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双维信息与剪枝的中文猕猴桃文本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5
摘要:[目的/意义]中文猕猴桃文本在段落上下文主题与字符间的左右关系中,展现出垂直与水平双维度特性。若能充分利用中文猕猴桃文本的双维特性,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命名实体识别的识别效果。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维信息与剪枝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命名为KIWI-Coord-Prune (kiwifruit-CoordKIWINER-PruneBiLSTM)。[方法]通过设计CoordKIWINER与PruneBi-LSTM两个模块,对中文猕猴桃文本中的双维信息进行精准处理。其中CoordKIWINER模块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捕捉复杂和嵌套实体的能力,从而生成涵盖更多文本信息的加强字符矢量;PruneBi-LSTM模块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加强了模型对重要特征的学习与识别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实体识别效果。[结果和讨论]在自建数据集KIWIPRO和四个公开数据集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ClueNER、Boson,以及ResumeNER上进行试验,并与LSTM、Bi-LSTM、LR-CNN、Softlexicon-LSTM,以及KIWINER五个先进模型进行对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5个数据集上分别取得了较好的F1值,分别为89.55%、91.02%、83.50%、83.49%和95.81%。[结论]与现有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文猕猴桃领域文本的命名实体识别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泛化性,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的构建等下游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猕猴桃文本 自建数据集 多维度注意力机制 剪枝 深度学习 文本特征增强


驱控一体的旋拧式果实采摘执行器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果园智能化采收作业需要,设计了支持总线扩展的驱控一体旋拧采摘末端执行器,旨在为多臂并行采摘机器人研发提供支撑。在对标准苹果树果实物理形态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人工采摘方法,提出了“吸附-夹持-旋拧”的采摘机械操作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双舵机驱动的紧凑型采摘执行机构,对其吸盘、夹持和旋拧电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面向多执行并行采摘需要,设计了基于CANopen通讯的采摘操作驱动器,实现了多执行器的总线扩展。通过现场试验对执行器作业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在60~100 mm之间,采摘成功率可达到90%,吸盘最优停留时间为1.00 s,吸盘最优接近距离为1.0 mm,最优旋拧角度为360°。


红光背景下不同方式介入蓝光对番茄植株的影响效果
《中国农业气象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以番茄品种‘丰收74-560RZ F1’为材料,以供光模式可调的LED灯为光源进行试验。试验以纯红光R为对照,设置蓝光补充和蓝光取代两种介入方式,蓝光补充介入即在红光背景光基础上,间隔不同时间补充蓝光B,其中蓝光补充强度分别为32、40、64和80μmol·m-2·s-1,相应试验处理分别记作R/RB32、R/RB40、R/RB64和R/RB80。蓝光取代介入即在红光背景光基础上,分别以20μmol·m-2·s-1光强度的蓝光B间歇取代红光,蓝光取代介入时间间隔分别为0、1min、1h和4h,试验处理分别记作RB、R/RB(1min)、R/RB(1h)和R/RB(4h)。在此背景下探究非连续供光模式对番茄生长发育、抗氧化系统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纯红光对照相比,蓝光补充介入处理降低番茄株高9.94%~19.62%,蓝光取代介入处理提高番茄株高12.29%~36.31%。(2)与对照相比,蓝光的两种介入模式均提高了番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蓝光补充介入模式中,植株地上部生物量随着蓝光光强的增加、补光时长的减少呈增加趋势,其中,蓝光补充处理R/RB80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干、鲜重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15.45%、198.35%(P<0.05);蓝光取代介入模式中,R/RB(1min)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干、鲜重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19.35%和152.31%(P<0.05),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R/RB80处理提高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14.21%和14.15%),且降低了叶片中活性氧(ROS)含量(较对照降低18.23%);R/RB(1min)处理下茎、叶中CAT较对照分别提高2.84%、18.35%,而茎、叶中ROS含量分别降低4.64%、20.80%。(4)与连续红光对照相比,两种蓝光介入模式均提高了Ψ_o[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初级醌受体(QA)以后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_o(潜在光化学效率)、ET_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等荧光参数,降低了光合系统热耗散(DI_o/CS),且蓝光补充处理下荧光参数数值大都高于蓝光取代处理;R/RB80处理下TR_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ET_o/CS(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和ET_o/RC数值均为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0.5%、0.6%、2.1%,R/RB(1min)处理下PI abs(叶片光合性能指数)、ET_o/RC和Ψ_o分别较对照提高17.02%、9.53%、5.44%。整体而言,红光背景下蓝光介入不同程度提高了番茄叶片光合系统的电子传递效率,有利于幼苗形态建成以及生物量的增加,其中R/RB80和R/RB(1min)处理是本实验的较优处理。


