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作紫苏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初探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猕猴桃间作紫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猕猴桃间作紫苏的间作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猕猴桃园间作紫苏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试验设计5个处理:M1201+112 500株/hm2(LH)、M626+112 500株/hm2(ZH)、M1201+75 000株/hm2(LL)、M626+75 000株/hm2(ZL)、猕猴桃单作(CK)。结果表明:LH、ZH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紫苏开花期显著下降,速效磷含量在紫苏收获期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为优势菌,主要细菌属为Bradyrhizobium、Streptomyces、Pseudomonas等,主要真菌属为Abelia、Homo、Mus等,均在间作处理中有较大提升,LH处理丰度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Bradyrhizobium和土壤β-木糖苷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Abelia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K相比,LH、ZH处理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ganglio series)和酰胺生物合成过程(am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有助于增加植物抗性;间作处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猕猴桃果实还原型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总酸含量。综上,猕猴桃间作紫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如显著提升了Bradyrhizobium的丰度),有助于改善果实品质。猕猴桃园建议推广LH种植模式即M1201+112 500株/hm2,同时应补充种植紫苏带走的土壤养分。


桑果不同单果质量与其品质变化的回归分析
《中国蚕业 》 2024
摘要:为探讨影响桑果品质性状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2022—2023年以育71-1桑树品种为试材,在桑果成熟季节调查桑果果用及其品质性状指标,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研究了桑果品质性状指标变化对桑果单果质量的反应。结果显示:(1)统计结果。桑果纵径,以2.9 g>d(桑果单果质量)≥2.7 g和3.1 g>d≥2.9 g的桑果纵径最大,其次是3.3 g>d≥3.1 g的桑果纵径;桑果宽横径,以3.3 g>d≥3.1 g的桑果宽横径最大,其次是3.1 g>d≥2.9 g的桑果宽横径;桑果厚横径,以3.1 g>d≥2.9 g的桑果厚横径最大,其次是3.3 g>d≥3.1 g的桑果厚横径;桑果汁含糖量,以2.7 g>d≥2.5 g的桑果汁含糖量最大,其次是2.5 g>d≥2.3 g和2.9 g>d≥2.7 g的桑果汁含糖量;桑果种子数量,以3.1 g>d≥2.9 g的桑果种子数量最大,其次是3.3 g>d≥3.1 g的桑果种子数量。(2)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桑果单果质量与桑果纵径、桑果厚横径和桑果种子数量等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桑果宽横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方差分析结果。桑果单果质量与桑果纵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桑果厚横径和桑果种子数量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桑果单果质量是影响桑果品质性状指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贵州火龙果病毒检测及侵染类型分析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贵州省火龙果病毒种类和复合侵染类型,以及主产区病毒发生动态。采集贵州省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镇宁县火龙果果园的火龙果茎共703份,利用CVX、CVX-NTU、PiVX、ZyVX和Sch VX特异性引物对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罗甸县火龙果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5.92%、94.90%,望谟县分别为93.48%、93.90%,贞丰县分别为90.99%、99.02%,镇宁县分别为94.52%、94.17%;其中,望谟县在2021年未检出Sch VX,2022年则有了较高的检出率(均为复合侵染),表明该病毒在望谟县扩散传播。2021、2022年罗甸县火龙果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分别为83.10%、90.82%,望谟县分别为93.48%、87.80%,贞丰县分别为90.09%、99.02%,镇宁县分别为93.15%、93.34%。从复合侵染的类型看,2种病毒复合侵染有9种类型,3种病毒复合侵染有10种类型,4种病毒复合侵染有5种类型,另有5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类型。贵州省火龙果的病毒侵染以几种PVX属病毒复合侵染为主,且已在贵州省火龙果主产区大面积发生。


两种不同加工方式杨梅汤抗氧化及风味品质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杨梅汤是贵州特色的杨梅加工产品。该文以贵州本地产杨梅汤为主要试材,研究了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生产的杨梅汤的品质,主要测定了维生素C(Vc),花色苷,总酚,类黄酮以及采用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法测定了杨梅汤的抗氧化性,并对风味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采用铝罐包装的杨梅汤中Vc,花色苷,总酚,类黄酮,含量在贮藏期间均高于聚丙烯塑料(Polypropylene,pp)罐。在贮藏末期,Vc和花色苷比pp罐高126.50%和37.36%,差异显著。铝罐杨梅汤DPPH清除率及ABTS清除率均强于pp罐。电子鼻风味显示,两者风味基本一致,在贮藏120 d后气味特征完全重叠。铝罐挥发性成分α-石竹烯较pp罐多16.09%,但整体种类略少于pp罐。综上,铝罐包装更有利于杨梅汤贮藏品质的提升。该文研究结果为杨梅汤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参数,为提升品质,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的山香圆平背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遗传多样性,掌握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分化现状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测定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山香圆平背粉虱种群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开展基因序列特征、单倍型及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和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扩增长度均为658 bp,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共定义10个单倍型。贵州茶园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800)和高核苷酸多样性(Pi=0.067 0)。11个地理种群的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高(Fst=0.920 3),基因交流水平低(Nm=0.04)。AMOVA分析显示,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F_(CT)=0.912 9);中性检验与错配分布分析综合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近期未发生过明显扩张现象;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及中介网络图聚类结果均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聚为3分支,分化枝可能已达物种水平。
关键词: 茶树新害虫 山香圆平背粉虱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15份紫叶紫苏品系叶片色素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紫叶紫苏是我国药用、菜用紫苏的主要来源,为了促进紫叶紫苏的开发利用,针对从国内收集的15份紫叶紫苏,开展叶色生理基础研究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份紫苏材料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分别为0.55~1.00 mg/L、0.26~0.46 mg/L、0.22~0.38 mg/L和0.22~0.67 U/g(以鲜质量计),叶上表面为紫绿色的紫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叶上表面为紫色的紫苏花色苷含量高。紫苏生育期和1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4%~38.0%,以单株籽粒质量最大,其次为总穗数、叶片数和叶片质量,变异系数依次为33.3%、30.0%和28.0%。15份紫苏单株的叶片质量、枝干质量和籽粒质量分别为0.030~0.112 kg、0.222~0.468 kg、2.2~9.1 g。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紫苏生育期与单株籽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0);叶片数与枝干质量(r=0.67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586)。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957%,分别代表紫苏生物产量、株型结构、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15份紫苏的综合因子得分介于-1.234~0.565之间,以C05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紫苏分为早熟矮秆低产组、枝繁叶茂组、大叶高秆组、晚熟高产组4组,分别包含4、4、6、1份材料。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初步筛选出生物产量突出的C05、C11和C15作为叶用型紫苏,综合得分高的C09作为籽叶兼用型紫苏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