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壳长(17.66±0.66) mm]的摄食、代谢等生理指标,分析了其能量分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估算了辽东湾蛤蜊岗2种主要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分别为(4.87±0.85) L/(h·g)和(6.46±2.25) L/(h·g),耗氧率分别为(0.94±0.45)mg/(h·g)和(0.22±0.14)mg/(h·g),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总吸收能分别为748.97~1 333.52 J/(h·g)和931.55~1 647.08 J/(h·g);2)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结合海域初级生产力及贝类滤水率,估算出辽东湾蛤蜊岗海域1龄(总湿重6.7 g)、2龄(总湿重9.3 g)和3龄(总湿重14.6 g)四角蛤蜊的养殖容量分别为57、47和34 ind./m2;1龄(总湿重0.14 g)、2龄(总湿重0.69 g)和3龄(总湿重1.25 g)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容量分别为346、143和99 ind./m2。四角蛤蜊的平均养殖密度已超出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而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尚存在一定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蛤蜊岗 四角蛤蜊 光滑河蓝蛤 能量收支 养殖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于2021年秋季至2023年夏季在长江安庆段(安庆市程营村-凤凰码头)开展了2个周年共8次目视考察,从种群数量、集群规模、迁移规律、栖息地偏好四个方面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长江江豚555群次、1000头次,最大单次评估结果为192头;其中2023年观测到长江江豚336群次、603头次,较2022年分别上升53.4%和51.9%。研究期间长江江豚最大集群规模为8头,平均集群规模为1.8头/群。考察发现长江安庆段长江江豚总体呈连续分布,但存在明显的热点区域,其中张家州北汊、上三号洲、下三号洲洲尾及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四个栖息地内观测头次分别占总头次的19.3%、4.9%、12.6%和10.8%。禁捕后长江江豚在河口汇流区活跃的月份增加并有从八里江安徽段向下游扩散分布的趋势,但码头、崩岸区对其栖息地范围的拓展仍存在一定影响,华阳河口以下江段仍只有清洁洲洲头水域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因此研究认为在十年禁渔及鄱阳湖极端枯水频发的背景下,长江安庆段的长江江豚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同时长江江豚对各重要栖息地斑块之间迁移通道的利用情况逐渐好转,分布更具连续性。研究建议,应在长江江豚可能的聚集觅食区及迁移通道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大岸线整治力度,加强人类活动管控;根据极枯水位下鄱阳湖长江江豚迁移入江的时序特征,制定湖口-华阳河口水域的应急管理预案。

关键词: 长江安庆段 分布特征 极枯水位 重要栖息地 长江江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深对铜藻光合作用、营养组成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海洋学报 2024 CSCD

摘要:铜藻(Sargassum horneri)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和价值,其养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于其适宜养殖水深尚不清楚,并且对处于不同养殖水深铜藻的生理特征和生态功能也不明确。根据不同水深的光照强度,比较了不同水深(0.5 m和2 m)铜藻的初级生产力、营养盐吸收能力以及藻体营养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水深的光照强度差异显著(P<0.05),水深引起的光照强度差异与铜藻的初级生产力显著相关。生长在水深0.5 m处(上层)铜藻的总生产力显著高于水深2 m处(下层)的铜藻(P<0.05),上层铜藻表现出更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固碳能力。光照条件下,上层铜藻对NH4+、PO43-的吸收效果显著优于下层铜藻(P<0.05),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调控水域生态平衡方面有很好的潜力;但上层铜藻对NO3-、NO2-的吸收量却显著低于下层铜藻(P>0.05),即说明铜藻会出现一定的强光抑制现象,影响铜藻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吸收。不同水深铜藻的水分含量在71%~75%之间,灰分含量在20%~23%之间,总脂质含量在6%~8%之间,粗蛋白含量在8%~10%之间,两个水深处理组间的营养组成差别不大(P>0.05)。研究表明,适当提高养殖水层,铜藻可以达到更高的生产力和营养盐吸收能力,而不同水层铜藻的营养组成会保持相对稳定。文章结果对自然海区人工养殖铜藻的技术研发以及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铜藻 水深 营养盐 体成分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反硝化菌研究

