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花菜茎叶混贮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分析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黄花菜采摘后地上茎叶与玉米秸秆、柠条粉按不同比例混贮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试验选取采摘后黄花菜地上茎叶分别与玉米秸秆和3年树龄6月份平茬的柠条粉.黄花菜秸秆与玉米秸秆和柠条粉均按9∶1(1组)、7∶3(2组)、6∶4(3组)、5∶5(4组)、4∶6(5组)、3∶7(6组)、2∶8(7组)、1∶9(8组)混合.按2.67 g/kg添加纤维素酶,包膜混贮45 d.结果 显示,黄花菜与玉米秸秆混贮,试验2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8.7 g/100 g;试验3组乳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pH值极显著低于试验8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1),为各组中最优;试验4组氨态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6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试验5组(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1组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2组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1组异戊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3、4、5、6、7组(P<0.01).黄花菜与柠条混贮,试验7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9.08 g/100 g;试验2组乳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1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1);试验1、2、5组pH值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5组氨态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3组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7组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4、7组异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7组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4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0.01);试验7组异戊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3、6组(P<0.01).研究表明,黄花菜与玉米秸秆混贮中试验2组粗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优,黄花菜与柠条混贮中试验7组粗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优.生产中黄花菜茎叶与柠条按2∶8混贮,可以提高青贮中粗蛋白、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同时降低饲料成本.
关键词: 黄花菜茎叶;混贮;挥发性脂肪酸


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开展滩羊群体亲缘关系遗传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揭示不同群体滩羊种公羊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了解各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分化情况,试验采用Illumina Ovine SNP 600K基因芯片检测的方法对宁夏三个滩羊养殖场192个主配及选留滩羊种公羊的亲缘关系进行遗传分析,并对群体进行家系划分。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场的种公羊个体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别聚类现象,而是随机聚在一起;群体中大多数个体彼此间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只有少数个体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滩羊群体总共划分为5个家系,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22。说明这三个群体的遗传背景区别不大。


体外法评估添加不同比例裂壶藻粉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在精粗比为50∶50的滩羊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裂壶藻粉(0,1%,2%,3%)进行了体外批次发酵培养,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pH、中性洗涤纤维(NDF)、氨态氮浓度(NH_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探讨裂壶藻粉藻在瘤胃中最佳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添加比例为3%裂壶藻粉组产气量、pH及NH_3-N浓度最高(P<0.05),2%裂壶藻粉组NDF消化率、VFA浓度最高(P<0.05),1%裂壶藻粉组MCP浓度最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条件下,裂壶藻粉在滩羊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


枸杞蜂花粉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枸杞蜂花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枸杞蜂花粉多糖的工艺,并研究了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下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枸杞蜂花粉多糖的优化工艺为:料液比(g/mL)1∶25、提取温度90℃、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20 min,多糖的得率为0.89%~0.91%,与预测值结果相符,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优化工艺可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枸杞蜂花粉多糖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但FRAP值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枸杞蜂花粉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枸杞蜂花粉 多糖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设计 抗氧化


宁夏枸杞根系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对于正确开展枸杞的栽培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I-600根系监测系统,在宁夏青铜峡市金沙湾试验基地对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5号'全年的根系形态特征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年周期内,枸杞根系根长有 2次生长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下旬;而枸杞根系根直径仅有1次生长高峰期,在8月下旬-9月下旬.枸杞细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先进行增长生长,后进行增粗生长;且在相同时间内,枸杞垂直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水平根系的生长速率.'宁杞1号'枸杞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 cm的深度,水平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0~14 cm的范围;'宁杞5号'枸杞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40~60 cm的深度,水平根系在距树干0~42 cm的范围均匀分布,且在相同时间内较'宁杞1号'的根系生长量更大,因此在相同生态环境条件及水肥管理措施下,同一树龄的'宁杞5号'枸杞根系更发达.


