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芥菜SRO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SRO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芥菜SRO基因家族,为解析芥菜SRO基因功能与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油用芥菜与菜用芥菜基因组中的SRO基因家族成员,运用TBtools、MEGA、Cytoscape、NCBI、STRING、EggNOG等软件与数据库进行理化性质、序列特征、进化关系、调控网络等分析以及RT-qPCR分析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两种类型芥菜SRO基因家族成员数量存在差异,并分属A与B两大类,其中A类SRO蛋白含有WWE、PARP及RST结构域,而B类蛋白则缺少WWE结构域,SRO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与激素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microRNA-BjuSRO-靶基因构建复杂调控网络,参与了细胞凋亡、根系形态建成、免疫应答、异源刺激的细胞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油用芥菜BjuOSRO基因与甘蓝SRO基因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RT-qPCR结果显示,在盐胁迫下BjuVA1a、BjuVA1e、BjuVA2a、BjuVA3a、BjuVB1b、BjuVA2a显著上调表达。【结论】芥菜SRO基因家族具有功能多样性,BjuVA1a、BjuVA1e、BjuVA2a、BjuVA3a、BjuVB1b、BjuVA2a与盐胁迫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培育耐盐型芥菜新品种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芥菜 SRO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microRNA调控 蛋白互作 GO富集分析 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贵州黄壤区连续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对玉米生长、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连续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开展大田试验,探究其对玉米养分积累、生长状况、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绿肥综合利用技术在贵州黄壤上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6个处理:不翻压绿肥、不施化肥(A1);100%化肥(A2);绿肥+100%化肥(A3);绿肥+85%化肥(A4);绿肥+70%化肥(A5);绿肥+55%化肥(A6)。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贵州黄壤区化肥减施配合翻压绿肥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籽粒的养分状况。其中,第1年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与A1处理相比,拔节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46.68%~115.04%、153.11%~298.19%,抽穗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53.36%~86.89%、24.49%~47.56%,成熟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116.70%~206.13%、47.41%~130.01%;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可显著提高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单株玉米棒干质量以及玉米籽粒产量。第1年,与对照处理A1相比,A2~A6处理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A3、A5处理单株玉米棒干质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提高32.71%~66.58%、17.88%~21.05%;第1年,与对照处理A1相比,A3处理玉米籽粒氮含量,A3~A5处理玉米籽粒钾含量,A3~A6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提高27.59%、13.79%~17.24%、28.41%~33.91%。总体看来A4(绿肥翻压+85%化肥)处理整体表现最好,为试验最优处理。


超高压等灭菌方式对刺梨汁营养及风味的影响研究
《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刺梨汁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和多酚类等热敏性物质,超高压灭菌能有效降低刺梨汁中功能性成分的损失.该实验研究了超高压对刺梨汁中色泽、抗坏血酸、总酚、总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等营养成分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酶活力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灭菌前后风味的变化,并与其他4种杀菌方式进行了对比,包括高温瞬时杀菌、辐照杀菌、微波杀菌、超声杀菌.结果表明,高温瞬时杀菌处理后刺梨汁褐变度显著高于超高压处理和超声处理.超高压、微波及超声处理可显著提高刺梨浊汁的总糖含量(P<0.05).经高温瞬时、微波、超声处理后,总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增加了刺梨浊汁的酸涩口感.超高压和超声处理能较好地保留刺梨汁中抗坏血酸及总酚含量(P>0.05),提高刺梨浊汁中的营养物质留存率.仅超高压处理可使刺梨浊汁SOD酶活性提升11.44%(P<0.05).5种杀菌方式均能对PPO酶活性起到较好地抑制作用,辐照杀菌对PPO钝化效果最佳.挥发性化合物未处理组总含量为5959.55 μg/L,除超高压组含量增加了3.66%外,其他组分别下降31.0%、53.77%、23.41%、42.03%.酸类物质对刺梨浊汁风味具有较大贡献.超高压处理与其他杀菌方式相比,在保持刺梨汁营养品质及风味上有显著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刺梨饮品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揭示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影响,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了同一茶园习惯施肥(CF)、微生物有机肥配施控释复合肥(MC),在冬季至夏季3个时间点[11月14日(CF1、MC1)、3月1日(CF2、MC2)、5月15日(CF3、MC3)]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共获得311211956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和1763759个Unigenes。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MC1和CF1的土壤微生物基因丰度聚为一类,其他独聚一类。不同季节,CF和MC的细菌、古菌、真菌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88%~89%、0.8%~2.0%、0.02%~0.10%;古菌数量逐渐增加,真菌数量先增加后降低。CF2、CF3的古菌数量分别高于MC2、MC3,而真菌数量相反;CF2、CF3的细菌、真菌丰度分别显著低于MC2、MC3,古菌丰度相反。MC1、MC2、MC3之间的细菌、古菌、真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而CF1与CF3的真菌丰度接近。相较于CF,MC提高了土壤细菌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装甲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古菌中的奇古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广古菌门、泉古菌门、深古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真菌中的毛霉门、捕虫霉门、隐真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总体上,CF和MC优势细菌门、优势古菌门、优势真菌门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施肥方式性变化规律;微生物有机肥配施控释复合肥可以提高土壤细菌丰度、真菌数量和丰度,降低古菌数量和丰度,改变土壤优势菌群的组成,为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提高茶树养分利用率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施肥方式 宏基因组 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节


