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林下菊苣草地放养对北京油鸡盲肠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解析林下菊苣草地放养与传统笼养对北京油鸡盲肠菌群和代谢物的影响。【方法】将体重相近的10周龄北京油鸡母鸡随机分为3组,即林下菊苣草地放养组(T1组,放养密度100只/667 m2;T2组,放养密度120只/667 m2)和传统笼养对照组(CK),草地放养组采用草地放养与基础饲粮补饲相结合方式,传统笼养组仅饲喂基础饲粮,试验期95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盲肠内容物,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分析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菌群结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差异代谢物和KEGG富集通路。【结果】与CK组相比,T1组北京油鸡盲肠菌群的Sobs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有所提高,Simpson指数有所降低,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T2组北京油鸡盲肠菌群的Sobs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分别提高41.3%、33.6%和34.7%(P<0.05)。与CK组相比,T1和T2组北京油鸡盲肠中扭链瘤胃球菌属、理研菌科_RC9菌属、欧陆森氏菌属、未分类毛螺菌科和瘤胃球菌科UCG-005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T1和T2组北京油鸡盲肠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结论】林下菊苣草地放养提高了北京油鸡盲肠内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影响了北京油鸡的脂质代谢途径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可起到控制体脂、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免疫性能等一系列良性作用。

关键词: 林下草地放养 北京油鸡 盲肠菌群 盲肠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上覆水是水体与大气的交界面,其水质是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哈尔滨市8处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检测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光谱,分析DOM的来源和组成特征,以及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城市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DOM荧光指数(FI)范围为1.71~1.98,平均值为1.85,其来源兼具外生源与自生源特征;生物指数(BI)在0.97~1.34范围之间,平均值为1.09,新鲜度指数(β/α)范围为0.91~1.19,平均值为1.01, DOM组成的新生自生源特征性强;腐殖化指数(HI)在0.86~4.26范围内,平均值为2.43,腐殖化程度弱。水体样品DOM中共识别出5种荧光组分: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组分C1、可见类富里酸组分C2)、类蛋白质(类色氨酸组分C3、类酪氨酸组分C5)和类胡敏酸组分(C4),类腐殖质(C1、 C2和C4)相对浓度高于类蛋白质。3种类腐殖质间具有显著(p<0.01)正相关性,且均与C5成显著(p<0.01)负相关,而C3与其余荧光组分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各理化指标对FI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pH与BI、β/α(p<0.01)的正相关性及与HI(p<0.05)的负相关性均为显著。DO与C3负相关性及与C5正相关性均为显著(p<0.05)。类腐殖质与TOC、 TP(p<0.01)及COD(p<0.05)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类富里酸与TN亦成显著(p<0.05)正相关性,而C5与TOC、 TP均成显著(p<0.01)负相关。基于上覆水理化指标和DOM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相比于荧光光谱指数,类腐殖质及C5的荧光强度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水体样品,用于评价景观水体环境质量。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景观水体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指数 荧光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准施肥技术在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中的集成应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施肥机械施肥量调节标定困难、施肥量控制精度差、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集成研制了一套基于电液驱动的智能精准施肥控制系统,旨在提高施肥作业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方法]系统基于编码器-GNSS组合测速,结合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根据预设的排肥量和车速,实现对施肥量的精准控制;通过终端设备转发作业信息到服务器,实现施肥作业远程监管。该系统应用于2行指夹式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排肥量标定和施肥量控制误差测试。[结果]施肥量控制平均误差小于5%。在辽宁昌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区应用示范57 hm2,施肥量误差1.8%,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施肥量控制精度和稳定性。[结论]该智能精准施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辽北旱地保护性耕作的施肥精度和作业效率,对提升土壤保育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精准施肥 自动控制 远程监管 土壤保育和产能提升 智能交互终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干花粉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百合干花粉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蛋品质以及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体重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35周龄北京油鸡母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和4%百合干花粉。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4%百合干花粉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百合干花粉显著提高蛋壳颜色、蛋白高度、蛋黄色泽和哈氏单位(P<0.05),其中4%百合干花粉组的提高幅度最大。(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百合干花粉显著提高蛋黄蛋白质和叶黄素含量(P<0.05),其中4%百合干花粉组的提高幅度最大;2%和4%百合干花粉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4%百合干花粉显著提高北京油鸡蛋壳颜色、蛋白高度、蛋黄色泽、哈氏单位、蛋黄蛋白质和叶黄素含量,显著降低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和蛋黄胆固醇含量。

关键词: 百合 北京油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蛋黄胆固醇 蛋黄叶黄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模式在规模化猪场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防控效果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批次化生产模式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疫苗免疫防控效果的影响。对某集团同一地区分别实施“三周批”批次化生产和连续式生产猪场,随机采集150头和47头后备母猪、111头和200头生产母猪血清,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LISA抗体检测,并分析比较2种生产模式下的蓝耳病疫苗免疫防控效果及母猪繁殖性能。又对我国生猪主要生产区域分别实施批次化和连续式生产规模猪场,采集保育猪(62、159头)、后备母猪(568、317头)和生产母猪(833头、679头)血清,进一步比较分析了2种生产模式下的蓝耳病疫苗免疫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同一集团批次化生产后备和生产母猪蓝耳抗体吸光度比值(S/P)高于连续式生产(P<0.05),并且生产母猪抗体阳性率高于连续式生产(P<0.05)。生猪主产区不同集团,批次化生产保育猪蓝耳抗体阳性率高于连续式生产(P<0.05)、S/P>2.5占比低于连续式生产(P<0.05);批次化生产后备母猪、生产母猪蓝耳抗体S/P值低于连续式生产(P<0.05),但S/P值大于2.0和2.5的占比较低(P<0.05),抗体阳性率高于连续式生产(P<0.05);批次化生产的CV值全部低于连续式生产。说明,批次化生产模式下,猪群蓝耳病病毒抗体阳性率高、离散度低、S/P均值合理,有利于规模猪场蓝耳疫病防控。