滩羊毛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滩羊不仅肉质鲜美,其所产的二毛裘皮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毛色是滩羊重要的经济性状。为检测影响滩羊毛色的基因组区域,利用美国Affymetrix绵羊600K基因分型芯片对宁夏盐池地区具有代表性毛色的96只滩羊个体(全白、白毛黑头、白毛褐或黄头)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Bonferroni校正,检测到5个与毛色显著关联的SNPs。这些SNPs分别位于或邻近2个已知基因(MC1R和TCF25)。其中MC1R基因参与调控黑色素的合成,研究表明其与绵羊毛色相关。而TCF25基因与MC1R基因距离很近,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而被鉴定到。本研究进一步解析了滩羊毛色性状的遗传机理,为滩羊毛色性状的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日粮不同精粗比与中草药添加剂对滩羊增重、肉理化性能、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探讨在不同精粗比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对滩羊增重、肉理化性能、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1组日粮精粗比为1.59,不添加中草药添加剂;试验2、3、4组日粮精粗比分别为1.59、2.31、0.98,且添加0.65%中草药添加剂。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增重、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3组增重和日增重高于试验2组和试验4组;饲喂中草药添加剂的试验2、3、4组IgA、IgG、IgM、WBC、LYM指标均高于不添加中草药添加剂的试验1组,且试验4组IgA、IgG、IgM、WBC、LYM均高于其他各组。试验90 d,试验4组与试验3组之间白细胞差异显著(P<0.05),试验30 d与试验90 d,试验3组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试验4组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中草药添加剂与合适的精粗比日粮可显著提高滩羊的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水平;试验4组与试验3组间熟肉率差异显著(P<0.05),试验3组与其他各组pH值差异显著(P<0.05),且在各组中最高。说明滩羊育肥期日粮中添加0.65%中草药添加剂精粗比为0.98对其增重、肉理化性能、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效果较好。


基于作物-水模型的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节水灌溉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 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132 m~3/hm~2,灌水17次.


StGATA12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ATA转录因子是广泛存在于真核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它是锌指蛋白家族的成员,具有锌指结构,可以识别和特异性结合DNA序列.在调控植物开花时间、叶片延伸、花的发育以及光周期和光信号转导、叶绿素合成和碳、氮代谢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GATA家族的基因可以为作物增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转StGATA12基因的株系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叶面积、茎直径及单株结薯量增加的性状;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增加;激素含量发生变化.由此可知,StGATA12转录因子在马铃薯叶绿素合成及激素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初步阐明了StGATA12转录因子在马铃薯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丰富了植物GATA12基因的功能研究,并为培育优良的马铃薯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砧木对‘赤霞珠’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砧木(110R、1103P、3309C、SO4、5BB)嫁接的‘赤霞珠’及自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砧木对‘赤霞珠’生长势、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砧木110R显著提高‘赤霞珠’主干粗度,1103P显著降低叶面积,SO4显著降低主干和新梢粗度及叶面积,3309C和5BB对主干粗度、新梢粗度及叶面积均无显著影响。110R提高了‘赤霞珠’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SO4显著降低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5BB显著提高了蒸腾、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1103P和3309C对光合和蒸腾速率无显著影响。砧木1103P、3309C、SO4嫁接的‘赤霞珠’还原糖含量显著<自根苗,110R和5BB嫁接苗糖含量与自根无显著差异;SO4、3309C和110R显著提高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1103P和5BB对酸含量影响不明显;3309C和SO4嫁接苗糖酸比显著<自根苗。5种砧木均提高了‘赤霞珠’果实总酚、单宁和花青素含量,其中以5BB和3309C为砧木果实总酚含量与自根差异显著,5BB明显提高了果实单宁含量,5种砧穗组合果实花青素含量均显著>自根。5BB和3309C嫁接的‘赤霞珠’亩产量较高,分别比自根增产9.88%和8.00%,SO4嫁接苗与自根产量接近,110R和1103P分别比自根减产13.72%和2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