贵州两地野生大厂茶嘌呤生物碱与儿茶素组分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普安和盘州两地野生大厂茶生化差异,为贵州野生大厂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普安和盘州两地40份野生大厂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厂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的嘌呤生物碱组分和儿茶素组分和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进行类别区分和关键差异化合物筛选。结果表明,两地大厂茶种质资源中主要嘌呤生物碱不同,普安大厂茶为咖啡碱,盘州大厂茶为苦茶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CG)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是大厂茶中含量较突出的儿茶素组分。两地大厂茶的苦茶碱、咖啡碱、没食子酸、儿茶素(catechin, C)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普安大厂茶中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53 mg·g-1和0.29 mg·g-1,极显著高于盘州大厂茶(2.92 mg·g-1和0.13 mg·g-1)。盘州大厂茶中苦茶碱、C和EC含量平均值分别是22.88、2.37、36.83 mg·g-1,极显著高于普安大厂茶(1.58、1.81、26.55 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11个生化成分间相关性较强,有14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6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野生大厂茶可分为3类,第Ⅰ类为30份盘州大厂茶种质资源,主要生化特点是苦茶碱和C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10份普安大厂茶资源被分作两类,GT-PA-03等7份种质资源构成第Ⅱ类,它们的咖啡碱、EC和ECG含量较高,苦茶碱、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含量较低;GT-PA-01、GT-PA-02和GT-PA-09组成第Ⅲ类,它们的没食子酸、EGC和EGCG含量较高。OPLS-DA分析结果显示,咖啡碱、苦茶碱和没食子酸是区分普安和盘州两地大厂茶的关键生化因子。40份大厂茶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苦茶碱(>25.0 mg·g-1)种质3份,高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15.0 mg·g-1)种质2份,高ECG(>80.0 mg·g-1)种质3份,高EC(>50.0 mg·g-1)种质3份。


利用帆布池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
《科学养鱼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斑点叉尾鮰属鲇形目、鮰科、真鮰属,是一种大型淡水名特优品种,原产于北美洲大陆,1984年被引入我国,因其具有生长快、易养殖、抗病强等优点,深得养殖户的青睐;同时由于其无肌间刺、肉质好、含肉率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斑点叉尾鮰以池塘养殖为主,但是开挖池塘会对耕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按照现行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因此池塘养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贵州多山地,共有耕地347.26万公顷,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4.54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的4.19%.针对贵州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本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 斑点叉尾鮰 池塘养殖 养殖模式 农产品生产 林果业 含肉率 耕地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非编码RNA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俗称“大理石纹”,是猪肉脂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肉的嫩度、多汁性,提升肉的风味,是评价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IMF主要分布在肌纤维或肌纤维束间,由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影响猪IMF沉积的主要因素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猪IMF沉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猪 肉品质 肌内脂肪(IMF) 影响因素 非编码RNA(ncRNA)


基于小孢子培养创制DW871矮秆彩色油菜新种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油菜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因易种植、花色鲜艳和开花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报道彩色油菜多为高芥酸、高硫甙的高秆株型,不满足兼作观赏和油用推广应用要求。因此,选育品质优良、株型适宜的彩色油菜新种质是观赏油菜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中以具有特异花序性状、观赏价值大的DW871为基础材料,与普通彩色高秆油菜杂交后,F1代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具有DW871特性同时品质优良的彩色花新种质。研究表明,采用前期集成的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产胚率达到了312~507胚/蕾,共纯合到14株彩色花油菜,其中白色花5株,橘红色花4株,金桔色花5株。经过农艺性状调查和品质分析,从DH植株中筛选出的Y57是一株含有DW871特异花序、矮杆、金桔色花、品质“双低”的优良新种质,株高88 cm,一次分支数18个,含油量39%,蛋白质含量25.96%,芥酸为0.95%,硫苷为28.15μmol/g饼,是培育集观赏和油用价值的甘蓝型彩色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产胚率 彩色油菜种质 DW871


农桑14号桑树春梢叶片净质量与其着生节位和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蚕业 》 2024
摘要:为探讨影响桑树叶片质量的主要因素,2021—2022年以农桑14号为试材,在生长季节调查叶片着生节位、叶片性状和叶片质量性状等指标,分析桑树叶片净质量对叶片着生节位、叶片性状指标的反应。结果表明:(1)桑树春梢叶片长度以15节位和17节位最长,其次是9节位和12节位;叶片宽度以10节位和15节位最宽,其次是16节位;叶片质量以10节位、15节位和18节位最大,其次是11节位;叶片净质量以10节位最大,其次是18节位。(2)相关系数分析,桑树叶片净质量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厚横径、叶柄质量和叶片质量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叶片着生节位和叶柄宽横径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方差分析,叶片净质量与叶片着生节位、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柄宽横径、叶柄厚横径、叶柄质量和叶片质量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拟合二次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分析,叶片净质量与叶片着生节位与叶片长度等性状指标之间形成的相关系数符合二次曲线规律;叶片净质量与叶片着生节位、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柄宽横径和叶柄厚横径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叶片着生节位、叶片性状直接影响叶片净质量的变化幅度;建议可以把叶片着生节位和叶片长度等性状作为生产优质桑叶的主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