.01、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29种农药在李子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6%~114.0%,相对标准偏差为1.0%~9.7%(n=5)。29种农药的定量限为0.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贵州省10批李子样品进行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李子中共检出18种农药,残留量均小于0.104 7 mg/kg。该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检测分析要求,能简单、快速地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关键词: 农药 残留 李子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涝害胁迫对茄子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 2025
摘要:为探究涝害胁迫对茄子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大田试验,对涝害胁迫处理茄子幼苗的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浓度及定植后果实的产量品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涝害后,茄子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株高、茎粗、株幅显著下降,较常规处理(ck)平均分别下降58.40%、36.32%、73.52%;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能显著降低,其中涝害胁迫处理的茄子Pn、Gs、Tr平均分别降低36.81%、54.08%、47.41%;同时茄子幼苗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浓度以及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涝害胁迫下茄子幼苗的膜质过氧化加剧,保护酶系统上调以及渗透调节物增加,增强了茄子幼苗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以及维持了细胞内外的稳态。对涝害胁迫后的茄苗进行定植,测产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显著下降,说明涝害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光合效率的下降以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损伤最终导致了茄子幼苗的生长受抑,使得产量的降低。


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的响应
《茶叶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析,共鉴定出59个含有PF00069结构域和PF00139结构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组,不同亚组在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区域富含与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型CsLecRKs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呈现表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茶炭疽病侵染早期以及茶轮斑病侵染中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且在抗茶炭疽病茶树品种‘黔湄41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品种‘黔湄818’,表明其在茶树对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型CsLecRKs在茶树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防御中的关键机制,明确了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病害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证实其具有通过激活茶树免疫系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茶树抗病分子育种和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树 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 茶炭疽病 茶轮斑病 免疫反应


中国高粱株高和节间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适当降低株高可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和抗倒伏性,对高粱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高粱株高遗传机制,本研究以242份中国高粱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85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在7个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表型调查表明,株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3.47%~30.06%之间,在所有环境下的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利用2种不同的关联模型(Blink和FarmCPU)对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进行GWAS分析,在10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18个与这3个性状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核苷酸(QTN)。其中,与株高、节间数及节间长度显著相关的QTN分别为60个、37个和32个,株高与节间数、节间长度共定位QTN分别有8个和3个。通过对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功能注释,在12个QTN置信区间或附近鉴定出14个候选基因,它们与水稻和玉米中参与糖代谢、激素合成与信号传递以及细胞分裂的基因同源。选择性消除分析揭示,位于1号染色体的候选基因Sobic.001G510400在中国南北高粱群体中受到强烈选择,形成了以北方矮秆高粱为主的单倍型Hap1和以南方高秆高粱为主的单倍型Hap2。携有Hap1的北方种质871255和携有Hap2的南方种质红缨子之间,该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中国高粱品种株高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粱 株高 节间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候选基因


生草对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对比分析不同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光合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生草高效栽培和绿色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在5年生苹果行间分别种植鼠茅草(T1)、鸭茅(T2)、黑麦草(T3)、白三叶(T4)、光叶紫花苕(T5)、鼠茅草+鸭茅+白三叶(T6)、黑麦草+白三叶+鸭茅(T7)、鼠茅草+黑麦草+白三叶(T8),清耕作为对照(CK),测定不同生草处理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特征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生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苹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苹果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在部分生草处理中得到显著提高,仅T2显著降低了苹果叶片蒸腾速率。其中,T4处理苹果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清耕分别提高76.13%和87.50%。(2)T6和T8处理显著降低了果实着色b*值;T4处理果实可滴定酸显著最低而固酸比最大,内在品质最优。(3)多数生草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T7处理具有最低的土壤容重;仅T7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孔隙度。(4)所有生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同时显著降低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T3处理的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最高。贵州高海拔区苹果园进行生草栽培,可以优先选择黑麦草和白三叶单播或混播。
关键词: 苹果 生草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果实品质 贵州高海拔区


小蚕共育技术操作逐日要点
《四川蚕业 》 2025
摘要:小蚕共育是增强小蚕体质,促进小蚕发育齐一、大蚕好饲养的有效途径。总结出共育每张小蚕采摘一龄桑叶量2100 g、二龄蚕叶量4800 g、三龄蚕叶量21500 g,以及各龄每次给桑量等技术操作,促使其生长发育整齐和蚕作安全,进而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助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