紫皮洋葱新品种"郑研墨月"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郑研墨月”是以“赤玉”为亲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技术选育的紫皮洋葱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晚熟,生育期260~280d;生长旺盛,叶色黄绿色,无腊粉,功能叶为9~10片;鳞茎近圆球形,外皮深紫红色,平均单球质量245 g, 667 m2平均产量约5 608kg;抗病性强,“郑研墨月”高抗霜霉病、紫斑病、病毒病;辣度浓郁,肉质紧实,干物质含量高,适宜河南、山东、江苏等主产区种植栽培。


多源场景下粘虫板小目标害虫轻量化检测识别模型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5
摘要:[目的/意义]为了解决多源场景下粘虫板图像中粉虱和蓟马两种害虫由于个体小难以精确检测以及设备计算资源受限的问题,本研究基于YOLOv5s提出了一种名为MobileNetV4+VN-YOLOv5s的小目标图像轻量化检测识别模型。[方法]模型框架结合MobileNetV4主干网络构建EM模块,实现特征提取网络结构的优化和精度的提升;在模型颈部引入轻量化模块GSConv和VoV-GSCSP,替代普通卷积,降低模型复杂度;最后添加NWD (Normalized Wasserstein Distance)损失函数,用于增强小目标的判别敏感度与定位能力。[结果和讨论]所提出模型在室内场景下对小目标害虫的检测性能最佳,平均检测精度为82.5%,较原始模型YOLOv5s提升了8.4%;模型参数量降低了3.0 M,帧率提升了6.0帧/s;在室外场景下,所提出模型的平均精度为70.8%,较YOLOv5s提升了7.3个百分点,参数量降低了3.0 M,帧率提升了5.5帧/s;在混合场景下,模型的平均精度为74.7%,较YOLOv5s提升了8.0个百分点,参数量降低了3.0 M,帧率提升了4.3帧/s。同时研究发现,对原始图像进行裁剪分割能够影响模型性能,在采用5×5的比率对原图进行分割下模型的检测识别性能最佳;利用室内场景数据训练的模型能够在所有场景下都获得最佳的检测性能。[结论]本研究提出的MobileNetV4+VN-YOLOv5s模型兼顾轻量化和精度,模型可部署到嵌入式设备,便于落地应用,可为各种多源场景下粘虫板图像中小目标害虫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目标 害虫检测 轻量化 粘虫板 多源场景 MobileNetV4 YOLOv5s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困境与对策
《农村金融研究 》 2025
摘要: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贯穿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始终。论文明确了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成果转化活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将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深度落地扎根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可以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仍面临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跨领域协作难度大、缺乏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推广队伍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打造高效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接平台,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新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产学研协同