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态氮去除对于养殖尾水再利用及达标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移动床生物反应器的反硝化潜力和氮代谢通路特征,对其表面生物膜菌群结构和反硝化效率进行分析。Illumina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样本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20.31%~25.36%)和拟杆菌门(14.42%~24.28%);在属水平上,红球菌属(0.28%~0.97%)、副球菌属(0.50%~0.99%)和假单胞菌属(0.15%~0.30%)等好氧反硝化菌主要负责硝态氮还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生物膜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基因丰度高于nirS基因和nosZ基因,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是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类群。原核生物功能注释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存在活跃的异养反硝化代谢途径,可能受制于有限碳源,反硝化菌之间,及其和生物膜优势菌属之间以竞争关系为主。厌氧脱氮模拟试验表明,在不添加碳源条件下,填料生物膜可将对虾养殖水体硝态氮去除98.07%。基于上述氮代谢通路特征,本试验进一步提出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对虾养殖废水硝态氮去除优化策略。此结果为深入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氮素代谢通路及未来管理、利用填料生物膜内源性碳源和潜在反硝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nirS基因 nirK基因 nosZ基因 移动床生物反应器 原核生物功能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0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

海洋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它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 40 a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有分布,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到在三大洋的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优插值月平均海表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NOAA OISST)数据(1982年—2021年)与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1982年—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分别对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 1982 年—2021 年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年纪变动分析,使用傅里叶变换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对SSTA与SO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 STL(Seasonal and Trend decomposition using Loess,STL)分解査看各洋区海温变化的季节性强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982 年—202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总体的波动范围在-0.39℃~0.379℃,波动周期为 3-4 a.与同期的SOI时间序列相比,从年际尺度上看,两者呈反相位波动.经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海表温度异常值与SOI时间序列在 0.05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 0.351.这一结果与 1982 年—2011 年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平均 SSTA 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从各渔场的 SSTA 趋势曲线来看各渔场均呈上升趋势;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东南部渔场的趋势从下降转变为上升,进一步说明了渔场 SSTA 变动受 ENSO 事件的影响.通过去趋势后对 SSTA 时间序列与 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东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395、0.334 和-0.380,而其他渔场的SSTA与SOI无显著相关性;季节性强度排序显示,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印度洋的季节性强度最高,西太平洋最低;与前 30 a 的均值与整体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表明,近 10 a里远洋渔业主要作业海域海表温度异常的均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具有更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和变化不稳定性,这表明近 10 a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远洋渔业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南方涛动指数 STL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杀菌联合Nisin、乳酸钠对调味小龙虾虾尾微生物及常温贮运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调味小龙虾虾尾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理化指标、电子舌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ion-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等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对微波杀菌联合生物保鲜剂的控菌效果及常温短期贮运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杀菌联合4%(质量分数)乳酸钠+0.5 g/kg Nisin能抑制调味小龙虾虾尾常温贮运期间的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含量、pH值的增长,减缓常温贮运期间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的劣变,将调味小龙虾虾尾常温贮运周期延长至3 d。GC-IMS结果表明,微波杀菌时间18 min组中醇类、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10 min和15 min组;电子舌结果表明,微波杀菌时间及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调味小龙虾尾的咸味;GC-IMS和电子舌PCA结果表明,微波杀菌时间18 min组与10 min、15 min组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感官评价结果发现,微波杀菌15 min联合4%乳酸钠+0.5 g/kg Nisin的生物保鲜剂可以显著抑制调味小龙虾尾常温贮运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同时减缓其常温贮运品质的劣变,实现了调味小龙虾虾尾常温贮运期3 d。