关键词: 规模猪场 全进全出 批次化生产 连续式生产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会泽地区草莓多年一栽制生产模式下产量下降原因探究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云南会泽地区为我国四季草莓主产区,主要采取多年一栽模式,即一次定植连续多年收获,后期产量逐年下降,多年生产后重新定植连作障碍问题十分严重。解析草莓多年一栽生产模式下的产量下降原因,能够为该模式提质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盛果期对不同生产年份土壤取样,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p H、电导率以及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并比较分析;提取土壤微生物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并与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年一栽模式下,土壤p H平均每年下降0.87,土壤电导率(EC)每年上升60.40%,第四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超过59%。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逐年降低,第4年土壤微生物Chao1指数下降41.8%,真菌多样性下降52.5%;N循环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大多数C循环与N循环细菌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EC呈负相关。同时,随着收获年限增加,FUNGuild分析显示病原菌和腐生菌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其中镰孢菌属为最主要病原菌,同时有益菌如共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会泽地区特殊的栽培模式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有机质亏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和草莓减产。

关键词: 草莓 多年一栽模式 产量下降 土壤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及水分对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调控氮素的影响及其肥效研究

核农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脲酶、硝化抑制剂用量均占UAN的0.06%)在夏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土壤[褐土(S1)和红壤(S2)]、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40%(W1)、60%(W2)和80%(W3)]以及夏玉米种植条件下[不施氮(CK)、追施普通尿素(CN)、优化CN(CNU)、追施普通尿素硝酸铵溶液(UAN)、追施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UANa和UANb)],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对其所含氮素的调控效果及肥效。结果表明,YUAN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慢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下降期内显著高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S1中的平均上升速率(41.63 mg·kg-1·d-1)和下降速率(25.50 mg·kg-1·d-1)均大于在S2中的平均上升速率(35.79 mg·kg-1·d-1)和下降速率(16.74 mg·kg-1·d-1),0~56 d内二者铵态氮含量整体达到显著差异,说明YUAN的氮素在S2中转化的慢,其对氮素的调控效果更佳。在W1、W2和W3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0~91 d内YUAN处理铵态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UAN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91和21d(分别为933.70、1128.80和1507.10 mg·kg-1),说明W2田间持水量条件下YUAN调控氮素的效果较优。与C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690 kg·hm-2,增产率为8.73%,氨挥发减少67.10%。与UA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779 kg·hm-2,增产率为9.97%,氨挥发减少60.64%。在0~20 c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以CN和UANa处理较高,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80~200 cm土层内,施肥处理中以UANa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分别较CN、CNU、UAN和UANb处理降低46.60%、26.08%、40.59%和27.07%,其中UANa处理显著低于CN和UAN处理。本研究结果为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氮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尿素硝酸铵溶液 土壤酸碱 土壤水分 抑制剂 夏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番茄生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蔬菜 2025

摘要:番茄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相比较传统育种,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技术因其高效性和精准性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已在各个生物育种领域引起革命性变革。本文深入探讨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提高番茄抗病性(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抗逆性(抗旱性、耐低温等)、创制雄性不育系、促进单性结实、改良品质(外观品质、风味品质、营养品质等)以及实施从头驯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番茄生物育种中的潜力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在番茄等作物上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技术效率、安全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上,以推动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

关键词: 基因编辑 番茄 生物育种 抗病育种 抗旱育种 抗寒育种 种质创制 品质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水解物的苦味形成机制及其酶解脱苦和风味改善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水解后会产生多种生物活性肽,含有生物活性肽的功能食品能够改善人体的健康。但因蛋白质在水解过程中会产生苦味物质苦味肽,具有不良口感,限制了蛋白质水解产物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在不影响蛋白质水解产物生物活性的前提下,氨肽酶和羧肽酶等蛋白酶的进一步水解能够有效降低其苦味,在低苦味多肽功能食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蛋白质水解产物苦味的因素,包括苦味肽组成、蛋白质水解度、蛋白酶种类以及多肽构效关系。此外,本文还探讨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生物信息学模型和电子舌在苦味肽鉴定中的应用。文章强调了内肽酶-外肽酶分步酶解在降低蛋白质水解产物苦味和优化食品风味方面的协同效果。本文旨在为改善蛋白质水解产物的感官品质、提高其在功能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蛋白质水解物 苦味 脱苦技术 外肽酶 风味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育种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

蔬菜 2025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尖端生物技术的加速渗透融合,作物表型高通量自动化获取、智能育种软件、种业大数据分析等数字育种技术产品在种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品种创新效率、提升品种选育精度、推动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本文分析了生物育种产业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需求,阐述了数字育种的内涵、特征和关键技术框架,总结梳理了现阶段数字育种装备和数字育种平台的研究现状;并围绕数字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数字育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种业数据标准缺乏、育种产业面临技术断层和常规育种人才断层等问题,给出了数字化与智能化协同推进、关键核心部件自主创新、软硬件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辐射引领等发展建议,助力种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以育种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物育种 数字育种 智能育种技术 装备 平台 智能化 自动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