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27条记录
不同浓度赤霉素及温度处理对甘薯出芽的影响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探索适宜甘薯出芽的赤霉素浓度及温度条件,以普薯32、福薯24、紫云红芯薯为试验材料,设置室温(25℃)、28℃和30℃共3个温度梯度及0 mg/L、10 mg/L、20 mg/L和30 mg/L共4个赤霉素浓度梯度处理,考察不同处理甘薯的出苗期、齐苗期、株高、直径、鲜重、干重等指标。结果表明:28℃处理更有利于3个甘薯品种出苗的整齐度,各甘薯品种齐苗期较室温最多早53 d,且苗的长势更好、更壮;30℃时甘薯最早出苗,但由于温度过高,苗出现徒长现象,在供水不及时的情况下,苗更易黄化,最终导致出苗细弱。紫云红芯薯在赤霉素浓度为10 mg/L时齐苗最早,为3月13日;株高和干重分别为13.5 cm和0.7 g,略高于0 mg/L处理;但茎粗和鲜重分别为3.2 cm和4.0 g,均低于0 mg/L处理。普薯32在10 mg/L处理时鲜重和干重分别为3.5 g和0.6 g,略高于0 mg/L处理;但株高和茎粗均低于0 mg/L处理,30 mg/L处理的株高和鲜重略高于0 mg/L。福薯24在30 mg/L处理时,出苗困难,株高为13.6 cm,低于0 mg/L处理。从生长情况看,10 mg/L和20 mg/L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后,甘薯出苗较早且长势健壮,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不同品种来选择浸泡赤霉素的使用浓度和浸泡时间。

关键词: 甘薯 赤霉素浓度 温度 催芽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油脂和金荞麦对肉鸡肉品质和空肠黏膜miRNA表达谱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饲粮添加氧化油脂和金荞麦对肉鸡肉品质和空肠黏膜miRNA表达谱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882肉仔鸡公鸡2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Ctr、Ox、Fag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新鲜油脂、氧化油脂、新鲜油脂+2%金荞麦。试验期为42 d。结果显示:氧化油脂可显著增加胸肌24 h pH和腿肌滴水损失(P <0.01),显著降低胸肌肉色a*值(P <0.05);金荞麦可显著增加腿肌肉色L*和a*值(P <0.05);Ctr vs Ox,Ctr vs Fag,Ox vs Fag三个比较组的差异表达miRNAs分别为25、27、24个;这些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紧密链接、m TOR和TGF-β等信号通路;根据表达丰度和表达差异分析,共筛选了17个差异表达miRNAs,它们可作为氧化油脂和金荞麦调控肠道屏障功能的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氧化油脂和金荞麦通过表观遗传学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综上所述,饲粮添加氧化油脂和2%金荞麦均可改变肉鸡肉品质,影响空肠黏膜miRNAs的表达谱。

关键词: 肉仔鸡 金荞麦 油脂 肉品质 miRNA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2025

摘要:为探究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理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别以60℃高温水浴、pH 3低酸溶液处理冠突曲霉48 h,用其制备固态发酵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子舌等检测方法对发酵茶的理化成分、儿茶素及氨基酸组分、挥发性成分、呈味响应值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感官评分分别为90.02分和91.08分,均高于对照组;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苦味及涩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茶叶样品共检出6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高温组59种、低酸组63种、对照62种,重要呈香物质(气味活力值>10)分别为11种、14种和13种。综上,采用pH 3低酸溶液与60℃高温水浴处理的冠突曲霉均可有效改善固态发酵茶的品质。

