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食用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蔬菜 2025

摘要:食用菌营养均衡、食药兼用、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综述了近年来发掘的食用菌萜类、多糖、蛋白质和多肽、酚类、固醇类等多种活性成分的种类、结构和检测方法,并分别概述了不同功能成分具有的抗癌、抗氧化、抗炎、提高免疫力等药理功能。食用菌多样化的活性成分使其具有很高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和药品开发潜力,目前活性物质的挖掘、利用和产品开发正逐渐成为食用菌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仍有部分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未来可以在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提高食用菌活性成分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食用菌 活性物质 生物功能 提取 检测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尔马林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受精卵和仔稚幼鱼的毒性及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效果

水产学杂志 2025

摘要:为防治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的淀粉卵甲藻病,研究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对眼斑双锯鱼受精卵、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毒性和防治淀粉卵甲藻病的效果。在海水晶配制的盐度28~32海水和水温27~30℃下,将附有受精卵的人工鱼巢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 min后,移至养殖缸中,再用0 mg/L、100.0 mg/L、200.0 mg/L、300.0 mg/L和400.0 mg/L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10 min。将破膜后第6 d的仔鱼和患淀粉卵甲藻病体长0.8~1.0 cm的幼鱼在养殖缸中,分别暴露在不同的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急性毒性试验(0 mg/L、19.9 mg/L、31.6 mg/L、50.0 mg/L、79.3 mg/L、125.6 mg/L、199.1 mg/L和315.5 mg/L)和预防试验(0 mg/L、19.9 mg/L、31.6 mg/L、50.0 mg/L、79.3 mg/L和125.6 mg/L)。结果显示:在受精卵转移过程中,宜采用200.0 mg/L的福尔马林浸泡处理10 min;对仔稚鱼的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66.2 mg/L和62.5 mg/L,静水养殖水体中宜采用16.7 mg/L福尔马林的安全浓度处理;在后期幼苗的循环水养殖中,可定期使用浓度为80.0 mg/L的福尔马林药浴4~6 h,以预防淀粉卵甲藻病的发生。

关键词: 淀粉卵甲藻 眼斑双锯鱼 福尔马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区以及不同储存周期对'Tresor'百合鳞片扦插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河北沽源、北京房山辛庄2个地区生产的‘Tresor’百合种球为试材,采用鳞片扦插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地理产区和不同储存周期采收的百合种球的激素含量(CTK、GA3、ABA、IAA)、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总多糖、葡萄糖、蔗糖、淀粉)以及酶活性(SS-Ⅰ、SS-Ⅱ、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各项生理指标对‘Tresor’百合鳞片扦插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百合种球繁育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河北沽源和北京房山生产的百合种球因气候差异明显,导致采收的百合种球在营养成分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鳞片扦插后微鳞茎发生的起始时间以及所有鳞片完成微鳞茎发生需要的时间长短没有明显差异。采收后经过一定低温储存的百合鳞片的营养成分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水平会随着低温储存的时间延长而发生改变,不同储存周期的微鳞茎发生起始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均在12~14 d,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微鳞茎发生周期从最长36 d(种球储存3周)逐渐缩短至22 d(储存12周,种球休眠解除),随后又延长至26 d(储存16周)。以上结果表明,百合微鳞茎的发生与采后鳞片初始营养成分含量、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水平等生理指标无相关性,而低温储存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鳞片扦插后微鳞茎的发生速率和周期,存储12周的百合种球扦插效率最高。

关键词: 百合 储存周期 鳞片扦插 微鳞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生防菌筛选及其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孢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phanipes)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但其易受到异形枝葡霉(Cladobotryum varium)引起的蛛网病侵害。【目的】获得能够生物防控蛛网病且促进卵孢小奥德蘑生长的覆土细菌。【方法】从卵孢小奥德蘑覆土中分离细菌,检测其对卵孢小奥德蘑及蛛网病菌的拮抗活性,筛选出具有防病促生的多功能菌株,并基于基因组数据分析明确其潜在的生物机制。【结果】从覆土中共分离获得90株细菌,其中38株细菌对异形枝葡霉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对卵孢小奥德蘑无抑制活性。进一步筛选发现,2株细菌的上清液不仅显著促进卵孢小奥德蘑菌丝的生长,还能显著抑制异形枝葡霉菌丝的生长。基于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出上述2株细菌分别为简单近芽孢杆菌(Peribacillus simplex)与根际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rhizosphaerae),且它们含有多种功能基因与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结论】本研究获得2株具有食用菌防病促生功能的细菌,为未来蛛网病的生态防控储备了有益微生物资源。