关键词: 调味小龙虾虾尾 微波杀菌 Nisin 乳酸钠 质构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频水平机械扫描式声呐图像的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数量估算方法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估算海水养殖网箱中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数量,基于高频水平机械扫描式声呐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海水网箱鱼群数量的估算方法。该方法使用微分水层并逐层聚类的方式以实现计数,主要包括鱼群识别计数、鱼群聚类和鱼群数量拟合3部分。首先,使用高频水平机械扫描式声呐对海水网箱进行螺旋式的检测,获取鱼群图像信息并标注图像以构建改进的CS-YOLOv8s的训练数据集,然后训练CS-YOLOv8s模型以识别图像中的鱼类位置信息;其次,以40 cm水深间距划分网箱作为水层,对每个水层的识别坐标数据使用DBSCAN方法进行聚类处理,生成每个水层的鱼群数量数据;最后,将每个水层的数量数据与网箱中已知的鱼群数量进行拟合,构建鱼群数量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海水网箱定量实验中,该方法对卵形鲳鲹数量的估算精度达到87.14%,能够较好地实现卵形鲳鲹的数量估算。

关键词: 海水网箱 卵形鲳鲹 鱼群数量 高频水平机械扫描式声呐 DBSCAN密度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碳酸氢钠碱度胁迫对草鱼存活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程度,为开发培育草鱼的耐碱新种质提供支持。【方法】将(85.38±26.73)g草鱼置于0~120 mmol·L-1的碳酸盐水体中进行96 h急性碱胁迫实验,计算96 h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检测血清、鳃、肝、肠及肾中的氨质量分数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Na+/K+-ATP酶(NKA)的活性变化。【结果】基于寇氏法、概率单位法和线性回归法计算,草鱼96 h LC50为59.20~62.01 mmol·L-1,SC为18.32~22.41 mmol·L-1。不同碳酸盐碱度酶活性结果分析显示,碱度20 mmol·L-1时解毒器官肝和肾中抗氧化免疫相关酶类(SOD、ACP、AKP)及用于解氨毒的GS活性均未出现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NKA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鳃中AKP和NKA活性变化显著(P<0.05),表明20 mmol·L-1碳酸盐碱度不造成机体主要器官损伤,草鱼尚能清除碱胁迫造成的不利影响;高碱度40 mmol·L-1时部分个体能存活,但相关酶活性受影响。【结论】草鱼能在20 mmol·L-1碳酸盐碱度水体中保持较健康的生理功能,40 mmol·L-1高碱度水体中肝脏等器官已出现一定程度损伤;鳃和肝在草鱼应对碱胁迫下的体内氨积聚、氧化损伤等不利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草鱼 碳酸盐碱度 半致死浓度 氨质量分数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花鲈亲子鉴定技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3 CSCD

摘要:【目的】推进家系选育工作,构建准确、高效、经济的亲子鉴定技术,以准确获得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系谱信息。【方法】选择8对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应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多重PCR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建立1组多重PCR反应体系。用软件GeneMarker和Cervus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与结论】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125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7,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80。双亲未知时单亲累积排除概率(CE-1P)为97.21%,双亲之一已知时单亲累积排除概率(CE-2P)为99.74%。双亲未知时双亲对累积排除概率(CE-PP)为100.00%。174个子代和34个候选亲本的实际亲子鉴定结果显示,170个子代的似然率对数值均大于0。当置信度大于95%时,有143个子代均能匹配到父母本,实际鉴定率为82.18%。

关键词: 花鲈 微卫星 亲子鉴定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菌色素在水体环境中的指示作用与意义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色素(Bchl)作为厌氧光合细菌(APB)的主要色素,其在沉积物中的信息是研究古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系统总结了细菌色素的来源、APB的分布、色素分析测定方法及其在指示古海洋、古湖泊以及现代水生环境的水文条件、极地冰盖变化和水体缺氧事件发生中的应用.细菌色素主要来源于水体化变层处的绿硫细菌(GSB)和紫硫细菌(PSB)等厌氧光合细菌;PSB的碳同位素分馏较GSB的高.因APB独特的生存环境,产生的色素能够指示湖泊的化变层深度变化及半混合历史.目前针对细菌色素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光谱法、色谱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法,其中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色素定性和定量上有绝对优势.细菌色素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保存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干扰,其稳定性还存在不确定性,且其分析方法还在摸索中,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和优化测定方法和降解保存机制,以便将其广泛运用到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

关键词: 细菌叶绿素 厌氧光合细菌 化变层 水体缺氧 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