关键词: 高温 低酸 冠突曲霉 固态发酵茶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伞形科13种植物CH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在伞形科不同植物中的结构特征,为了解类黄酮化合物在伞形科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伞形科六合黄心芹(Apium graveolens‘Liuhe Huangxinqin’)、津南实芹(A. graveolens‘Jinnan Shiqin’)、文图拉(A. graveolens‘Ventura’)、八卦洲水芹(Oenanthe javanica‘Baguazhou’)、溧阳白芹(O. javanica‘Liyang Baiqin’)、老山芹(Heracleum moellendorffii)、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白芷(Ammi majus)、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野生胡萝卜(Daucus carota)以及欧芹(Petroselinum crispum)1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及基因克隆测序,比对所得各物种CHS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并进行氨基酸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伞形科13种植物的CH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在1 187~1 197 bp,编码395~398个氨基酸,CHS基因序列比对一致性为90.02%,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的一致性为93.51%;CHS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区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均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树显示,除野生胡萝卜DcCHS外,其余伞形科12种植物的CHS处于同一分枝上,其他相同科植物的CHS均能聚在一起。【结论】CHS蛋白在伞形科六合黄心芹、津南实芹等12种植物中具有较高保守性及稳定性,预测其可发挥类似的功能,而野生胡萝卜DcCHS在进化树中与伞形科植物距离较远,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关键词: 查尔酮合成酶 伞形科 野生胡萝卜 生物信息学 系统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的定殖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及对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木霉菌在田间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析GYSW-6mL在不同酸碱性百合根际土壤定殖动态规律,同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GYSW-6mL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GYSW-6mL在土壤中的定殖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在碱性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施入后,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从微生物组成分析,在真菌门水平中,GYSW-6mL施入显著降低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体现在属水平上,降低青霉菌、篮状菌、Arcopilus、毛壳菌和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在细菌门水平中,提高酸杆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结论】GYSW-6mL在碱性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处理后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

关键词: 木霉 百合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50K液相芯片分析贵州香稻资源遗传多样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贵州香稻资源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促进贵州香稻在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0K液相基因芯片对78份香稻材料、2份不香的贵州培育品种、粳稻对照日本晴、籼稻对照9311共82份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检测,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经过严格过滤,获得35 344个高质量SNP位点,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328 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平均为0.216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328 2,标记缺失率平均为0.004 0;Shonnon指数平均为0.506 0;PIC值平均为0.271 4,大于0.250 0的SNPs位点占比达78.59%,说明获得的SNPs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可信度.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有66份资源遗传背景相对比较单一,但材料的少数遗传成分具有多源性;82份水稻资源可被划分为6个亚群,贵州香禾材料共分为3类,说明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而贵州培育香稻与9311聚为一类,多为籼稻材料.[结论]遗传参数结果说明贵州香稻品种间的位点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香禾是一类特殊的香稻,且组间有很好的区分度,遗传背景存在差异;贵州培育香稻多为籼稻材料.

关键词: 香稻 遗传多样性 液相芯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紫甘薯品种淀粉理化特性的比较分析