黄腐酸钾对水培韭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为探究外源黄腐酸钾对韭菜生长适应性、产量、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影响,以京韭一号韭菜为试材,在营养液中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试验设定5个浓度(ρ,后同)处理(T1、T2、T3、T4、T5分别为0.05、0.10、0.15、0.20、0.25 g·L-1),以清水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处理浓度为0.15 g·L-1(T3)时,韭菜生长和品质指标综合表现最优。与CK相比,添加黄腐酸钾能显著促进水培韭菜的生长和提高品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T3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韭菜产量较CK提高了142.89%;与CK相比,T3处理下水培韭菜叶绿素a、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131、0.187和0.024 mg·g-1;T3处理韭菜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41.90%、10.67%和59.31%;这表明黄腐酸钾能促进水培韭菜的生长;与CK相比,T3处理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丙酮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4.69%、131.91%和124.97%,并对总酚和水解氨基酸含量等营养品质也有一定的提升效果。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各浓度处理综合得分均高于CK,且T3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上,黄腐酸钾浓度0.15 g·L-1为水培条件下韭菜最适水平。该结论为水培韭菜黄腐酸钾添加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克鲁伦河流域草原面源污染管控分区数据集
《农业大数据学报 》 2025
摘要:克鲁伦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乎中蒙两国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科学划分面源污染管控单元对于该流域实现水环境精准施策和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该区域在污染管控方面缺乏有效的分区数据来指导具体施策。传统的污染管控单元划分方法,难以精确反映草原面源污染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果。草原面源污染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地理属性在属性上呈现出重复性,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连续性。为了更准确地捕捉这些特征,需要一种能够平衡处理属性重复与空间连续的聚类方法。本研究针对克鲁伦河流域,面向草原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了年平均降水、气温、数字高程、草地载畜强度以及土壤全氮磷含量等关键连续数据,利用能有效处理属性依赖关系和空间一致性策略的空间Toeplitz逆协方差聚类(STICC)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2022年克鲁伦河流域面源污染管控分区数据集。为了验证该数据集的精确性,采用DUNN聚类精度评价指标对该分区效果与其他传统分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STICC方法在聚类精度上优于K-Means、Spectral K-Means、GMM及Repeated Bisection等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识别污染的异质性区域,进而显著提升管理的精细度。此外,本研究还保留了数据的原始连续性,使得对污染特征的刻画更为准确。相较于传统方法,本研究提供的分区数据在细节展现上提升了50%以上。该数据集不仅为深入研究克鲁伦河流域的面源污染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相关管控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 克鲁伦河流域 面源污染 管控分区 空间聚类 STICC聚类


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设施甜樱桃上的采集行为和授粉效果比较
《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是设施甜樱桃Prunus avium授粉应用最广泛的两个蜂种,二者的生物学特性和采集行为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在设施甜樱桃上观察比较这两个蜂种的采集行为与授粉效果差异,为更好利用两个蜂种服务于设施樱桃授粉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2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双河果园中对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甜樱桃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晴天和阴天的采集行为进行监测,评价二者对设施甜樱桃的授粉效果;同时监测设施环境下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动态变化,分析采集频次(出巢频次和携粉巢归频次)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晴天和阴天,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均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在阴天二者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意大利蜜蜂的采集行为比地熊蜂更容易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在晴天和阴天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光照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而地熊蜂只有在阴天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与光照强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两种蜂在晴天的采集高峰分别为11:00-12:00和14:00-15:00,在阴天分别为14:00-15:00和15:00-16:00。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在甜樱桃盛花期的出巢频次和携粉归巢频次均高于初花期。意大利蜜蜂的每分钟访花数量在全天各时间段均低于地熊蜂,单朵花访问时间高于地熊蜂。两种蜂授粉后的甜樱桃坐果率、单果重、果实生长速率和果形指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均可作为设施甜樱桃的高效传粉媒介,可根据授粉期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蜂种,或调整设施环境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授粉效果。


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解析马蔺花瓣花青素积累机制
《中国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蔺的花色形成与其花瓣中花青素含量密切相关。为解析马蔺花青素积累过程及其基因调控途径,以现蕾期和盛花期两种花色(紫罗兰色和浅蓝色)的马蔺花瓣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高通量RNA测序方法对其进行转录组和花瓣花青素合成相关代谢靶向代谢组测试分析。花青素靶向代谢分析表明,在马蔺花瓣中共鉴定出46种花青素代谢物,现蕾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和盛花期紫罗兰色-浅蓝色两个比较组中分别检测出34种和32种差异代谢物。转录组分析表明现蕾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和盛花期紫罗兰色-浅蓝色分别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6774个和25371个,参与花青素合成的结构基因有37个,编码8个关键酶。联合分析筛选出11种代谢物和23个基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HS、CHI、F3H、DFR、3AT、BZ1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花青素代谢物的积累显著相关。综上,马蔺花色差异的关键代谢物为:二氢杨梅素、飞燕草素、飞燕草素-3-O-槐糖苷、飞燕草素-3-O-(6-O-丙二酰-β-D-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桑布双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芸香糖苷和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这些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受F3’H、DFR、3AT和BZ1基因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