关键词: 卵孢小奥德蘑 覆土 蛛网病 异形枝葡霉 生物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国农业会计 2025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转化过程中,技术滞后、资源浪费以及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显著,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剖析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中的核心支撑作用。研究指出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果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从政策导向、资源整合、绩效评价以及人才机制等多个维度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建议,以期通过本研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实践指导,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 精准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ED光照射对榆黄蘑生长发育及光谱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已知食用菌出菇期具有一定的光敏感性,但榆黄蘑形态及色泽形成的最适光环境参数尚未明确。本研究在人工光型培养箱中种植榆黄蘑菌菇(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er),以纯白光为对照(CK),设置纯绿光(G)、纯红光(R)、纯蓝光(B)和远红光(Fr)4组LED光处理,分析不同LED光照对榆黄蘑子实体性状和光谱特性的影响,探究适宜榆黄蘑菌菇生长发育的光配方。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和Fr处理下榆黄蘑菇蕾数量分别增加了0.87%和1.73%,但生长后期R和Fr处理导致榆黄蘑子实体畸形,表现为菌柄细软、菌盖较薄、颜色较浅。B处理抑制了榆黄蘑菇蕾数量和菌柄长度的增加,但显著促进了榆黄蘑菌柄和菌盖直径以及子实体重量的增加,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35.52%、18.30%和23.66%(P<0.05);B处理下榆黄蘑色泽光谱参量色泽饱和度C值、色相角Hue值分别较CK处理提高2.72%和1.64%,而色泽指数CCI、色泽比a*/b*值分别较CK处理降低44.62%和80.00%,同时B处理下色差△E值较小、模拟色较深。B处理下榆黄蘑菌盖在400-700nm波段区间的反射率低于CK处理,即榆黄蘑菌盖对蓝光吸收更多。因此,综合榆黄蘑子实体性状和光谱特性,蓝光更适宜工厂化榆黄蘑的栽培,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榆黄蘑工厂化生产中光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榆黄蘑 LED 光谱特性 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猪源动物联合乳杆菌S7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旨在对1株具有较强耐酸耐胆盐特性的猪源动物联合乳杆菌S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结合三代PacBio RSⅡ和二代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技术对动物联合乳杆菌S7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在此基础上使用GO、EggNOG、KEGG、CAZy、VFDB和CARD等数据库注释功能基因,利用TYGS(Type Strain Genome Server)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2株同源模式菌株进行了共线性分析。【结果】动物联合乳杆菌S7的基因组大小为2.03 Mb, GC含量为44.14%,共预测到1 993个编码基因,包含65个tRNA、19个rRNA、35个sRNA、29个持家基因、11个基因组岛、6个前噬菌体、4个CRISPR-Cas、8个插入序列和10个转座子;分别有1 521、1 567、1 185和60个基因在GO、EggNOG、KEGG和CAZy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在VFDB和CARD数据库中注释到181个毒力基因和110个耐药基因;另外有14个基因参与耐酸,2个基因参与耐胆盐,22个基因参与黏附和聚集;基因组中还包括与温度应激、氧化应激和细菌素合成等多种与益生功能相关的基因。系统发育树和共线性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模式菌株Ligilactobacillus animalis P38的进化关系最近。【结论】动物联合乳杆菌S7基因组中具有与耐酸、耐胆盐、黏附和聚集、温度应激、氧化应激和细菌素等相关的功能基因,可为菌株在饲料添加剂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动物联合乳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利网络分析的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5 CSCD

摘要:明晰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对我国部署作物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具有科学指引价值。本文基于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从核心技术特征视角出发,构建核心特征测度模型,结合领域专家建议遴选作物生物育种领域核心专利,基于核心专利与核心技术的潜在关联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绘制作物生物育种技术关联网络,识别其核心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子群,结合专家解析得到八项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包括: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RNA干扰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体系改进与优化,耐除草剂基因挖掘、鉴定与共表达,综合性状改良基因挖掘及转基因育种等等。结合我国作物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未来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 生物育种 核心专利 核心技术 核心特征测度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蓝LED光质对小白平出菇及矿质营养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环境可控的出菇房种植小白平,基于15μmol·m-2·s-1和7μmol·m-2·s-1的光照强度,设置连续纯红光(R15、R7)、连续纯蓝光(B15、B7)、连续红蓝混合光(R7B7)、间歇红光(R-7)、间歇蓝光(B-7)共7个处理,以光强度1μmol·m-2·s-1的室内自然光为对照组(CK),探究不同LED红蓝供光模式对小白平出菇、光谱特性以及矿质营养的影响,以期为工厂化小白平栽培的光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B7和B15处理下小白平成菇率分别较对照提高37个和23个百分点,B7处理促进菌盖宽度增加,较对照增加13.19%,R15处理促进菌柄长度增加,较对照提高18.24%。B7和B15处理下小白平产量较高,每袋子实体产量分别为295g和300g。(2)与对照相比,B7和B15处理提高了小白平子实体的色泽饱和度(C值)和色相角(Hue值),其中C值较对照分别增加72.00%和53.74%,Hue值较对照分别增加0.23%和0.19%。整体上,蓝光更有利于小白平着色。(3)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提高了小白平菌盖的微量元素含量,其中,P、K、Mg、Mn、Zn的增幅分别为29.55%~107.32%、30.74%~75.60%、16.19%~57.14%、23.72%~93.26%、15.23%~130.42%,其中R7B7处理下5种元素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04.26%、75.6%、55.24%、93.25%和96.31%;各光质处理下小白平菇菌柄中Mg元素均表现为下降,降幅3.33%~27.73%。综上,连续纯蓝光有利于小白平成菇率、菌盖宽度、菌柄直径、子实体产量增加以及小白平着色,而连续红蓝混合光有利于小白平矿质元素积累。因此,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光环境调控,以促进设施小白平的优质高产。

关键词: 小白平菇 LED 光质 矿质营养 光谱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 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培和基质培栽培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韭菜在贮藏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水培韭菜则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都较高,与水培相比,土培和基质培韭菜能够较好地维持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土培还能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的积累,基质培韭菜的木质素呈下降趋势,水培韭菜在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则基本不变.韭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α-松油醇、丁酸异戊酯、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等物质是3 种韭菜贮藏前后的主要风味物质.土培韭菜能够在贮藏过程中更好地维持韭菜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耐贮性最强,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以衰老为主,基质培次之,水培韭菜则耐贮性最差,品质劣变以软化腐烂为主.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韭菜 贮藏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