粮食与油脂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6个紫甘薯品种为原料,分析其成分、淀粉颗粒结构、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凝胶质构特性,并探究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黔紫薯1号的干物率、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川紫薯6号起始糊化温度(To)和终止温度(Tc)最高,紫罗兰峰值温度(Tp)最高;而阜紫薯1号的To、Tp和Tc最低。福薯24储能模量最高,黔紫薯1号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最低,损耗角正切最高;阜紫薯1号稠度系数最大,阜紫薯1号和福薯24的淀粉糊流体指数最低。福薯404和川紫薯6号凝胶硬度和咀嚼性较高,且福薯404凝胶黏附性和胶黏性最高,川紫薯6号凝胶弹性最好。糊化焓受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而淀粉凝胶质构特性主要与淀粉平均聚合度、糊化温度和淀粉糊流体指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 紫甘薯 淀粉 理化特性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气味活度值法分析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为贵州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加工技术与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茶树4月中下旬的1芽2叶至3叶的鲜叶为原料,通过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加工工艺制作绿茶,利用HS-SPME-GC-MS测定并分析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组分,基于气味活度值法筛选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关键香气组分,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茶类和香气种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共检出香气成分36种,其中,炒青绿茶20种(醛类6种、醇类5种、酮类3种、酯类3种、烯类1种、酸类1种、其他1种),烘青绿茶30种(醛类12种、醇类8种、酮类3种、酯类3种、烯类2种、酸类1种、其他1种),共有成分14种(乙醛、丙酮、异丁醛、乙酸、乙酸乙酯、异戊醛、2-甲基丁醛、1-戊烯-3-酮、戊醛、顺-2-戊烯-1-醇、(E)-3-己烯醇、庚醛、己酸甲酯、苯乙醇)。炒青绿茶独有的香气物质有6种,分别为乙酸乙烯酯、3-甲基-2-戊酮、1,5-己二烯醇、1-戊醇、罗勒烯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烘青绿茶独有的香气物质有16种,分别为2-丁酮、1-戊烯-3-醇、2-乙基呋喃、反式-2-戊烯醛、甲酸戊酯、己醛、2-己烯醛、(Z)-4-庚烯醛、2-蒎烯、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2-乙基己醇、(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2-丁基-1-辛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壬醛。根据气味活度值法筛选出炒青绿茶关键风味成分3种,分别是2-甲基丁醛、戊醛和异丁醛,修饰性风味成分4种(庚醛、异戊醛、罗勒烯、苯乙醇);烘青绿茶关键风味成分3种,分别是己醛、(Z)-4-庚烯醛和壬醛,修饰性风味成分8种(2-甲基丁醛、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庚醛、异丁醛、1-辛烯-3-醇、2-己烯醛、戊醛、异戊醛)。在绿茶种类上聚类分析将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成分各聚成一大类;在香气风味类型上将关键风味成分聚成一类,修饰性风味成分聚成一类。【结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关键风味成分具有显著差异,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香气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 绿茶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气味活度值法 香气特征 关键风味 修饰性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甘薯愈伤形成及生根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甘薯愈伤形成及生根的影响,为甘薯的组织培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紫云红芯薯、福薯24号、福薯404号等6个甘薯品种的叶片或茎段进行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不同配方培养基培养,统计分析甘薯外植体的污染率、褐化率、出愈率、分化率及生根率,筛选适宜甘薯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部位、消毒方法及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配方。【结果】甘薯叶片在0.1%HgCl2灭菌8~10 min时,成活率高;茎段在0.1%HgCl2灭菌12~15 min时,成活率高。甘薯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茎段。在MS+NAA 0.1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下,紫云红芯薯、福薯24号、福薯404号、渝薯27号、黔菜1号5个品种外植体的褐化率低,出愈率较高;普薯32号在MS+NAA 1.0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下褐化率低,出愈率高。紫云红芯薯在MS+NAA 0.2 mg/L+6-BA 0.5 mg/L培养基中能够诱导分化,分化率1.67%;渝薯27号在MS+KT 2.0 mg/L+IAA 0.5 mg/L培养基中分化率为3.33%,其余4个品种的愈伤组织均未分化。6个甘薯品种在MS+6-BA 1.0 mg/L+IBA 0.3 mg/L培养基下生根率较高,其中,紫云红芯薯、普薯32号、渝薯27号的生根率均达100.0%。【结论】甘薯叶片的表面灭菌时间以0.1%的HgCl2灭菌8~10 min为宜,茎段的表面灭菌时间以0.1%HgCl2灭菌12~15 min为宜。甘薯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茎段,且以MS+6-BA 1.0mg/L+NAA 0.5 mg/L培养基的效果最好,出愈率均在97.8%以上。适宜甘薯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3 mg/L,生根率均在92%以上。

关键词: 甘薯 培养基 MS NAA 6-BA 愈伤组织 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类型肥力变化及典型黄壤地力培育模式效果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摘要:通过对研究区典型分布的不同土壤类型设置监测地块,调查常规施肥和无肥措施下土壤肥力动态变化情况及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在典型黄壤分布区选择代表性监测地块,开展有机培肥、绿肥还田和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育技术模式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力培育技术模式下影响黄壤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和土壤培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5种不同土壤类型耕地以石灰土耕地的施肥量最高,整体上各地类有机肥投入量较低,化肥投入量较高;耕作层厚度整体呈旱地大于水田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处于高至中等水平;黄棕壤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可能因人为因素出现与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土壤性质不一致情况;常规施肥条件下紫色土耕地增产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典型黄壤地力培育技术模式,兼用绿肥区鲜食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最高;土壤养分处在较高或高等水平;地力培育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 土壤类型 地力培育模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耕地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