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氢嘧啶对甜樱桃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25
摘要:为明确四氢嘧啶处理对甜樱桃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香泉壹号’甜樱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四氢嘧啶处理对其在常温((20±1)℃)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氢嘧啶能减轻甜樱桃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和果柄褐变程度,延缓质量的损失和硬度的降低,减缓甜樱桃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升高,抑制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在果实体内的积累,提高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四氢嘧啶处理还可以减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维持较好的固酸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氢嘧啶处理的甜樱桃果实14个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较小。总之,四氢嘧啶处理能提高甜樱桃果实抗氧化活性,进而延缓衰老,维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及风味。


LED蓝光处理对鲜切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照射处理对鲜切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该试验以"红颜"草莓为试材,在(4.0±1.0)℃、相对湿度 85%~90%的冷库条件下,以LED蓝光[光强为 36 μmol/(m2·s)、光照时间为 36 h]处理鲜切草莓为处理组,以避光处理鲜切草莓为对照组,定期测定鲜切草莓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酚、花色苷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蓝光处理有效延缓了鲜切草莓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对照组鲜切草莓花色苷含量无显著变化,总酚含量、POD及PPO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蓝光处理显著提高了鲜切草莓花色苷和总酚含量,提高了POD酶活性,抑制了PPO酶活性的上升.贮藏结束时,蓝光处理的鲜切草莓总酚含量是对照的 1.39 倍、花色苷含量是对照的 1.54 倍、维生素C含量是对照的 1.24 倍.因此,LED蓝光处理有效保持了鲜切草莓的品质,为鲜切草莓保鲜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研究-基于科研院所角度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25
摘要: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促进科研人员创新与活力,扩大科研人员经费自主权的同时,势必会对科研院所的风险管理提出较大挑战。因此,科研院所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效平衡科研自主权与风险管控。本文通过对“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高科研院所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小型西瓜果实致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ε-聚赖氨酸抑菌研究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北京市薄皮小西瓜为试材,采用分离纯化法、形态观察法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法,研究了薄皮小西瓜贮藏期自然发病果实上的主要病原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壳聚糖/ε-聚赖氨酸复合膜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采用平板计数法、十字交叉测量法、烘干恒重法、酶标仪法等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ε-聚赖氨酸添加量(3%、5%、7%、9%)对腐败菌致死率、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干质量、腐败菌电导率、核酸和蛋白类物质外渗程度的影响,明确薄皮小西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及ε-聚赖氨酸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后期薄皮小西瓜的贮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引起西瓜腐烂变质的主要病原菌为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壳聚糖/ε-聚赖氨酸复合处理可使腐败菌致死率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延缓,破坏灰霉菌、黑曲霉和镰刀菌的细胞结构,使电导率值升高,蛋白质溶出率上升,核酸类物质外渗增加,最终导致西瓜腐败菌死亡。


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研究-以北京蔬菜种植户为例
《湖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已有研究进展,制定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进一步基于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北京市蔬菜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Logitstic模型分析蔬菜种植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识别产业组织、品牌经营、降低肥料用量、政府宣传、政府补贴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蔬菜组织体系与品牌经营体系建设,强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推广,提升政府补贴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技术 采纳行为 影响因素 Logistics模型 蔬菜种植户 北京市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个性化作物水肥管理智能决策方法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5
摘要:[目的/意义]为解决当前作物管理中个性化需求难以捕捉、决策过程缺乏灵活性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个性化作物生产智能决策方法[方法]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收集用户在蔬菜作物管理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涵盖产量、人力资源消耗和水肥消耗等方面。随后,将作物管理过程建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同时考虑用户个性化偏好和作物产量,并采用强化学习算法来学习作物管理策略。水肥管理策略的训练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持续更新,学习在不同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以实现最优决策,从而实现个性化的作物管理。[结果和讨论]在gym-DSSAT (Gym-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仿真平台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个性化作物生产智能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根据用户的个性化偏好调整作物管理策略。[结论]通过精准捕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该方法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优化了人力资源与水肥资源的消耗。
关键词: 作物管理 大语言模型 多目标决策 个性化决策 PPO算法


饲粮中添加蛋氨酸锌对肉雏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蛋氨酸锌对肉雏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罗斯308雄性肉雏鸡2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以蛋氨酸锌形式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锌,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40、60和80 mg/kg,饲粮为粉料形式,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极显著提高了肉雏鸡1~14日龄平均日增重(P<0.01),添加20、40、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极显著降低了1~14日龄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雏鸡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添加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提高了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封闭蛋白-1 (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P <0.05),添加40、60和80 mg/kg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添加40~80 mg/kg蛋氨酸锌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肉雏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黏膜屏障功能。


不同品种西瓜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北京地区常见的5个西瓜品种“L600”“光辉L1000”“京美2K”“超越梦想”“小甜王”为试材,采用称重法、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研究了西瓜的可溶性固形物、硬度、有机酸、可溶性糖、甜度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西瓜产业的贮藏及销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西瓜果实硬度降低,失重率不断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波动变化。5种西瓜中葡萄糖、果糖、苹果酸和柠檬酸等主要风味物质的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蔗糖、琥珀酸和富马酸含量在贮藏结束后有所上升。不同品种西瓜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存在差异,“超越梦想”西瓜的失重率远高于其他品种西瓜,“小甜王”西瓜的硬度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西瓜,但糖酸比和甜酸比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西瓜。


小麦花粉孔发育相关TaINP1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粉孔径调控因子在植物萌发孔径形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探究小麦花粉表面萌发的孔发育调控机理,深入探索与OsINP1同源的TaINP1基因家族在小麦萌发孔径形成中的调控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策略,在小麦基因组中鉴定出53个小麦TaINP1基因,系统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间的共线性关系。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INP2.2、TaINP2.5等基因在小麦穗部显著高表达;TaINP2.5、TaINP3.2等基因经低温(10℃)处理后在花粉中高表达。结合花粉萌发及纳米磁珠转化技术,将RFP报告基因成功导入小麦花粉中,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不同低温处理花粉的荧光强度,证实TaINP1基因在调控花粉孔开闭中起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花粉孔发育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优化小麦花粉纳米磁珠高效转化体系提供了参考,为小麦分子育种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小麦 花粉孔发育 INP1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低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